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如果没有李光耀,李显龙能当新加坡总理吗?

本文为吕元礼教授在世界灵敏度演讲的互动环节整理:

吕元礼: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赵灵敏:国际问题专栏作家

问题一:如何评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吕元礼:李显龙是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的数学能力很强,据说在数学系成绩排第一。院长后来告诉李光耀,本来想让李显龙留校的,因为他数学成绩很好,但是李显龙不愿意。他给我们写了封信,大意是说,他对新加坡负有责任。他说,我愿意选一个被人骂但能干事的工作,而不愿意选一个能骂别人但干不了事的工作;在这个世界,数学家的贡献还是少了一点,所以他选择回新加坡。

老有人问:“如果没有李光耀,李显龙能当总理吗?”

李光耀父子的回答是这样子:“如果没有李光耀,李显龙将更早当上总理。”

——这个话不无道理,因为李显龙的能力和学历摆在那里。但是,这个话也有点反唇相讥的味道。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李显龙本人是读华校出身,李光耀则是受英文教育的,华语不太好。但他的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读华校。李显龙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读华校,他的少年时候崇拜的偶像是诸葛亮——当然不是《三国志》的诸葛亮,而是《三国演义》里的。

李显龙后来到中国访问到“赤壁之战”遗址参观,回来之后又把《三国演义》有关“赤壁之战”那几章又看了看,因为那几章特别精彩。据说,李显龙在武侯祠参观时还把门口那两个对联反复念了一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挺欣赏。我想蜀国是个小国,新加坡也是个小国,他可能看完之后,有所启发吧。

总的来说李光耀跟李显龙有区别,李光耀是受英文教育的,他对中华文化的接触,主要是比较低层次的那些风俗习惯,但李显龙还是读了一些中国的书,他对中华文明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

李显龙在即将当总理还没当时访问中国,吴仪对他说:祝贺你步步高。

李显龙回答:高处不胜寒。

李光耀听了之后说:这个话我说不出来。

显然,李显龙的中华文化素养是更强了。但时代不同,李显龙在治国方面,不可能像李光耀那么强势。

李光耀夫妇与李显龙

赵灵敏:我也同意您说的,李显龙的个人素养确实很高。因为他是李光耀儿子,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认为他是靠裙带上位,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经历、演讲水平、治国能力,会认为他的确很有能力。

李显龙是数学专业出身,前几年他曾经编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放在网上,大家都觉得很惊为天人。另外,在跟老百姓接触的能力上,他比李光耀还要强一点。

2011年大选的时候,李光耀当时威胁选民说:“如果你们投反对党的票,你们会后悔的。”很多人听了很生气,赌气投了反对党,这就是李光耀的性格,他不大善于跟一般人去套关系,只是告诉你很多硬道理,不跟你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事情。

但是,李显龙是一个更加现代的政治家,更适应今天这样一个舆论的环境和社交媒体时代。但我觉得他也有短板,就是他的力量还不够。李光耀的地位是从斗争和实战里面出来的,李显龙没有这样的经历。当然,李光耀这种人在任何社会都是少数,不可能一代一代都是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李显龙可能有树立自己独立形象的需要和焦虑,他要证明他除了是李光耀的儿子,还是一个独立的领导人,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也就是有一点刷存在感的意思。

问题二:我想了解一下现在新加坡国内,海峡华人跟传统华人在面对中国崛起和中国文化时,是怎样的心态?

吕元礼:问题很好,这位同学也是很有水平。在新加坡,海峡华人主要看英语的《海峡时报》。新加坡以英语作为行政语言,很多华人也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然后也学点华语。所以新加坡海峡华人的华语,整体水平比较低。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讲的歇后语:老鼠过街,后面应该是“人人喊打”;可一些海峡华人不知道,说“老鼠过街,猫来了”。语言的不同也会影响心理,年轻一代人在美国读书,在感情上跟西方也许更近一些。

我认为,新加坡多元种族下的双语政策,按李光耀的说法,这是新加坡的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客观来说,这也会导致英语好不到哪去,华语也好不到哪去,缺乏文化的根基。

另外,他们对中国也不会像老一代华人那么依恋。举个例子,前两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白色的鸟,腿挺长的。我就问一个路人,这个路人也不像什么知识分子,但脱口而出: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那个白鹭——中国人随口就能念出的诗,但新加坡华人念不出来。

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的讲话(图片来源:“讲华语运动”官网)

赵灵敏:海峡指的是英国当年在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设立的海峡殖民地。海峡华人指的是什么人呢?就是说虽然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是华人,但是他是接受英文教育,可能不会讲一句中文,完全生活在英文环境里的华人。

1955年之前,很多人华人虽然身在新加坡,但他的国家认同是中国,他一有机会就回来了,比如陈嘉庚。

我在新加坡认识一位非常有名的艺术家陈瑞献,他在40岁左右,就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至今仍是东南亚唯一达到此成就的人。我曾在新加坡跟他交流,他说他在文化上的根基是中国,而年轻一代新加坡华人,则越来越有海峡华人的特征。

在新加坡有一个统计,二三十年前,很多华人在家里面讲的中文,即各地方言,如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海南话等等。现在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少了,绝大部分华人在家里都是讲英语了。因此,华文报纸《联合早报》在新加坡的发行量也是连年下降,他们非常重视的《早报网》,点击量主要来自中国。

华语使用人数的下降,对于中新关系而言,可能不是一个好现象。越来越多的新加坡精英接受英美教育,有些部长甚至不会讲一句中文,他们要了解中国的困难就会大很多,更容易产生隔阂感。

“讲华语运动”宣传语(图片来源:联合早报)

问题三:吕教授好,您是研究新加坡的专家,我很感兴趣,您是怎么选择新加坡作为研究专业领域的?同时,相信您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过一些挫折或疑惑,是什么让您坚定地一直研究新加坡的?谢谢。

吕元礼:我大概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新加坡,真正坚定地研究新加坡是从1999年开始,当时我写了一本书叫《亚洲价值观》,之后在北大访学,有天从图书馆走出来,正好在看到五四大道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个念头——研究新加坡。从此之后,我就一直在做这个研究。我认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也有限,必须把全部心血托放在一件事上,才能够有些许的作为,所以我这辈子就集中做新加坡研究。

在研究过程当中,我发现当你对公开的资料、文献涉猎多了,慢慢就会对新加坡加深了解。举个例子,李光耀特别重视人才,强调基因决定论,他认为中国肯定会腾飞。为什么?他认为新加坡人都是广东、福建一些目不识丁的苦力的后代,也即是打工仔的后代,而你们中国人是留守中原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的后代,所以没有什么新加坡能做到,中国做不到,而且中国一定会做得更好。

了解李光耀这个思想背景之后,我也明白了新加坡为什么会选择在苏州建立工业园区。李光耀一定是认为苏州人比较聪明,而且苏州文化比较重商、有商业头脑。李光耀后来也讲,当时其实有两个选项:一是青岛,一是苏州。李光耀是倾向选苏州,因为苏州古代状元出的最多,近代院士也最多。

苏州工业园区

问题四:吕老师,您好!李光耀先生在上世纪的时候,为了对抗西方的普世价值,提出了亚洲价值观。今天,新加坡国内是怎样看待这样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民间社会和政府之间有没有分歧?谢谢!

吕元礼:李光耀所谓的“亚洲价值观”,其实就是儒家价值,因为他是华人。而中西方在文化上是有区别的,例如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东方崇尚集体主义。

1980年代,李光耀出访中国,当时中国领导人请他看了一个叫《河殇》的专题片。李光耀看完之后说,这部片子太反传统了,其实我们亚洲四小龙正在想方设法去保留传统,而不是丢掉。

所以,李光耀也讲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行为规范不能变。新加坡在政策方面有个原则叫“政策走在风气之后”。教育、科技要走在前面,但是在关乎道德风化的政策上,他们愿意保守一些。

举个例子,新加坡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男同性恋是非法的法律,在《刑法》里面有相关的A377条。当然,李光耀也知道同性恋是天生的,他也理解同性恋;所以在2007年讨论要不要把废除A377,讨论之后,还是觉得不废除,但是不用;在家里搞同性恋,政府不管你,但是别到处去宣传。李光耀解释说:如果废除的话,就好像政府有个导向,告诉你可以搞同性恋。同时他也讲,公开废除之后,相应就会有新的要求,比如能不能结婚。

1970年代,新加坡也有嬉皮士运动。一些人喜欢留长头发,新加坡政府因此规定:男公务员不能留长头发,留长头发的男人到政府机关办事,排后面去。李光耀说,正因为我们当时比较保守,没有去顺应那个时代潮流,所以现在新加坡的单亲妈妈和离婚率,都比西方要低一些。

再举个例子,以前新加坡有一条规定,男公务员的医疗福利可以给老婆用,而女公务员的医疗福利则不能给老公,除非老公是残疾人。为什么这么规定?李光耀说,因为亚洲的观念,应该是男的养家,而不是女的养家——当然这是前些年的政策,现在是不是有变化也难说。

赵灵敏:还有一个规定,离婚一定是男方给女方赡养费,不管两个人的经济地位如何,即使这个女的薪水比丈夫多很多,丈夫也必须给她赡养费。此外,离婚在新加坡非常麻烦,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程序,分居很久还要进行反复确认。我觉得,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新加坡、中国等亚洲社会一定会有与西方不同的亚洲价值观,但也不能够成为阻碍互通往来、相互借鉴的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