X

这可能是中国关过名人最多的监狱,有百年历史至今仍用,设计严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街头有这样一种说法:“购物八仙桥,枪毙提篮桥”,其中的“提篮桥”说的就是提篮桥监狱。从1903 年正式启用至今,110 多年来,提篮桥监狱先后经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侵华日军、汪伪政府、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在原地保存完好并使用至今、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型监狱。

1945 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监狱外景

提篮桥监狱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中标承建于1901 年,1903 年5 月启用。后经改、扩建,到1935 年形成现有规模。最初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坐落于华德路117 号。监狱自建立起由英国人管辖长达38 年,看守人员主要是印度人,因其戴红色头巾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1942 年1月,日军派日籍警官接管,改名为“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1943 年8 月,由汪伪政府接管,并对外悬挂“上海监狱”招牌;1949 年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监狱,负责看押。

提篮桥监狱内大楼建立之初用英文字母标识,开始建造的两幢分别命名为AB 监和CD 监,到1948 年,八个主要狱楼依次被命名为平、和、义、信、忠、孝、仁、爱。四周是5 米多高的围墙,围墙四周还建有11 个岗楼,外来人员或车辆要先后经过四道大门才能进入狱区。据统计,1903 年建立之初,提篮桥监狱有囚犯156 名;1912 年底超2000 名;1935 年,监狱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共有各类监室近4000 间;1942 年已有7000 多名犯人。得益于严密设计,狱中犯人“插翅难飞”:狱房外四周是宽约8 米的一圈回廊,回廊当中有各层上下联通的天井,方便狱警同时控制几层楼面的犯人活动情况;中间是“背对背”“肩靠肩”排列的牢房;监狱带有钢混结构的防护栅栏。

提篮桥监狱牢房内景(1929年)

除了严密的设计,在使用规划上,提篮桥也颇具近代监狱制度的特色:依据年龄、性别分类关押,分设男女监、少年监;此外,还有医院、药房、浴室和炊事房等等与之配套的生活、卫生措施。“华德路监狱专门隔出30 间牢房作为感化院,关押未满19 岁的少年犯。少年犯与其他罪犯分开看押,监狱对他们教授手工,请华洋劝业所的教师教授他们文化知识,后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也参与对少年犯的教育。” 除普通监房外,监狱内还另建有防止犯人自杀、全是橡胶制品的“橡皮监”(防暴监房),面积仅3.2 平方米的“风波亭”(禁闭室),“室内刑场”(绞刑房)和室外刑场等设施。

作为一座在重要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监狱,提篮桥曾经“迎来”了许多名人“住客”。一生三次入狱的章太炎、《革命军》作者邹容、皖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江上青、延安时期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1949年以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及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都曾在这里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经历,甚至在此结束生命。张爱萍曾在狱中作过一首诗,立志“牢笼砸开铁锁链,万枪杀回斩豺狼”。

1903 年7 月15 日,因为《苏报》案,章太炎、邹容二人被判监禁,关押在提篮桥监狱。从1904 年初起,蔡元培就以章太炎、邹容朋友的身份去提篮桥探监。当时探监制度十分严格,公共租界工部局对每个探监人只核发一张探监证。蔡元培平时只能按监狱规定,每月一次,每次一人,这个月看章太炎,下个月看邹容。1905 年4 月3日,就在保释出狱前一天,病重的邹容吐血而死,外界纷纷怀疑其被下毒。这也成了提篮桥监狱的一桩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