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开始推广「组屋」,用楼房代替破烂的农民村舍。所谓组屋,是政府开发的一种商品房,价格不算太贵,普通百姓也买得起。
在推广组屋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发现一楼二楼供不应求,更高的楼层不好卖。李光耀觉得很奇怪,难道楼房不是住高层更舒服么?于是他亲自和买房的人交流,想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结果大出意外。李光耀虽然聪明绝顶,在这方面却没想到。
那些想买一楼的人表示:如果买高层,养鸡养猪不方便,把猪从楼梯赶到六楼,是非常难的,把清理出来的猪粪、鸡粪从六楼运到楼下也很辛苦。还有村民表示,住在一楼可以在屋子边上圈一块草地种菜,猪粪鸡粪都是好肥料。
那个年代,虽然新加坡正在城市化,一些国民的心理定势依旧是农村生活方式——家里怎么可以不养鸡养猪?蔬菜当然也应该自己种。
小农思维就是这样,农村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粮食要自己种,猪要自己养,甚至纺纱织布也要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
如今的新加坡,与以前截然不同。再也不会有人想着在家里养猪养鸡,更不会有人想着把菜地变成菜园。
甚至连做饭这件事都很少有人做。
02
新加坡人很少做饭。家里都有一个叫「厨房」的地方,通常都是摆设。
很多刚到新加坡的中国人都会奇怪,为什么新加坡人不愿意做饭。几乎顿顿在外面吃。
新加坡人不愿意轻易把房子租给别人,尤其是喜欢做饭的。他们租房子的约定里有一些条款,比如「不可做饭」,有些是「可以轻煮」(比如煮不太辣的方便面、泡麦片之类)。如果你喜欢炒菜,油会冒烟甚至着火,辣椒蒜味会飘到室外那种,在新加坡很难租到房子。
为什么新加坡人不愿意做饭?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人会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新加坡超市物价很贵,自己做饭并不便宜,新加坡政府禁止外排油烟机,新加坡人工作很忙。
这些都是理由,但都不是合适解释。对于普通新加坡人,他们只是觉得日常吃饭在外面更省事。
有个在新加坡的中国人贴了一份他的日常食物——非常典型的新加坡午餐、晚餐。一个盘子里,饭、菜都混在一起,上面浇上一点菜汤,再要一杯咖啡。
咖啡是东南亚路边低端饭摊最便宜的日常饮料,吃饭喝咖啡大体上相当于喝可乐或雪碧,并非什么小资饮品,你也可以理解为吃饺子的时候再打一碗饺子汤。
这份饭菜的价格是5.7+1.5=7.2元新加坡币,相当于人民币35元左右。这就是典型的新加坡日常饮食。90%的新加坡人都是这样吃饭的。即便是收入很高的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医生律师、议员部长,也是这样吃。
这个档次的午餐和晚餐,在中国人看来或许是过于简陋了。在中国,富士康工人在食堂吃的食物,比新加坡中产阶级的日常饮食要好得多。富士康工人的就餐环境,也比新加坡人的就餐环境好——桌椅不像新加坡那么拥挤,大多数食堂还有空调,而新加坡很多食阁是没有空调的。
下面就是富士康工人食堂的照片。
新加坡人为什么不喜欢在家里做饭?
如果你问新加坡人,他们当然也会有一大堆理由,但是最关键的理由是:外面有现成的餐饮,为何还要自己亲自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