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不制裁俄罗斯,中国会付出什么代价?李显龙恐怕只敢说出半个答案

最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出席了一场由美国智库主办的研讨会。会上,主办方问他:“中国不疏远俄罗斯,会不会付出‘政治代价’?”李显龙则干脆回答道:“不,不会。”

俄乌冲突给世界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西方急于了解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求之不得。无奈之下,西方人最后还是走上了老路,找新加坡人打听消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都以中西合璧、英汉交融闻名于世。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新加坡是世界上罕见的、同时将中文和英文都列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李显龙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有时还会用中文、英语和马来语把同一套内容重复三遍,这在世界政坛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因为新加坡的这种特殊地位,所以才导致一旦中美双方碰到一些关于对方的问题,常常会选择问计于新加坡,又或者是寻求新加坡的建议。

新加坡政府中的官僚,尤其是外交系统的官僚,英文讲得比大多数中国官员好,中文讲得比绝大多数美国官员好。在搞大国外交时,这项特殊优势给予了新加坡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就像一只蝙蝠,面对鸟类时可以强调自己是飞行动物,面对兽类时也能够解释自己是哺乳动物,两边都有理,两边都能占便宜,实属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不过,近年来,由于中美两国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加坡的回旋余地大幅收缩。李显龙如今出席的公开活动,基本上都是西方国家主办的,讲的都是英文,干的主要也是给欧美人士出谋划策那一套。

西方急于了解如今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但苦于不得法门而入,所以总是要找新加坡咨询建议和意见。可问题是,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到底还能在多大程度上看懂中国,这个问题恐怕就连如今的新加坡官僚也答不上来。

2016年11月23日,中新两国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插曲: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关截获了9辆新加坡的轮式装甲运输车。这些军用车辆是新加坡军队在中国台湾地区参加海外军事活动时使用的,后因故从台湾省运离,原计划取道中国香港送回新加坡,结果中途生变,最后滞留了下来。

为了从中国手中要回这批装甲车,新加坡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新加坡防长、外长和总理轮番上阵,李显龙亲自致函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梁振英,索要装甲车;从2017年1月9日至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先后4次被问到相关问题;还有新加坡民众根据这起事件,创作了一首网络歌曲,演唱者以东南亚人特有的发音和语调,用近乎哀求的口气,规劝中方归还新加坡装甲车。

这起事件最后还是和平解决了,但要不是中方网开一面,新加坡人的种种努力在其中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这一点或许连他们自己也不敢打包票。

装甲车风波是近年来中新两国外交进程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它的发生实际上预示着一个微妙的变化。一些国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趋势:随便谁都可以上来对中国指点两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中国要在意它们是怎样看待中国的,而是它们要在意中国是怎样看待它们的。

截至目前,新加坡是偌大一个东盟当中,唯一和西方步调一致,加入对俄制裁大军的东南亚国家。中国是否会因为不疏远俄罗斯,而被“国际社会”孤立,甚至在印太区域内付出“政治代价”?李显龙说“不会”,这话没错,但他只说对了一半。就算真有所谓的“代价”,那这个“代价”究竟是什么?新加坡人心知肚明,但这恐怕就不是李显龙说得出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