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张玉凤升任机要秘书,毛主席叮嘱:要记得你到底代表谁,为谁做事

1976年6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毛泽东旧病复发,心肌梗塞,十分危险。

毛泽东的几名医生都赶来了,他面色灰黄,嘴唇青紫,呼吸短促。医生、护士们不停在忙,警卫员和秘书们显得格外紧张,一直抢救了20分钟,毛主席才脱离危险。

他的心脏开始了正常的跳动,脸色渐渐转好,过了一会儿又睁开了眼睛。

政治局的几个委员收到通知后全赶了过来,守候在毛泽东的身边,见他睁开了眼睛,一个个走上前去探望。

图|毛主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一起

华国锋、许世友、吴桂贤等政治局委员从他面前走过,他显得很疲惫,平静地看着每一个人,没有人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也许,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从昏迷之中清醒过来。

当叶剑英从他床边走过之时,他的手指颤巍巍地动了动,嘴唇也微微动了一下。

叶剑英表情凝重,他并没有看到毛泽东这个细微的变化,身边诸多同志也没有注意。

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走了出来,几步追上叶剑英,对他小声道:“叶帅,我看主席是想和您说话,您去问问看。”

叶剑英马上点了点头,又走到了毛泽东身边,他俯下身,离毛主席非常近,认真地看着他,倾听着。

毛泽东浑浊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他的嘴唇努力动了动,除了叶剑英,没人能听清主席说了什么。

叶帅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他很显然已经明白了主席的意思,不停向他点着头。

毛泽东对叶剑英说的这句话一直是一个谜。

护士孟锦云在她的回忆录之中写着:

叶剑英只能拉住毛泽东的手,但无论如何,也拉不住毛泽东的生命。

毛泽东晚年子女不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几名警卫员和秘书。也就只有跟着毛主席6年之久的张玉凤,才能通过毛主席细微的动作猜到他的心思。

一、病重孤单的老人

张玉凤1944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因为家庭困难,张玉凤只读完了小学六年级,14岁就只身出去找工作。

当时刚好赶上铁路局招工,张玉凤就试着去报考,没想到考上了,成为了铁路客运乘务员。

她也因此有机会乘着火车看到祖国各地的美景,来到了北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天安门。

1960年秋,铁道部来到张玉凤所在的的单位挑选专列人员,她被幸运地选上,不久后,她就被调到了毛泽东的专列上做乘务员。

毛泽东那时候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调查、研究,张玉凤所在的专列就陪伴着毛主席前往国内各地。

图|1964年,张玉凤和毛泽东的合影

1970年,张玉凤调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工作。

张玉凤文静质朴,举止文雅,说话轻声细语,待人诚恳,也不张扬。她的字如其人,清秀漂亮。毛泽东的秘书徐业夫病故后,组织商议,由张玉凤兼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

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76岁了,张玉凤来到他身边工作后才发现,他老人家并不像电视上和报纸上看起来那么神采奕奕、红光满面。

他就是一位病重而孤单的老人家,身上有不少疾病,腿、肺和心脏都有些问题。

他说话的时候已经有些困难,认真地和张玉凤约法三章,她嘱咐张玉凤,所有中央拿来的文件,她可以看,但绝对不能给汪东兴、张耀祠看,包括他的家人。

“不要以为你当了我的秘书就可以指挥一切了,要知道自己为谁工作,到底代表谁办事。”

毛泽东的话张玉凤一直记在心中。

从1971年开始,毛泽东每每到了开春和入冬的时候总会生病,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图|张玉凤

那时候组织上有规定,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是机密,绝对不可以说出去,所以也只有他身边的人清楚他身体的情况。

毛泽东几乎每天都要抽烟,也因为抽烟引起过支气管炎,咳得厉害的时候,连躺都躺不下来,只能坐着。他老人家还很倔强,生病了不愿意吃药,也不想请医生。

因为总是拖着,后来就转变成“大叶肺炎”,全身都浮肿着。

除了一名女护士长,两名男警卫员,就是张玉凤在照顾他。4个人昼夜轮班,没有节假日,工作很辛苦。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6年,是张玉凤进步最快的6年,她一直觉得能为毛主席服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从工作强度上来看,负担确实很沉重。

张玉凤有两个孩子,但为了工作,她根本顾不上家,特别是毛泽东病重的日子,她不分昼夜留在他老人家身边。

张玉凤将两个女儿都交给了婆婆,在她最忙的时候,是婆婆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她常说自己永远都不会忘了婆婆对她的恩情。

二、乐观真诚的革命者

1972年1月,毛泽东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上汽车之时,他几次想要踏着车门台阶上去,但怎么都走不上,他的腿脚已经很不方便了。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大家都很焦急、紧张。

毛泽东思路很清晰,记性也很好,到了2月21日当天,毛泽东刚刚醒来,从病榻上坐起身,开口就问道:“今天尼克松访华,问问外交部,尼克松到了没有。”

张玉凤立刻向他报告,尼克松已经到了,现在周总理正在宴请。毛泽东嘱咐让新华社注意,有什么情况立刻过来报告。

当天下午,毛泽东不顾病体,一定要去见一面尼克松。尼克松得知后觉得很突然、很惊讶。因为之前安排行程的时候,并没有确定哪天可以和毛泽东会面。

这天下午,工作人员将毛泽东居住的游泳池书房临时布置了一下,他们向毛泽东建议,将书房里的大床撤掉。毛泽东没有同意:“不要搞假象,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

毛泽东刮了胡子,坐在书房里面等待尼克松到来。

尼克松、基辛格和洛德到达后,张玉凤将毛泽东扶着坐在沙发上,就赶紧离开了。

一般情况下,张玉凤都是躲着镜头的,但这次摄影师却将张玉凤拍进了镜头之中。

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谈话很随意,他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的身体情况。

尼克松不相信地说:“你看起来很好。”

毛泽东说:“外表都是骗人的,不要为假象所迷惑,我刚刚从一场大病之中恢复过来。”

毛泽东对疾病、死亡没有丝毫惧怕的心理。他从来都是豁达而开朗的,从没有因为病魔缠身而失去信心和力量。在工作人员面前,他从没有表现过痛苦或者担忧,在其他人担心紧张的时候,毛主席还会和他们开玩笑,以自己的乐观和幽默开导大家。

图|年轻时代的尼克松

不久后,毛泽东又在这间书房里面会见了田中角荣。那段时间,毛泽东的病情有所好转,张玉凤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显得格外高兴、如释重负。

1975年,毛泽东因为白内障已经无法正常看书、阅读文件。除此之外,他的生活也已经不能自理,吃饭要一勺一勺去喂,吞咽十分困难。

根据张玉凤的回忆,毛泽东一口一口喂着吃饭的时间长达4年之久,4年之中,他的饭量逐渐减少。原来每天还能吃一、二两,后来每餐只能吃一两勺。

对于自己的病情,毛泽东向来是我行我素,医生和护士的劝说只听一半。比如抽烟和长时间看书这件事,医生多次劝说都不管用,张玉凤和护士长也拿他老人家没有办法。因为长时间在灯光下看书,毛泽东的眼病越来越严重,接连换了好几个放大镜都不管用,以至于后来接近失明。

三、嗜书如命的病人

毛泽东嗜书如命,患了眼病之后,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张玉凤就承担起给毛泽东读书和读文件的任务。

张玉凤的内心是十分担心的,毛泽东除了视力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还有其他大家还没发现的问题?

中共中央决定为毛泽东成立医疗小组,小组之中包括了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等各方面的专家。

医生们一致认为要先给毛泽东做好白内障的手术,而这说服的任务就交给了张玉凤。

这个手术一次次拖延着,张玉凤能理解他内心的想法:他现在虽然看不见,但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如果这次手术失败了,那还不如不做。

图|毛泽东少见地戴上眼镜观看全运会

一直到1975年7月份的一天,毛泽东难得睡了6个小时,心情格外好,张玉凤就动员毛主席今天赶紧将眼部的手术给做了。

这次毛主席并没有拒绝,而是点了点头,说“做”。

医生们抓紧时间给毛主席量了血压,又听了心脏,一切正常,就在游泳池的一间休息厅做了严格的消毒,做好了动手术的准备。

一名新来的护士走过来给毛主席打针,她慌得厉害,手一直在发抖,一连几次都打不进去。毛泽东转过头,和这名护士聊起了天,以这种方式消除她的不安。

这是毛泽东人生之中第一次动手术,毛泽东让张玉凤给他放了一首昆曲演员蔡瑶诜唱的《满江红》。

医生给毛主席打了两次麻醉剂,他的眼睛才失去了感觉。整个手术过程15分钟,实际动手术的时间8分钟。周恩来、邓小平、汪东兴专程赶来,听到手术成功的消息之后,怕影响毛主席休息,让张玉凤代替他们说一声,就走了。

张玉凤告诉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也是刚刚出院就赶来了。毛泽东听后说:“谢谢他。”

手术后的一个星期,毛泽东的情绪很稳定,医生给他拆下绷带后,他的左眼终于能够看到事物了。他看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含着激动的泪水,一个个喊着他们的名字。

他老人家已经一年多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了,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医生嘱咐他一天只能看书15分钟,刚开始毛泽东还能做到这一点,但很快又开始埋头看书看文件起来,夜以继日。

四、心力憔悴的主席

从张玉凤踏入中南海的那天起,就非常小心地办事,谨慎地做着工作,唯恐一个不注意就铸成大错。毛泽东对同志们的要求很高,对张玉凤所做的工作也很满意,曾经给予肯定“为人厚道,工作尽职,张飞后代,一触就跳”

前面两句是对张玉凤工作态度的肯定,后面一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张玉凤和毛主席在相处的6年之中也有过“冲突”。

有一天,毛泽东因为一件小事发了火,让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张玉凤性子也很直接,马上就收拾东西走了。

回到家之后,张玉凤一直闷闷不乐,坐立不安。

图|毛主席嗜书如命,书房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

毛泽东说话已经比较困难了,有的话只有张玉凤能听懂。每当毛泽东和人谈话,发音不清晰的时候,张玉凤总能通过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摩他的想法,然后再去获得毛泽东的点头认可。

张玉凤开始担忧他老人家生活会不会出现不方便,毛主席就像自己的老父亲一样,在气头上斗几句嘴是正常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她也很懊悔。

毛泽东自个儿也是很快就后悔了,态度缓和了许多,20多天后,张玉凤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看到她显得格外高兴,还拿她开玩笑:“你这可是‘二进宫’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张玉凤反而觉得毛主席更加亲近了,对他的照顾更加尽心,无微不至。毛主席嘴上不说,心中是十分感激的,也正是这几个心灵纯洁的年轻人,陪着他度过了这段心情的低谷期。

毛泽东曾经多次在大家面前背诵《史记·汲郑列传》中的三句话:一死一生,乃

图|曾经热爱游泳的毛主席

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他对张玉凤说,这句话就是送给她的。

1976年的春节,张玉凤和其他的工作人员就是在毛主席的书房之中度过的。

多年后,张玉凤遗憾地告诉人们,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个春节,家中没有客人来,也没有家人在身边,显得格外孤独。

入夜的时候,毛主席隐隐约约听到鞭炮的声音,他喊了一声张玉凤,用嘶哑的声音对张玉凤说:“放点鞭炮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节。”

于是,几名工作人员也拿出几挂鞭炮带到外面放了起来,毛主席听到鞭炮声,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到了1976年5月,毛泽东走路需要两个人左右搀扶。

5月12日毛泽东会见来访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张玉凤和孟锦云站在毛主席的两边,搀扶着他走到游泳池接见大厅之中。等到他完全坐稳了,李光耀才在华国锋的陪伴之下来到了大厅。

张玉凤和孟锦云将毛主席搀扶着站起来,就立刻退到了屏风后面,为的是不让摄影师录下毛主席被人搀扶的场景。

毛泽东和李光耀握完手,噗通一下坐了下来。张玉凤和孟锦云清楚地听到这一声,她们心中担忧,不约而同小声“呀”了一声。

图|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两周后,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就已经完全不能独自站立了,他面容憔悴,看起来病得很重。

以前毛泽东每次看到布托的时候都很高兴,谈得很愉快。但这次没谈多久,张玉凤发现毛主席的额头冒出了冷汗,身体肯定已经不舒服了。

三十分钟后,因为身体原因,毛主席提前结束了和老朋友的交谈。

会见布托之后,中央决定不再安排毛泽东会见外宾。

五、一生难忘的伟人

张玉凤每次提到毛泽东生命之中的最后几个月,都会忍不住哽噎。

从1976年夏天开始,毛泽东因为心脏病一直躺在床上,6月一次发作严重,病危的通知书发送到了各省、市和军区,也通知了毛泽东所有的家人。当天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紧张万分,晚上不敢熟睡,躺着休息一下也就只脱一件外衣。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张玉凤慌忙爬了起来,披上外衣就向毛主席那里跑过去。

房屋抖得很厉害,张玉凤感觉走路都非常吃力,汪东兴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走了过来。所有人都显得很慌张,但当张玉凤走到主席的那间屋子里时,发现发主席看起来很平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躺在床上。

这位伟人一生经历了太多,已经真正达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

毛泽东被紧急转移到大厅里面。张玉凤担心地震把房顶上的东西震掉下来,砸到毛泽东身上,就找来一个大床单,悬空遮在了毛泽东的身上。

地震三天后,毛泽东一直挂念着唐山人民的情况,他让华国锋同志到唐山去,代表他看一看唐山人民。他还时常问张玉凤:唐山老百姓有没有安顿好,北京市民怎么样,有没有安置好。

图|唐山

而毛泽东所住的游泳池居所根本没有防震措施,大家都劝毛泽东搬走,他依旧不肯搬。华国锋同志一再劝说,他才勉强同意搬走,躺在担架上抬到一处有防震设施的旧房子里面。

他住在那里不过一个月,就与世长辞了。

张玉凤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提前给毛主席准备一套新衣服。毛主席病逝之后,她只能找出一身他老人家穿过的旧衣服,用酒精擦拭了一下,给他换上。

毛主席穿着旧衣服就走了,他生前把100万元的稿费都捐给了国家,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分钱。

他生前对张玉凤提到过自己的工资,一个月360块钱,他已经很满意了。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绝对不可能犯经济错误,他们耳濡目染,能够深刻感觉到毛泽东的朴素和清廉。毛主席的口袋里没有钱,只有烟和手帕。日常的开销都是由一个管理人员专门掌管。

毛主席将艰苦奋斗坚持了一辈子。张玉凤说:“我从来不为钱而活着,毛主席不爱钱的品格,对我教育很深。”

张玉凤离开中南海之后,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在她自己的要求之下,又重新调到了铁道部,做了一名普通的干部。

张玉凤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出色,她的大女儿在北京念完大学之后去了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小女儿学医,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大夫。

至于为什么要送大女儿去留学,因为在张玉凤心中,一直记着毛主席1972年和尼克松、基辛格见面时发生的一件事。

毛泽东的话题来的很突然:中国想要送一批人去学习,不仅有二十几岁的,还有十三四岁的,每年都派一批去,交给美国培养,过几年再收回来。

“你们敢不敢要?”毛泽东看着基辛格说。

基辛格当时感觉非常意外,就连当时在做的中方人员都感到很震惊。

然而多年后,张玉凤才发现,当时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留学生前往西方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已经预感到这会是一个大趋势。

她送女儿去国外,也是想要践行毛主席生前留下的这个预言。

张玉凤一般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她并不想利用“毛主席秘书”这个光环出名,也不想逐利,只想平淡安稳地度过下半生,特别不希望别人来打扰她。

但只要是关于毛主席的活动邀请她出席,她都尽量过去。

图|张玉凤晚年

中共中央也曾委托张玉凤整理毛泽东的藏书,布置中南海故居等工作。她还去了一趟韶山毛泽东故居,发现那里不少东西已经出现了发霉的现象,她又四处奔走,为韶山筹集捐款,她自己就拿出了10万元,给毛泽东纪念馆添置了空调、去湿机和恒温仪器。

对于张玉凤来说,毛泽东就是一位感情丰富、倔强又亲切无比的老人家,她和很多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一样,一辈子没忘记毛主席的乐观、朴素和清廉,面对金钱和名利,一生严于律己。毛主席离开之后,他们唯一的无法自控,就是在听到他老人家名字时流下的泪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