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再见,《大日本帝国》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舛田利雄的战争三部曲一般指《二百三高地》《大日本帝国》和《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

为什么说“一般指”,是因为影史上就不存在这个三部曲,这个所谓的三部曲国内的盗版碟商们自封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部曲在风格和故事上有那么大的差异,而且在两部日俄战争题材中间还强行插进来一篇太平洋战争题材的《大日本帝国》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

综合评价一下的话,这三部曲最好看也是质量最好的是《二百三高地》,投资最大的是《大日本帝国》,最不好看的是《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

三部电影都是反战片,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有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说日本人在昭和中后期拍摄的一系列打着反战题材的电影都是“反战败片”而不是反战片。这个说法也不能说不对,在前十几年的《男人的大和》和《永远的零》上确实有这种思潮存在。但要说日本就没有真诚地从人文角度去反思战争本身的残酷(而不是战败的残酷)的人,这么说也不对,比如上文提过的一些左派导演,日共党员山本萨夫的《战争与人》。

而舛田利雄毫无疑问是站在右边的,他的《二百三高地》和《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所阐述的都是日本立国以来的重大胜利—–日俄战争。这场战争日本赢了,而且是大赢,但影片中依旧表现了那种人文层面的反战思潮,甚至为此还刻意淡化了国家的概念。

《二百三高地》中就出现了“国家胜利与我何干,我只想和女儿过简单日子”的上等兵。

《日本海大海战》就更离谱了,男一号号手一副便秘的嘴脸,似乎“我就要反战”写在脸上,但具体也就是和情人滚床单的时候喊几句反战口号,整体还不如丧失生活希望的男二号高利贷寨主来的丰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他们的“反战表现”刻画得有些过剩了,而对这种夸张过头的“反战戏份”缺乏心理成长描写去支撑角色形象的塑造。

通俗讲,理论基础没跟上,重点刻画流于表面,内心建设不扎实,人物没立起来。

这点在《二百三高地》就有体现,但是影片剧本扎实过硬,投资巨大,且没有参照物对比,所以大伙儿也就忍了。

在《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里登峰造极,全片的人物都阴阳怪气的,因为有东宝老版的《日本海大海战》做对比,大伙就不用收货 了。

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大日本帝国》中,而且情况和《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一样严重。

影片和《二百三高地》一样,拥有史诗级的片长,三小时,很工整地分为上下两幕,上部叫《迈向新加坡之路》,下部叫《愛能跨越波濤》。

《迈向新加坡之路》,听起来像是日本开战初期连战连捷,最后划定绝对国防圈的故事,按理说应该是以珍珠港开始,到攻陷远东第一要塞新加坡结束的日本前期东南亚战事的表现。但实际上影片并不是这么回事,影片从一片绚烂的樱花开场,把大帅哥三浦友和展示一下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描绘了海军航母编队训练备战的场景,上半部有一小时40多分钟,新加坡在四十多分钟就已经沦陷了,偷袭珍珠港的飞机是在第25分钟起飞的。换句话说,迈向新加坡之路,一共就二十来分钟剧情。这其实不算什么,本片最大的争议在开头,也就是前25分钟。这二十五分钟信息量非常大,因为要塞进影片三四个主角的亮相出场,人物建设,还要交代影片的政治背景。

问题就出在这个政治背景上,一共就没有几分钟剧情,在有限的时间里,它要表达的确实丹波哲郎饰演的东条英机中将接任首相的剧情,以及。。。。。。担任首相后遵圣谕,以“和平”为目的主导日美开战前谈判的内容。

换你你也傻眼,但你没看错,东条英机主导以“和平”为目的的日美谈判。这段戏分在影片的第17分钟。东条英机是板上钉钉的战犯,对战争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他的前任近卫文麽也是。战争是在东条英机任内发动的,日美撕破脸和前期在中国战场的暴行,广田弘毅,近卫文麽,以及当时就在东北关东军的东条英机都应该负责。

这一点不论是现实世界政治氛围里还是在电影圈里都是有共识的,极力避免对美开战(注意是对美开战,不是开战)的是石原莞尔和米内光政。如果你洗白东条英机,那把上面这两位往哪里搁呢?有趣的是石原莞尔在《大日本帝国》里还出现了。

本就捉襟见肘的政策内容里就安排了这么一段洗白东条英机的内容,这让《大日本帝国》几乎立刻就背上了“大毒草”的帽子,加上上映的太晚,错过了我国风起云涌的文革大批判时期,应该是没能被以批判的名义引进国内。与《啊!海军》的待遇天壤之别。

影片有四位主角,东条英机算一个,可笑的是,对他的洗白描写是最扎实,最丰满的。丹波哲郎的演技也牛逼,几乎秒杀其余三位主角。

二号男主是山口百惠的老公三浦友和,这个名字可能现在的年轻老铁已经不熟悉了,当年可是媲美张国荣的超级大帅哥。颜值逆天,可甜可咸的存在。他饰演一名陆军基层军官,开战后带领部队一路拿下新加坡(上面提了,也就半小时剧情)。最后死在海岛上,按剧情应该是塞班岛,但是怎么看都像是演绎着瓜达康乃尔岛的剧情。所以我就写海岛吧。

三号男主就是《二百三高地》里的小队长青井辉彦,演个剃头匠,一个十分纠结的人物,看不懂他到底反不反战,他有个漂亮老婆,还有很多段激情戏,似乎塑造了一个期望回家和老婆一同携手而不想打仗的形象,但本人战斗意志还可以,相反他的漂亮老婆倒是希望老公立刻回家,反战话语像倒豆子似的往外蹦跶。他老婆是著名的昭和美人高桥惠子演的,身材好,脸蛋有种异国风情的立体。结局夫妻俩关于坚强和柔弱的性格居然进行了互换,虽然这段剧情有些色情,但也算全片毕竟正常的剧情了。

四号男主是一个基督徒军官,他的戏份就有些阴阳怪气了,或者说有些奇幻。

这是个一开始就非我族类的基督徒,一出场就是穿着学生制服在教堂被特高课警察抓出来找麻烦,看起来他可具备一般日本人都没有的反战因素。他还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他是整部下半部《愛能跨越波濤》的绝对主角,但就是这么个怎么看都像反战人士的反骨仔,电影里表现得就像是一个浮标,随着开战的大潮稀里糊涂地参与了战争,还参加了山下奉文在东南亚的大屠杀,影片也没有回避他手里沾的鲜血。他还在东南亚找到了一个和他女朋友长得一模一样的当地人,这段八卦剧情狗血得让人不知道该说啥,我只能说,阴阳怪气的。

对他的心理建设还行,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他和女友私下里表白的时候说过一句很雷的话,如果我有一天死在战场上,我会喊什么?天皇陛下万岁我肯定不会喊的。

对,就是这么尴尬的一句话,没错,最后他因为参与屠杀东南亚人被执行枪决,死前和那帮参与226的逆贼一样,喊的“天皇陛下万岁”。

他的心理就是从反战的普通人到残暴的军国主义份子。是全片成长曲线最清晰的,也是着墨最重的人物。

但他的那些八卦剧情太鬼扯了。

总的来说,整部《大日本帝国》基本没有表现什么帝国在二战时期的高光时刻,前面日本占绝对优势的剧情不过四十来分钟,上部《迈向新加坡之路》名不副实,花了40分钟占领了新加坡之后剩下一小时都在日本的不断溃败中进行,结局的时候都已经到了塞班岛。下部《愛能跨越波濤》更是战败到本土投降。总体来说三个小时的剧情三分之二日本都是在溃败中,这里面导演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日本军民在溃败中的惨状,如著名的塞班岛自杀崖,所有的看似反战的内容都在描绘己方军民的悲惨中,很难不让我们这种对手得出这是个反战败电影的结论。

当然影片没有回避日军屠杀东南亚人的暴行,但揭露的也不算彻底啊。至于对战犯的清算那更是无从谈起了,开头美化东条英机也就算了,结局东条英机的畏罪自杀拍的居然悲壮十足,令人不齿啊!

最后,《大日本帝国》作为商业片,好不好看?

还是挺好看的,它拥有不错的投资,挺大的场面,还算精美的制作,如果不嫌弃那扭曲的价值观的话,观赏性还可以。

和《二百三高地》一样,本片也有相当精美的主题曲。五木 ひろし演唱的《契り》。

五木 ひろし是日本殿堂级歌手,年轻时和邓丽君阿姨曾经合唱过日版《我只在乎你》哦。

歌曲优美委婉,似哀歌,又似衷肠。词也填得很美,作为结局,老铁们欣赏一下吧。

《契り》

你和谁定下了契约吗?

永结同心了吗?

起伏的浪涛涌上海岸,

乘上过去的歌曲,

粉碎强烈的思念,

如同泪水一般。

今日的绿意是否依旧,

少女是否依然婀娜多姿,

人的心是否如同海鸥般纯白,

我深爱的人儿啊

美丽地。。。。。。

我深爱的人儿啊

请多珍重。

晨光染遍海天共一色,

活着

充满梦想

闪耀着光辉的愿望

如同生命一般

流水是否依旧清澈?

孩子是否活泼健康?

人是否随时都像樱花一般

开朗地笑着呢?

我深爱的人儿啊!

美丽地。。。。。

我深爱的人儿啊!

请多珍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