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交通变革打通中国西部联结世界之途

重庆果园港正在作业中的叉车。新华社记者梁强摄

新华社重庆4月2日电(记者任延昕、梁强、黎华玲)一批俄罗斯荞麦蜂蜜被打包装箱,乘中欧班列南下,抵达几千公里外的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这相较于传统“漂洋过海”的运输方式,缩短了一个月。

在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意大利的红酒、澳大利亚的保健品、斯里兰卡的红茶等4.5万种进口商品正在通过更便捷的交通体系在此汇集。

“这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或许很寻常,但对于偏远、闭塞的西部内陆城市实属不易。”俄罗斯特色商品馆负责人刘晓敏说。她多年从事进出口贸易,对于重庆曾经的物流交通状况记忆犹新。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背靠面积占中国71%、生产总值约占中国五分之一的西部地区。长江水道连结东西,让这里成为中国西部主要的货运中转地,但相距海岸线2000多公里的距离又增加了货物在途时长。

刘晓敏正在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俄罗斯商品馆向顾客展示进口蜂蜜。新华社记者梁强摄

以往依靠水运的货物从重庆发出,沿长江向东运至沿海港口,再转至世界各地,动辄耗费两三个月并不罕见。进口货物也需要从东部港口城市经长江抵达重庆,一些从东南亚等国进口的水果往往还没等运到,就已在半路上腐败变质。

不便利的物流运输增加了商品成本,掣肘了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开放发展,也让像刘晓敏一样的贸易商们头疼不已。

两年前,刘晓敏离开俄罗斯回到重庆创业。她明白,中国西部正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格局,而这正是她的新机遇。

2017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式开通,西部地区的货物不再需要都经长江向东绕远,而是向南从广西就近出境,极大缓解了物流瓶颈。

早在7年前,重庆就已首开直达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这趟班列耗时是海运的三分之一,成本是空运的五分之一,打通了中国向西直达欧洲的陆路国际贸易大通道。

距离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约35公里以外的团结村站,正是当年中欧班列首趟列车的始发站。

重庆团结村站等待编组的货运列车。新华社记者梁强摄

团结村站站长张信介绍,如今往来这里的国际货运班列数量与日俱增。最多的时候,光是中欧班列一天就要发7列。24小时、三班倒作业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同样忙碌的还有16公里以外的兴隆场站的调度大厅,十余名值班调度员们正密切关注着屏幕上投射出的路线图和不断变动的红黄色块。

这里是中欧班列完成编组的地方。每天,装载着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进出口货物的列车汇聚于此,经过协调和编组再发往全世界。

如今,从欧洲、澳大利亚、美国东部进口的商品可以通过海运运至新加坡,转运至广西钦州,再经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运回重庆。铁海联运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江海联运至少可以节约半个多月的时间。

一张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交通网正在铺开,它的“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个港口,甘肃、青海、云南等中国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通道建设。

越来越多的投资家和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重庆以及中国西部。刘晓敏的生意规模也正在不断壮大,产品分销辐射全国。虽然工作比以前忙碌,但她却更有干劲,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