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正 陈琼青
来源 / 智合
大二那年,清华英语专业本科生李锦南在选修课上与法学有了第一次接触。
张铭新教授的《中国法制史》课让他感受到了语言学和法学重在逻辑的共通之处,而法学中蕴含的人情事理则吸引他转向了这条道路。
毕业时,他获得了清华大学法学专业辅修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法学院攻读民商法法学硕士。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李锦南本打算留学美国继续攻读JD学位。LSAT顺利通过,美国一流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也已经拿到,但无奈两次签证被拒,留学之行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错过了就业季的李锦南投出十几份简历后被国内著名一线律所录取,成为了一名涉外律师。刚入行的他主要从事银行融资业务,尤其以外资银行客户居多。跨境交易中客户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境外律师的很多做法引发了他的思考——这些要求和做法的背后,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跨境交易中的很多商业规则其实是源于英美法的,这就促使我当时还是很希望去境外学习深造,更好地了解法律服务背后的一些逻辑。”李锦南说。执业近四年后,他暂别律所,前往法学院位列全美前十的美国杜克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2006年5月顺利毕业后,李锦南决定参加纽约州律师资格考试。令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门律师职业道德和伦理的测试。“你需要先考过这一门,才可以参加后续考试,也说明了整个资格考试对律师职业操守的高度关注,这个其实对我后续的执业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资格考试选择题部分涵盖了刑法、合同法、侵权法、民事诉讼等多方面的内容,主管案例分析题则包含了继承、家庭、信托、冲突法等科目。最后,则是一道宣誓仪式。
本科期间的英语基础,此前工作期间涉外业务中的高强度锻炼,再加上一年的LLM学习,准备了2个月时间,李锦南就顺利考取了纽约州律师资格。
回国后,他继续在金杜工作,并在2007年成为所内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2012年到2015年,为了向国际律所学习专业理念和管理经验,他又进入诺顿罗氏律师事务所工作,担任北京办公室的合伙人。
回国执业后的李锦南瞄准了与中国相关的跨境投融资业务,跟随项目的开展,脚步遍布了俄罗斯、法国、丹麦、比利时、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执业后又赴美考取纽约州律师资格的经历,让他对美国的法律制度和跨境交易背后的规则有了更深的理解,国际律所的工作经历又让他在开展涉外业务时更游刃有余。
可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李锦南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选择——回川执业。
老家在重庆,父母在成都,为了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关爱家人,同时也是因为认同泰和泰为客户在全球资本市场提供最好法律服务的理念,2016年,李锦南选择作为高级合伙人加入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成都是一座极包容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区外国领事机构最多的城市。回川之初,李锦南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业务占多数。但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涉外业务也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李锦南不仅保持着和国际律所和诸多其他优秀律所业务上的合作,也逐步调整、拓展了自己的执业领域。
在国内一线律所和知名国际律所工作十几年,虽然换了城市执业,李锦南也依然可以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一方面服务于成都乃至西部的客户,另一方面也能借助整个泰和泰的服务网络,在跨境业务中服务全球客户。他相信,这片热土,未来一定会焕发更大的活力。
2008年,华政国际法学院毕业9年,已经做到合伙人的吴明选择赴英深造。
本科毕业后,他主要从事海商海事方面的涉外业务,一方面是工作中的重复率越来越高让他感到疲倦,困惑于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长年的涉外业务实践让他对探究英美法律体系本源的兴趣越来越浓。
时逢金融危机,却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区别于大部分留学生选择攻读LLM,吴明选择了与英国法学本科课程基本完全一样的法律专业转换课程GDL(Graduate Diploma in Law)。“LLM多学的是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法之类的,而GDL就是把英国法律本科3年的7门基础英国法课程浓缩到一年里,比较接近于本土的法学教育。”吴明说。
通过GDL的学生被视同于拥有英国法学本科水平,但要取得英国律师资格,成为一名事务律师(Solicitor),仍需要完成1年的法律实践课程LPC(Legal Practice Course),再找到一家愿意接受你的本地律所,拿到2年的实习合同TC(Training Contract)。
2010年,以年级前10%的“优秀”级别成绩顺利从LPC结业的吴明“撞上了”获得英国律师资格的另一条途径。
此前,英联邦国家的执业律师可以通过资格律师转化考试(QLTT)获得英格兰及威尔士律师执业资格。2010年,官方修改了法域限制将其升级为QLTS,大陆执业律师也有资格参考。
当时正在英国的吴明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本准备申请TC的他考虑到实习需要2年,主要做的都是些基础工作,对已经是合伙人级别的他来说比较浪费时间,并且QLTS的测试内容与LPC所学的课程非常类似,当即选择了报名参考。
QLTS非常严苛,通过了6月的客观题测试后,9月还须连考6天,测试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6天确实是备受煎熬。”吴明说,前3天考官会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的“客户”进行六个模拟场景的考核,可能是公司事务,也可能是交通肇事、打架斗殴、股权纠纷等等。“六个角色的肤色、性格、口音都很不一样,有的人滔滔不绝,有的人沉默寡言,需要你把控整个服务的流程,在有限的半个小时里获得你需要的案情信息,并给出初步的分析,还要做好迎来送往的服务工作。在此之后你还需要在45分钟内给合伙人写一份汇报材料。”结束后,考官们就会现场打分。
后3天的笔试则是考察写作、起草和检索的能力,阅读量很大,而且都是在电脑上完成。6天的考核全部结束后,考生最终得到的只有“过”或“不过”两个结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总成绩。
2011年,改革后的第一届QLTS,报名的非英联邦国家执业律师不过二三十人,通过的只有两三个,吴明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通过QLTS考试并获得英格兰及威尔士律师执业资格的律师。
由于QLTS近10万元人民币的高昂报名差旅费用,且需要在工作之余备考,八年来,大陆律师中通过QLTS的也不超过20人。
考试通过后,吴明回到上海执业。英国律师资格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帮助?这个问题一直有人问他,有同事、朋友,也有报考想法的后来者。吴明说,通过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经过对英国法律的深度学习和实践训练,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得到很好的补充。在此之外,取得这样的执业资格后,你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更加国际化,你对法律和商业规则的理解会更深刻。
“我们可能需要在新一代律师身上推广‘国际律师’的概念。”吴明解释道,现在很多事务都是在国际上处理,比如体育仲裁在瑞士,商事仲裁往往在新加坡或中国香港,参与其中的律师并不会强调自己来自某个国家,而都是仅仅用“律师”或者说“国际律师”的身份。
“当你有了英美法律的知识,有了国际的视野,有语言能力和实务经验,有信心处理国际上的法律事务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融会贯通、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国律师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能像外国律师一样处理国际业务,能成为总牵头人或者总协调人的角色。”
“生意本身是无国界的,法律服务怎么可以有国界?”吴明非常鼓励有条件的年轻律师去考取其他国家的律师资格,“当你成为一名英美法系国家的律师后,你执业交流的平台和你的国际视野都会完全不同。”
马志华律师的执业历程相当特别。
既特别于他先后考取了美国、英国、中国三国律师职业资格,又特别在他曾工作于大型国际所和中国律所的多地办公室,加上国际仲裁业务经常需要到处飞,以至于找他的人都得先问问他今天又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
200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后,马志华直接奔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LLM。当时他对职业生涯第一步的规划很清晰:在入行时就要进入一家国际律所接受锻炼,理所应当要考取美国律师资格。
2001年5月毕业后,他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备考生活。“几乎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所有睁眼能喘气的时候都在学习。因为你毕竟是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学生,要考美国的律师资格还是非常困难的。每天都在往脑子里不停地塞东西,好像走路稍微晃一晃都要漾出来。”马志华回忆起那段让他颇感崩溃的时光,感慨好在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2个月的集中准备,他顺利通过考试,并在2002年初经过宣誓仪式获得美国纽约州律师资格。
2001年9月,他结束了在美国的生活,回到上海,如愿进入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工作。2005年,马志华拜了一个英国“师父”Neil Kaplan CBE, QC, S.B.S。他曾任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是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创始人,也是香港德辅大律师事务所(Des Voeux Chambers)的创始人,是一个香港律师界极其传奇的人物,被誉为“香港国际仲裁之父”。
那一年,他跟随师父到英国工作,担任他的私人助理。因为拥有的第一个律师资格是美国律师资格,美国和英国同属普通法系(Common Law)国家,并且还有三年的美国律所工作经验,英格兰及威尔士律师协会认定他可以参加QLTT 的考试,以获取英国律师资格。
2006年的冬天,在英国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Cotswolds),马志华生活在一个17世纪的石木结构的小屋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方圆十几英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入冬的英国,下午三点天开始黑,四点亮灯,五点以后农村里鸦雀无声。为了打发时间,他买了教材,周末到伦敦上课,平时就在晚上做题,就这么最终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英格兰及威尔士的律师资格。
在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ICC Court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实习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伦敦以事务律师身份加入一家美资所。2007年9月,他被派驻到华盛顿。半年后,他加入了英国富而德(Freshfields)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2009年,他回到北京,加入方达,并于2011年通过司考,获得了中国大陆律师资格。
是否有必要留学和考取国外律师资格,马志华认为,这与个人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如果你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进国际所,那美国律师资格就是必备的门票,否则市场上那么多留学回来的人,你怎么证明你的能力?但如果你并不打算在外资所工作,这个东西就可有可无。”
同样的,英国律师资格的取得如果按正常流程走,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对于一个并不百分百有志于在英国执业的律师来说,实在有些奢侈。同样的时间,国内的同学们可能都已经做到合伙人了。
尽管是最后才考取中国大陆律师资格,马志华认为这个资格对涉外律师来说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还是要接地气。”他认为,无论最终在哪里执业,中国律师始终离不开中国业务。“没有通过司考的人其实比较尴尬,因为他短短一两年的英美法学习经历基本很难支撑他以英美律师的身份独立提供法律服务,如果又没有大陆律师资格,路会非常难走。”
近年来,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国际所执业经验的优秀中国律师不断“回流”至中国律所,代表中国客户达成过去无法完成的交易,代表他们在国际上应对诉讼和仲裁。马志华相信,整个中国法律市场在快速发展,自己的人脉和潜在客户群都在这里,自己律师事业的未来也一定是在这块土地上。
2017年,司法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
涉外法律服务在未来很多年内都将是各地律师行业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但至少目前来看,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还是太少太少。
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律师,英语要好,法学基本功要扎实,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
你也希望成为一名拥有多国执业资格的涉外律师吗?他们的经历或许已经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