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9月20日,印度总理莫迪推出三项“农业改革法案”,称要给印度农民更自由的市场,然而却激起了全印度农民的愤怒,数十万农民组织起来涌向新德里实施抗议。2021年11月19日上午,莫迪在电视节目中向农民道歉并宣布撤回法案,莫迪“服软”了,那么莫迪的农改为何遭到农民抗议?
莫迪
印度农业的优势
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印度地处南亚,东北部与中国接壤,国土面积排世界第7,人口数排世界第2,我们对印度也算是比较熟了,有过交流有过纷争,还看了不少他们的笑话。
印度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但是印度的农业发展却是在“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好好的资源愣是没利用好。印度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为平原,除了最北边的喜马拉雅山脉之外,大多数山地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有耕种潜力。数据显示,印度可用耕地面积达1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7%,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因为美国的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中国的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都不到。如今全球的耕地面积约为1700万平方公里,印度占了十分之一还多,可想而知印度的耕地面积有多辽阔。
印度农田
除此之外印度的土质和环境也十分利于作物生长,印度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还有肥沃的黑土,且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都不在话下。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印度农民几乎随便开垦一块土地就能种出好粮食,然而事实却是印度的粮食年产量徘徊在两三亿吨左右,还不到中国粮食年产量的一半。
截止到2021年1月,印度的农村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72%左右,换算下来人均耕地面积为2.9亩,比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要多,但是因为印度的土地制度,并不是每个印度农民都有地种,底层农民的年收入微乎其微,甚至很多农民吃不饱肚子。
印度农民
印度农业的劣势
落后的制度难以改革
为什么印度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却没跟上呢?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土地是私有的,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了地主阶层手里,老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也没饭吃没钱赚。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土地私有制,让农民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此不再受压迫。
印度曾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独立解放之前,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实施的土地税收制度叫做柴明达尔制,这种制度和土地私有制十分相似,甚至更不公平。“柴明达”是土地拥有者的意思,该词源于波斯语“土地”,一开始只包收租人,不享有土地所有权。1793年3月22日年英国殖民者宣布在印度的奥里萨、孟加拉、比哈尔实施“固定赋额法”,承认土地归柴明达尔所有,规定柴明达尔缴纳约等于1793年税额9/10的土地税并固定不变。
印度农民
柴明达尔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和农民之间发展起了中间人转租制度,柴明达尔从以前的包税人摇身一变成为包税地主,不仅可以统治农民,还可以不断地增收地租。随着荒地开垦、农业发展,柴明达尔得到的地租越来越多,印巴分治前的孟加拉,佃农交给柴明达尔的地租与柴明达尔交给政府的田赋比例严重失衡,约为23:1。因为柴明达尔可以从英国殖民者那里得到经济、政治上的好处,所以他们虽然是印度人,却愿意效忠英国,成了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的支柱。
柴明达尔地主是被英国殖民者培植起来的,本质是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对印度的农业生产并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剥削农民,趴在农民身上喝血吃肉,在印度独立之前,柴明达尔占据了印度一半的耕地,是印度最大的封建势力。1947年印度独立,政府决心废除柴明达尔制,但是当时的印度由60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联邦组建而成,土联邦的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是柴明达尔制的获利者,并不乐意见到废除柴明达尔制。印度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最终雷声大雨点小,政府以补偿金的形式取消了柴明达尔在自有地以外的土地征收权,虽然以此征收了柴明达尔多余的土地,但是柴明达尔依旧用“自营”的名义保留了大量耕地,继续统治农民。
印度农民
有数据显示,印度独立初期柴明达尔只占农村人口的2%,但却拥有全国75%的耕地,占比13%的富农拥有15%的土地,而占此85%的贫民只拥有10%的土地!印度农业的特点是封建、个体、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农户经营规模很小,在后来的时间里印度政府也想把土地收回来分给贫民,但是颁布的法令大多都没有认真执行,所以也没什么成效。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直到今天印度的土地状况还是没发生根本变化,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许多农民是自耕农和佃农的混合,甚至还有不断丧失土地加入无地农民队伍的人。
除了受土地制度影响之外,印度的农业生产过于传统也是其粮食产量低的一大原因。印度农民种地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大,基本就是看天吃饭,但凡遇上一些不好的天气,基本上粮食就白种了,从 1951年—1983年,32年的时间里印度农业因为旱涝灾害而减产的次数有13次之多!再者印度的现代农业设施也很少,85%的耕地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手工劳作。另外印度的育种、化肥、农药等体系严重落后,这些都阻碍了印度农业的正常发展。
印度农民
这些问题都摆在明面上了,印度难道看不到吗?为什么不去改进呢?答案是印度当然看得到,但是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里,地主本身又不种地,他们只负责剥削,投钱兴修水利设施、购置机械设备对地主来说不划算,所以无论印度政府怎么呼吁,地主也是不为所动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堆积起来,造成了印度农业的落后,使得印度底层农民生活艰难。
然而什么叫雪上加霜呢,就是印度农民已经被剥削成这样了,还要被资本再割一把韭菜,当年的英国殖民者除了柴明达尔制之外还给印度留下了另外一个制度,叫做“农产品采购监管制度”。这个制度在印度划分出了上千个区域,农民想销售农作物就只能卖给本区域的“农产品集市”收购商,这些收购商再转卖给更大的经销商。这一制度的本意是提高收购效率,但是农民也因此不能越区卖粮食,哪怕两个区域挨着,隔壁区的价格更高都不行。区域收购商得益于这一制度,往往以政府公布的最低价从农民手里买来粮食,再高价卖到国外,赚取巨额差价,这也是印度明明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却还大量向外国出口粮食的原因,毕竟商人只逐利,哪管底层百姓死活!
印度农民
2020年9月20日,印度总理莫迪推出了三项“农业改革法案”,中间商收购制度被废除了,印度农民可以直接与更上层的经销商进行交易,也可以和其他经营者签订销售合同,事先确定好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价格。莫迪认为这三条法案将会给印度农民带来更自由的市场,但是事情会有这么简单吗?
印度农民抗议
莫迪向印度农民“服软”
莫迪是印度第14任总理,1950年9月17日出生在印度一个下层种姓家庭,他的父亲是在火车站卖茶水的小商人,母亲一直生活在农村,家里共有6个孩子,莫迪是老三。莫迪的妻子贾苏达本出生于1952年,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贾苏达本的家人按照印度种姓制度让她与莫迪订了婚,在莫迪13岁那年两人举行婚礼仪式成了“夫妻”。1968年莫迪18岁了,和贾苏达本开始了同居生活,但仅仅在3个月后,莫迪就离家出走,此后再也没和贾苏达本见过面。
莫迪
莫迪离家之后成了国民志愿团的一员,从事宣传方面工作,经常发表关于民主议题的评论;1978年莫迪成了古吉拉特邦一个区的负责人,并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拿到了政治学学士文凭;1982年莫迪又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1985年莫迪加入了印度人民党;1988年莫迪担任人民党古吉拉特邦秘书长,从此进入主流政治圈。
2001年10月7日,莫迪成为古吉拉特邦第14任首席部长,在任期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外资并学习先进经验,还曾多次访问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古吉拉特邦的经济增长在他的带领下创印度各邦之最。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胜出,根据相关法律莫迪在5月26日宣誓就职印度总理。
莫迪
莫迪出身不高,一步步从基层中拼杀出来,对印度的政治生态较为了解,对广大印度人民的期望把握得也比较准,虽然在第一任期内没有完全实现自己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失误。不仅如此,莫迪带领下的印度经济增速在世界大国中很是亮眼,这让印度人民倍感自豪,莫迪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也很老道,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那么为什么他提出的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却遭到了印度农民的强烈反对呢?
莫迪的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如果使印度农民和经销商处在了同等位置,那么农民自然可以通过讨价还价以更高的价格将农产品卖出去,获得更高的利益,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此之前农民虽然必须把农产品卖给中间收购商,但好歹有一个最低收购价作为保障,三项“农业改革法案”公布之后政府对收购价格保障的事绝口不提,这就意味着在资本的打压下,农民或许连之前的最低收购价都卖不到了,从而真正变得血本无归。
莫迪
而且莫迪的三项“农业改革法案”使得大量中间收购商失去了工作,这自然令他们感到不满,在这些小型资本的有意鼓动之下,大量的农民组织起来向新德里进发,在一年的时间里游行、拦路、喊口号,甚至占领了印度的国家象征之一德里红堡。在700多位农民因此丧生之后,莫迪终于“服软”了,他在2021年11月19日上午通过电视节目向农民道歉,并宣布撤回三项“农业改革法案”。
印度农民的抗议胜利了,但这并没有解决印度农业面临的问题,底层的百姓生活状况依旧不容乐观,想要改变困境,还只要把农民应得的土地交到农民手里才是。
印度农民
结语
如果资本一直骑在印度农业的脖子上,那么印度底层农民就难以实现翻身,辛苦种的粮食也无法为自己带来相应的价值,不知道印度政府何时才能解决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