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10版整版聚焦南侨机工
追忆抗日战争期间众多海外赤子响应号召自愿放弃侨居地安稳舒适生活回国参战的故事
两年60多个县市的寻踪觅迹1987年,林少川踏上滇缅公路,包里带着一封陈嘉庚侄子陈共存亲笔签名的介绍信。
那一年,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陈共存,回国慰问健在的南侨机工。在厦门宾馆,他见到了特地从泉州坐了几小时车子赶过来的林少川。
陈共存读过《一个华侨机工的经历——记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蔡汉良》,他相信林少川是那个可以到全国各地考察南侨机工史迹的人。
“是的,寻访南侨机工历史,走遍天涯海角我也愿意。”面对陈共存的请托,林少川当场应允。
在华侨大学支持下,青年林少川说走就走,随身带着介绍信、录音机、记录本,还分别带上黑白相机与彩色相机。
深入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8省份60多个县市,林少川在各地侨联帮助下,抢救式记录了100多位南侨机工及部分遗属的动人故事。
海外生涯、响应号召、滇缅公路抗战、战后生活……南侨机工们对林少川和盘托出了最宝贵的人生经历。
当时这些海外赤子,有的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业回国;有的年仅十七八岁,却虚报20岁只为“够条件”回来;有的惜别未婚妻约好胜利归来再相见;有的改名瞒着家人秘密加入机工队伍……他们中,既有司机、修理工,又有工程师、大学生。
“几乎每个人回国参战,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林少川熟知这段历史,但聊起来还会忍不住落泪。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一书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余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
林少川在滇缅公路实地寻访发现,书里记载的这位修机工,就是在新加坡一家英国汽车公司任工程师的王文松。
“当时招募广告规定机工月薪仅国币 30元,王文松却舍去海外折合国币约700元的月薪,告别老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带领一批伙伴,自备全副机修器具回国效力。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操与奉献精神何等高尚!”林少川说。
在贵州,林少川采访了将全家老小送回故乡福建而铁心参战的新加坡华侨机工许志光,他仍珍藏着1939年3月陈嘉庚亲笔签署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华侨青年许志光君,热心国家,此次毅然牺牲原有职业,回国服务司机工作,帮助国家,殊足钦佩。现伊母及其妻子,拟不日遄返原籍安居……希予以特别优待。”从这封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珍贵信件中,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辗转多省,每段故事都让林少川刻骨铭心:福建永春机工刘瑞齐忍痛离开新婚妻子,回来共赴国难;马来亚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抗日,被誉为“当代花木兰”;海南机工王云峰与妻子李雪莲死里逃生、破镜重圆……
“是海风送来的消息,祖国正在危急。我怎能窒闷在咽郁的岛上,空闲着两膀的力气!挣开绊羁的苦链,去呼吸在祖国的草原,斗争要求每一个黄帝子孙捏起拳头……”1939年的抗战诗歌《我们来自海外》,把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段寻踪之旅走了两年。彼时交通不便,林少川辗转火车、汽车,一路采访记录、拍照留资。他清晰记得,第一年春节回到家时,刚牙牙学语的女儿抱着他的脖子喊了100多声“爸爸”。
林少川搜集保存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口述录音、历史证件、现状实录及档案史料等,其中诸如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日记手稿、南侨机工纪念章、侨务委员会奖状、军事委员会证明书、南侨慰劳团锦旗,还有华侨先锋大队别具一格的老式“结婚证书”及殉难机工的碑铭墓刻等,都是华侨参加抗战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再多的付出都值得。”林少川说。
1994年8月,林少川所著约30万字的《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出版,后被改编为五集《南侨机工》电视纪录片,向抗战胜利50周年献礼。2015年,林少川又出版《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2020年,林少川与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合作,主编“南侨机工文史资料丛书”。这套《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包括《南侨机工纪实录》与《南侨机工图文录》两卷。丛书收集数万份历史图片、撰稿100多万字、汇编1300多页。烽火燃烧的南侨机工岁月,随着新书出版,又一次从历史深处走进公众视野。
我们该如何纪念那段南侨情 8月,林少川受邀出席于山东青岛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纪大采风年度盛典,讲述《南侨机工: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9月,林少川将到浙江杭州参加筹拍《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影视研讨会。
从南侨机工历史记录者,到这段历史生命的延续者,林少川“退而不休”,忙得不亦乐乎。他感到欣慰:这些年在海内外共同努力下,南侨机工研究由“冷门”变成“热门”,那群卫国者被清晰地还原出伟岸的模样。“现在提起南侨机工,全国乃至世界不少人都知道这段历史。”
如今,走进滇缅公路起点昆明,可以看到一座雄伟庄严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正面刻着“赤子功勋”四个大字。
在云南畹町,也有一座纪念碑,那是南侨机工林福来的义子林晓昌所立。
林晓昌是当年林少川探访滇缅公路时的口述者之一。义父林福来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每每想到牺牲在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战友都感到遗憾悲痛。他告诉林晓昌,将来若有能力,要为这些先辈们建一个“家”,建一个忠魂所依的归宿,让世人永远记住他们。
林晓昌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履行了对义父的承诺。纪念碑于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落成。在纪念碑旁,2015年政府出资,又修建了一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每逢“七七”“九三”纪念日,南侨机工后人和世人都会来此缅怀先辈伟绩。
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吉隆坡,分别为回国抗战殉难的南侨机工设立了纪念碑。2013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陈嘉庚基金等,共同在晚晴园建立“新加坡南侨机工纪念雕塑”。
这段历史记忆不仅属于华人华侨,也为全人类历史留下璀璨的精神旗帜。2018年,“南侨机工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这些档案经汇总整理,共850卷,涵盖1937年至1948年,包含电文、公函、表册、照片等,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3000多名南洋华侨志愿回国抗日的全过程。
2019年,在南侨机工回国参战80周年之际,林少川与媒体记者再次重走滇缅公路,续写南侨机工新篇,拍摄了三集纪录片《南侨机工:一个不该忘却的名字》。时隔30多年重返滇缅公路,林少川再次见到南侨机工罗开瑚,老人已103岁,特别题词“永远的南侨机工”,留下珍贵墨宝。
时光飞逝,如今南侨机工仅剩重庆一人,他是祖籍广东、出身于印度华侨家庭的蒋印生。在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身着挂满奖章的西装,老人缓缓抬起右手,将庄严的军礼献给牺牲的战友们。
生命凋零,但历史并未远去。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南侨机工,尝试用新方式讲述这段历史。
2020年,纪录片《赤子足迹》从家庭相册切入,讲述南侨机工回国抗战故事。2021年,舞剧《南侨机工》亮相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今年,“七七”事变85周年前夕,以王云峰夫妻为原型的琼剧《南侨情》在海南首演。
此外,云南省德宏职业学院师生用剪纸动画再现南侨机工的英雄故事;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馆长陈达娅与南侨机工后人们一起创作情景组歌《南侨颂》……
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曾参与纪录片受访,并为“南侨机工文史资料丛书”《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写序。她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提起南侨机工的回忆,总是让我热泪盈眶,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海外华侨表现出决不当亡国奴、共赴国难的情怀何其壮烈,那是中国人挺起了脊梁,扬起了阳刚之气的社会风貌。”
林少川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首次在华侨大学采访蔡汉良的场景。如今蔡汉良老人早已作古,但他的南侨机工历史流传下来了。历史在传递。从采访南侨机工到被采访,从记录历史到参与把南侨机工故事制作成动画、影视剧,林少川忙碌了半辈子,无怨无悔。“世事沧桑、岁月流转,南侨机工的赤子忠心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继续奋勇向前。”
烽火岁月中,三位南侨机工的故事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抗战爆发后,1938年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我国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但大型货运汽车驾驶、维修人员十分匮乏。“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得知后,于1939年2月发布《南侨总会6号通告》,并在报上刊登广告,号召机工回国服务。
当时机工招募条件如下:一、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及修理工。二、年龄在20岁以上、40岁以下,持有当地(侨居地)汽车驾驶执照者。三、略识中文,略会讲普通话,无不良嗜好(尤其不嗜酒)。四、凡应募者,须持该地筹赈会或商会介绍信,知其平素确具爱国志愿。
陈嘉庚振臂一呼,得到南洋华侨热烈响应。烽火岁月中,三位南侨机工的故事十分典型。
从橡胶厂学徒到军火运输司机——林福来
英姿勃发的南侨机工,左起第二位是林福来。受访者供图
林福来,1918年出生在马来亚一个华侨小商人家庭,原籍福建厦门。因父母早逝,林福来18岁便进入陈嘉庚创办的橡胶工厂当学徒,见习汽车驾驶和汽车修理。21岁那年,他怀着一腔热血与几个朋友一起,报名成为南侨机工。
抵达昆明后,经过两个多月军事操练课和驾驶操纵课,林福来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十四大队当司机,主要任务是将军火和汽油等抗战物资运往昆明。出车执行任务饱一顿、饿一顿,经常还有生命危险。
有一次,林福来抢运军火途中为避免与对面车相撞,连人带车翻下山,被倾翻的弹药箱压住,幸得队友救护才免于一死,但身上多处负伤,小腿被剜去一大块肉。他亲眼见到许多队友因车祸、疟疾或轰炸而牺牲,仅他亲手掩埋尸体的就有100多个。
林福来在运输途中曾搭救了原籍福建的许姓华侨一家,患难见真情,与许家大女儿结为夫妻。抗战胜利后,林福来一度随许家到缅甸生活,后回国定居于云南畹町。“当代花木兰”——李月美
李月美,1918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华侨家庭,原籍广东台山。抗日战争初期,李月美响应陈嘉庚号召,前往筹赈会报名,但被告知不收女机工。于是李月美瞒着家人,女扮男装回国抗日。
李月美一行经过海上几天几夜颠簸,上岸后又乘火车到达昆明,军训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1940年,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幸亏路过的海南籍南侨机工杨维铨奋力抢救。
李月美和杨维铨在相处中相爱,成就了滇缅公路上传奇姻缘。当时媒体报道称赞李月美是“当代花木兰”。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女士特地题词“巾帼英雄”赠予李月美。
战后复员与家人团聚的李月美定居缅甸,哺育了10个孩子。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亲切接见李月美,对她的爱国情操给予高度评价。之后,李月美带着孩子回中国定居。1968年,李月美逝世。
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蒋印生
蒋印生,1927年出生于印度一个富裕华侨家庭,所以起名“印生”。他原本可以继承家族衣钵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但他从小听父亲教导,“你是中国人,祖国若是不强盛,海外华侨再有钱,也会被人看不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未满13岁的蒋印生瞒着家人,虚报年龄报名成为南侨机工。
经过一个多月严苛训练,蒋印生正式走上滇缅公路。日本军机每天在头顶狂轰滥炸。有一次,日机俯冲下来,近距离打出一连串子弹,蒋印生亲眼看到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蒋印生年龄最小,受到大家保护。一次躲在弹坑里,日本飞机冲下来轰炸,年长的机工把他护在身下自己却牺牲了。
抗战胜利那天,蒋印生兴奋地把手里的饭碗扔掉,跑上街载歌载舞。他选择暂时留下来看看祖国,没想到一留就是数十载。
蒋印生后来在解放军部队承担运输任务,多次立功。转业到四川(后为重庆)一家运输公司后,他开了20多年客车,被评为特级驾驶员。1979年,蒋印生实现多年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辗转回印度探亲,跪倒在80多岁的老母亲面前。但他谢绝了母亲留在印度的建议,回到中国。他说自己舍不得那片战友们献出热血和生命的土地。
2015年9月3日,蒋印生作为南侨机工代表受邀晋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10月1日,蒋印生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撰文:许雪毅、邓倩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