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暴雨洪灾来袭,极端天气考验全球地铁系统

在河南郑州,雨水涌入地铁车厢,被困乘客吓坏了。在伦敦,水顺着楼梯流入地铁。在纽约,一名女子涉水穿过齐腰深的浑浊污水,到达地铁站台。

世界各地的地铁系统都在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时代。它的设计——许多都是基于另一个时代的需求——如今不堪重负,并且由于疫情导致乘客量下降,升级投资可能会因此受到挤压。

纽约大学鲁丁交通中心副主任莎拉·考夫曼表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下一场风暴做好准备,一场本应在100年后发生的风暴,但有可能明天就来了”。

地下铁路系统往往是大城巿解决路面挤塞、具效益的运输方案,而且各国为了达至减碳排目标,兴建铁路便成了减少路面汽车的绝佳方案,换句话说,铁路系统本来就是对抗气候变化的方案。

全球不少地铁系统都有数十年历史,在设计上似乎并未遇到这个时代的频繁极端天气。

近年来,全球包括伦敦、纽约、东京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都在经受考验,这些城市的地铁系统拥有百年历史,设施已经陈旧,然而即便是拥有世界最新地铁系统的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的袭击,也可能不堪重负。

全球多地发生洪灾

事实上,纽约2012年受到飓风桑迪(Sandy)吹袭时,地铁系统都试过被洪水淹没,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铁路大瘫痪。当局及后斥资高达26亿美元,改善地铁系统的防洪能力,尤其在低潌及沿岸地铁站进行防洪加固工程。大都会运输署(MTA)每年更平均斥资2000万美元,更换水泵及进行设备升级。

▲2012年桑迪飓风席卷纽约后,工作人员为纽约市地铁系统抽水。Hiroko Masuike/The New York Times

可是,7月8日,美国纽约暴雨导致纽约地铁内被水淹没,里面俨然成了“水上世界”,可见防洪系统仍然脆弱。

另一边,由于伦敦地下很多的排水系统都是建自维多利亚时代,根本无力应付气候变化导致的强降雨情况。英国当地时间25日(北京时间26日)下午,英国伦敦经历雷暴天气,暴雨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多条地铁线路被淹,一些交通主干道被迫中断、延迟。

▲2019年11月,伦敦地铁里的一段通道。 ALAMY

▲伦敦东北部以至于市中心都受到暴雨影响,淹水处处。

在气温暖化情况之下,极端炎热及干旱抽干地上海份,大气储存水份增加,变相使降雨量加大,大暴雨情况频繁。近日西欧等地的洪灾,亦是低气压及高温导致,跟气候暖化的关系似乎相当密切。

新加坡同样是一个极度依赖地铁系统的国家,铁路线把这个面积细小的国家,紧密地连接起来。受到全球暖化的影响,靠近赤道、拥有热带雨林气候的新加坡,近年降雨亦变得更强更频密。7月13日,武吉班让(Bukit Panjang)头12小时降雨量达110.2毫米,相当于过去30年7月总平均降雨量的75%。全岛至少7区的沟渠及水道水位已达九成,有出现突发水淹的风险。

“改造地铁以抵御洪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美国智库埃诺交通中心行政总裁Robert Puentes指出,但如果什么都不做,带来的损失恐怕更加严重。

▲在伦敦Nine Elms区,一位摩托车司机闯过马路淹水。

为了地下交通排洪,各地都怎么做?

挡水为新加坡地铁防洪的主要策略,根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2018年底发布的指引,地铁站出入口必须高过周边地面至少1.3米。同时,自2012年,全国至少35个低洼地区、有水浸风险的地铁站安装了防水闸。另一方面,一旦雨水流入地铁站内,水泵排水系统的抽水能力便相当重要。按新加坡业务守则规定,地铁水泵排水力需要在持续10分钟降雨,达到最大负荷每小时280毫米的降雨量。

至于香港,港铁亦曾在2015年底就着极端天气事件对铁路系统的风险进行研究,包括暴雨引致洪水或泥石流的风险。而且,香港地铁网络,包括车厂、车站、过海隧道及地下行人通道等,在兴建时已有装设防洪闸。当防洪闸关上前,讯号系统便会切断附近的行车讯号,阻止列车驶近。港铁亦进行加高防洪挡板,提升所有车站的防洪能力。(同暴雨斗争了一百年,香港的经验值得参考吗?)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建造工程示意图 图/香港特区政府渠务署

日本方面,为了帮助了解地下洪水的工作原理,日本大阪关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研究员石垣泰辅建造了一个拥有繁忙地铁系统城市的立体模型,然后释放了相当于约11英寸日降雨量的洪水。几分钟之内,洪水冲破了几个地铁入口,并开始顺着楼梯涌入。仅仅15分钟后,立体模型的站台就淹没在八英尺深的水下——这一连串过程本周在郑州的现实重演,令石垣博士感到惊骇不已。在那里,洪水很快漫过了仍然站在地铁车厢里的乘客。市内及周边地区至少有25人死亡,其中12人在地铁死亡。(注:截至23日发稿时,死亡人数已升至33人。)

石垣博士的研究现在为大阪庞大的地下网路使用的洪水监测系统提供了参考,该系统在强降雨期间使用特殊摄像机监测地表洪水。超过一定危险水平的话,水会激活紧急程序,其中最难防守的入口被封锁(有些可以在不到一分钟内关闭),而乘客则通过其他出口迅速从地下疏散。

日本还对防洪基础设施进行了其他投资,例如巨大的地下蓄水池和地铁入口的防洪闸。去年,私营铁路运营商东急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在主要枢纽东京涩谷站建造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用于收集和分流多达4000吨的洪水。

美国的公共交通倡导者呼吁将疫情救济资金用于公共交通。地铁和公车乘客权益倡导组织“乘客联盟”的执行董事贝琪·普朗姆说:“问题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们的城市和州所能解决的范围。”

一些专家提出了另一种方法。他们说,随着更多极端洪水的到来,永远保护地铁是不可能的。

相反,需要对公车和单车道进行投资,当地铁被洪水淹没时,它们可以作为替代的公共交通方式。自然防御也可以提供缓解。荷兰鹿特丹沿电车轨道种植绿植,使雨水能够被土壤吸收,并减少热量。

▲荷兰鹿特丹的轻轨系统包括了绿地,旨在用泥土吸收雨水,减少地面流水。 ROBERT EVANS/ALAMY

“在疫情期间,你看到人们骑单车出行,这是最具弹性、破坏性最小、低成本、低碳的交通方式,”位于华盛顿的智囊团世界资源研究所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研究主任安贾利·马亨德拉说。“我们真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将城市和社区的各个部分与这些可用于出行的单车走廊连接起来。”

一些专家质疑,为什么公共交通首先要建在地下,并表示公共交通应该重新回归街道。墨西哥城非盈利交通组织交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贝尔纳多·巴兰达·塞普尔韦达表示,街道轻轨、公车系统和单车道不仅不易受洪水侵袭,而且建造成本更低,而且更方便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