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亚洲“四小龙”40年周期产业没落看当今产业转型

新兴国家的产业发展存在一个40年周期论,基本思想就是经过40年的经济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急剧上涨,传统的产业发展面临瓶颈,或者产业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的国家和地区、或者传统产业没落带来的新经济模式兴起。

日本首先得益于朝鲜战争带来的产业红利,从50年代就开始了基建与产业复兴,韩国、台湾、香港略微滞后,到60年代也开始了产业复兴,当时欧美的简单加工行业如纺织品、电子产品加工、钢铁等由于人工费用快速增加以及环保因素要求,加快产业向亚洲四小龙国家转移,同时加上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亚洲四小龙产业资本蓬勃发展,超长的发展一度GDP超过了20%,极大的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繁荣。

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人员工资水平、土地成本等也在快速的挤压产业的利润;同时由于这四个国家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对欧美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欧美贸易赤字急剧扩大,从而导致欧美企业就业率急剧下降,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

图一 日本劳动报酬/GDP

图二 日本出口商品比例

在此背景下,以日本为例,1987年美国等西方七国率先与日本签订了逼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兑换美元250:1汇率到1990年升值到84:1,日元的升值平衡了欧美贸易,也导致了很多大型企业如丰田、三菱等出现利润急剧下降的现象;此时中日邦交进入正常化,应中国政府要求,日本企业从80年代末大举进入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享受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及税收的优惠,成功的将产业转移到中国,赢得了20年的产业红利;对应韩国、台湾、香港也进入内地,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图三 香港制造业人数比例

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本国也开始了产业的快速转型与升级,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由于天然的国际化港口位置,转型为金融与航运贸易服务为新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新加坡3/4人口从事与航运相关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行业细分的大宗商品场外定价体系独领全球;对于香港而言,由于英国长期的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契约体系,所以转型为世界金融中心,目前成为全球证券化市场的前三甲,成为全球公认的融资中心。

图四 新加坡转型后的金融业占比

而韩国和日本则强化教育和科技,走软实力竞争的发展之路,比如日本的生命医疗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成为一流梯队,而韩国则在文化创意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转型不太理想的当属台湾,由于政治体制的不稳定以及人才的大量流失,经济发展与转型停滞了近十年,仍在电子科技、旅游和农业层面打转转、并没有质的提升。

再看看中国的目前状况,从1978年到现在也是40年,基于投资和简单再加工的产业无法再持续,原因和四小龙一样,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涨导致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所以在此背景下,政策采取了产业整合的思路,类似于当时的日本产业省的计划,约束过剩产能、产业国有化成为唯一节俭资源的权宜之计,同时采取“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输出过剩的产能。

但是参考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型,我们发现从全球视野看,可提供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家已经不多了,从前几年的东南亚到现在的非洲,无不存在来自中国、日本、欧美的产业转移,最终还是会导致生产要素资源的价格上涨,所以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并不是很大,来自全球的产业竞争更为激烈。

所以,借鉴四小龙的转型模式,最终产业的发展还是会朝着教育为基础的科技、金融、文化、消费等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集中化不可避免,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企业转型为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成为主要趋势。

图五 产业转型路径

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消费比例下降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形,大可不必紧张。

图六 消费/GDP

(声明: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图表来自于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