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多国专家倡议“文明互鉴,价值共识”,增进交流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2022年9月17日,以“文明互鉴 价值共识——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国际互联网文化对话”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顺利举行。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挪威、比利时、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参会,重点围绕互联网文明传承与发展、网络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互联网舆论新生态和数字文化内容产品供给等主题展开交流,并就网络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数字经济、技术与文化、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等议题进行研讨。

2022年9月17日下午,参加现场会议的专家在同济大学衷和楼合影。

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办,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承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致辞阐明会议主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商文明发展之道,探寻价值共识之路,推动形成人类基本价值的共识,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端木怡雯在开幕致辞中说,当今世界疫情和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格局加速调整,探讨“文明互鉴 价值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和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同济大学的担当精神历来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将搭建起各界沟通的桥梁,做好服务工作,设计规划好科研主题,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治理创新、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上,为大家提供一个新平台、新空间。

与会专家认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应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会议通过了《“文明互鉴 价值共识”全球倡议》,呼吁全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治理网络污染、清新网络空间,共同创造世界互联网文明的美好未来。

与会专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参加“文明互鉴 价值共识——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国际互联网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

专家们阐述了很多有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新观点、新思考、新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共”。

一是互学互鉴实现网络文化共生发展。新华网原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指出,网络空间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语言,要加强对话和互学互鉴。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我们要树立共同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和包容互惠的发展,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古老又常新的话题,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在基督教、伊斯兰文化中有很多解读,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追求,我们要积极推动和谐理念获得世界认可,在不同类型的文明中找到共鸣。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任峰指出,数字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涉及到价值观的输出和传播,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化、资本化的数字文化贸易助力文明互鉴,探寻价值共识。

二是共绘同心圆改善舆论生态。业界专家认为,在复杂多变的舆论新生态下,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等需要有新的责任和担当,将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认为,“四全媒体”给国家治理带来九大机遇:调动群众参与热情、畅通信息渠道、构建参与平台、汇聚问题热点、聚合协同力量、形成评判标准、节约管理成本、提升办事效率、产生综合效益。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杨总结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认为在大致完成了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流程改造、技术升级等为主要标志的媒体融合转型上半场之后,下半场舆论场生态日益呈现去中心化、不确定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李未柠预测,5G实现了万物互联,6G是天地协同,7G则是脑机结合,而新媒体的未来是走向以元宇宙为代表的虚拟共享空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指出,基础设施和数据是未来传播生态的决定性因素,算法时代人机交互的信息价值引领包含数据、行为和情感问题。其中,未来传播生态要关注深度媒介化的模塑力问题,人应当在人机交互中起到引领作用,要保持人的引领性,又要避免人的问题。

三是共塑话语体系推动国际传播。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认为,在构建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智库话语体系建设上,我们还存在话语体系有效供给跟不上、话语创新传播不够、话语体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推动实际工作部门智库研究机构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资源融合,提高话语生产的反应速度和学理深度,持续产出兼具学理性和传播性的话语创新成果,从而推动对外话语创新共同体,更好地传播中国、说明中国、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哔哩哔哩研究院院长谷雨分享了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通过新媒介形式创作优质精品内容;运用新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海内外年轻人同频共振;激励海内外用户自发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产原创内容走向世界。“短视频是新时代的‘文字’”,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表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短视频新品种新平台,助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四是共应世界大变局促进和平稳定。多位与会专家谈及国际形势变化对互联网的影响,认为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领域。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表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大流行、俄乌冲突大博弈、中美角力大转折的国际局势“四期叠加”对中国对外传播构成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郎平认为,围绕网络空间规则和国际秩序的大国间博弈将进一步加剧。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乔恩·贝特曼(Jon Bateman)认为美国媒体和智库广泛讨论的中美科技“脱钩”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极端情况下,“脱钩”会扩大并加速,最终形成以地理区域划分的科技场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带一路信息通信技术传播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程静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曾敬涵认为,地缘政治竞争阻碍了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国合作,对AI领导地位的竞争成为了“价值竞争”。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吴笛提出,新冠疫情影响了国际交往,造成了经济波动、逆全球化在一些国家抬头,但同时也带动了平台和社交媒体驱动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洁认为网络空间战是认知领域新高地之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江鸿波提出,要赢得“互联网战争”,需要把互联网战略进一步优化为国家层面的优先选项,还要尽快培养更多掌握技术和话语权的人才。

五是共商网络治理维护互联网安全。探索网络空间新秩序、新安全、新模式已成为中国和世界维护国家安全的共同需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邵春霞对城市社区业主微信群进行考察,分析出社会治理的三种网络平台:“邻里互助”平台、“居民议事”平台、“权威引领”平台,并以此形成的情感、利益、秩序三种“共同体”。

不少与会专家就应对网络虚假信息、黑客攻击、有组织网络犯罪发表观点、建言献策。上海市委网信办舆情与应急管理处副处长应健从一线工作出发,分享了年轻网民“冲热搜”、AI换脸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伦理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李彬提出,核武器也会受到网络攻击。入侵核武器组操作系统会让先发制人的打击更可取,还会破坏危机的稳定状态。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迪阐述了当前全球网络犯罪概况,认为犯罪分子利用了网络的虚拟性、无边界性,但目前现有的国际网络犯罪法律文件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惩治网络犯罪。

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助理教授托马斯·阿曼迪(Thomas Amadieu)简要分析了网络沉迷、数字成瘾现象,以及博彩企业追求社会责任后带来的伦理问题。法国塔布国立工程师学院助理教授大卫·阿布都(David Abdou)从西班牙籍优兔网红el Rubius疑似逃税前往安道尔的事件出发,关注了西班牙舆论场因此而愈发凸显的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两极分化。韩国成均中国研究所教授李聿彬(Yulbin Lee)指出,网民作为新行为者可以主动形成新的民族主义,按照语言、种族、文化、网民之间的分割深化,在分割条件下,误会、矛盾、憎恨容易增大,激发排他性的民族主义。比利时莱顿大学助理教授罗杰·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举例说,社交媒体欺凌、假新闻、两极分化,大型平台滥用个人信息,算法缺乏透明度等令全世界监管网络平台的意愿都在增长。

六是共建网络空间新秩序维护主权。各国专家都认可在网络空间应当尊重他国在信息安全上的关切。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办公室江天骄提出,积极参与互联网规则标准的制定是打破网络霸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各国贡献各自技术支持并寻求达成共识的过程。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振明重点比较了中美网络安全战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艳认为网络安全新常态下更需要国际合作。美国纽约大学助理教授玛莉亚•阿德莉•卡莱(Maria Adele Carrai)认为网络空间的未来是平衡网络空间主权、公平公正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和中美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黄楚新指出,在互联网治理“中国方案”中,尊重网络主权是“基石”、维护和平安全是“保护网”、促进开放合作是“推进器”、构建良好秩序是“润滑剂”。俄罗斯圣彼得堡州立大学教授雅娜·莱克斯宇蒂娜(Yana Leksyutina)从俄罗斯视角表达了对中国数据主权的认同。她认为各国在其领土上拥有处置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制定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主权权利确保信息领域的国家安全,同时信息通讯应当被用作正当目的。挪威奥斯陆和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伊拉莉亚·卡罗扎(Ilaria Carrozza)通过网络空间国际规范的管理理论框架剖析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范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李明江分析了政治因素在中国与东盟的5G合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 Jaswal)也简要介绍了印度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主要观点。

同济大学衷和楼会议现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主持会议。

会议宣布启动2022年互联网传播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工作,面向国内外媒体、自媒体、互联网企业、智库等征集、评选2022年度互联网传播经典案例,面向全国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选聘2022年互联网传播优秀案例评选专家委员会。案例征集提交时间从2022年10月1日起,截至2023年1月15日。案例要求为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文字、图片、短视频、视频等稿件,须提供500字以内的申报说明及稿件发布链接,并注明案例作者及单位署名。文末留有联系人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相关案例请发送至电子邮箱:niid@tongji.edu.cn,并在邮件主题注明“**单位案例征集”。评选专家委员会拟于2023年1月举行评审,并于2023年2月前后公布评审结果。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主办方为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于2018年。基地依托同济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聚焦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战略传播等领域,展开课题研究、决策咨询、对外合作交流等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是同济大学精品文科与优势工科、厚重理科融合建设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