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16日共同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家长整体上处于比较焦虑状态,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最为焦虑,进入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则依次出现下降趋势。
武汉一小学门外等待学生放学的家长们。(图片来源:中新社)
北京《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份名为《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是“70后”到“90后”家长,有效问卷3205份,调查内容涉及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及父母成长等4个方面。该报告显示,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成为造成家长焦虑的三大主因。调查发现,超半数家长受到学区房影响感到焦虑,“90后”家长已开始为孩子教育“未雨绸缪”;80后“二胎”焦虑处于较高水平;75%的家长为自身发展感到高度焦虑。
在性别对比上,中国妈妈比爸爸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妈妈更愿意为孩子教育支付更高费用;近七成家长认可课外培训,45%家长看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九成家长认为软实力比分数重要,关注孩子综合能力培养。
智课教育合伙人、家长成长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燕是报告的发起人及解读者,她认为,“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核心是要把孩子还原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面对孩子,家长需要认识孩子独有的特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独立的想法,支持孩子合理的决定,欣赏孩子努力的成果,呵护孩子敏感的心灵。”
中国家长可接受教育花销占家庭收入的40% 美国为10%左右
另据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报告》指出,近半家长可接受的教育花销为家庭收入的40%,1/3家长主张教育费用应该在家庭收入中占20%及以下。
“这个数字让我非常吃惊,因为在美国,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支出的比例大概是10%左右。一方面,我感觉中国的家长真的很舍得为孩子投资,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我们在教育支出上占了太大的比重呢?是不是这个社会给我们投入教育的经济压力太大了呢?”高燕说。
低龄化留学趋势盛行,在高考外为中国家庭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所需教育资源和路径也因此不同,迫使家长更早地在子女教育上做出选择:高考或留学的不同上升渠道。
数据显示,面对孩子的留学问题,“90后”家长已开始为孩子教育“未雨绸缪”,57%的“90后”家长为孩子教育路径的选择感到焦虑。39%的13至15岁儿童父母选择焦虑选项;而19岁以上孩子的家长则有46%表示为此感到焦虑。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在本次调研中,67%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仅有9%的家长持否定意见。同时,调研还发现,妈妈比爸爸更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培训。
关注校园霸凌、手机上瘾 学历越高选择非常焦虑的比例越低
《报告》显示,近年来,校园霸凌、幼儿园安全等问题频发,让校园安全成为家长新的焦虑爆发点。根据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专题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校园霸凌指数已经高于PISA调查国家的平均水平。
本次调研中,70%的家长都对此表现出了焦虑。孩子年龄越小,自我保护能力越差,家长越担心,而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家长的焦虑程度逐渐减弱。
《报告》还显示,83%的中国家长担心孩子有“手机上瘾”的问题,其中,1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最为担心,且“手机上瘾”成为其孩子教育中最为焦虑的三大问题之一。而从家长的学历来看,学历越高,选择非常焦虑的比例越低。
成功的父母在情商教育中要扮演”牧羊犬”的角色
随着新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孩子教育越加注重。而中国一二线城市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感到焦虑的同时,对自身成长发展也倍感迷茫。
卡卡幼儿情商力创始人张怡筠认为,“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没法自己探索学习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选择,很容易成为生活的低能儿。此外,焦虑使父母很少鼓励孩子,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绪,难以融入集体中。”
张怡筠认为,成功的父母,在情商教育中要扮演”牧羊犬”的角色,接纳孩子的坏情绪,设立规矩,教导孩子找到情绪解决的方案,从而将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自主、有幸福力的情商高手。她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热爱学习,面对孩子的学习挫折,做出积极的解读和反应。真正接纳和欣赏与你不一样,与别人不一样的孩子,进而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培养其面向面向未来世界的能力。
智课留学产品中心总监朱晛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了顶尖留学生的养成攻略。他认为优秀留学生的养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提前学会对于契约的遵守、量化目标和循序渐进、理解复杂的条件反应。同时,学生精细化的学习策略应该建立在对学习内容的整体印象及对不同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组织结构上。
四五岁就懂核反应堆?中国“牛娃简历”折射家长焦虑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0日以《从爱因斯坦级牛娃说起》为题报道称,上海有一批“牛娃”,这些幼儿园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来看看他们的简历:
生物博士妈妈和工程师爸爸,认识超过2000个汉字,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复旦硕士老妈和清华博士老爸,18个月熟背《弟子规》,三岁会潜水;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
报道称,每年春季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小一报名时间,这时候网上总少不了关于“幼升小”(幼儿园升小学)的各种话题,今年抢眼球的是一批据称投给一所上海名校的“牛娃”简历。
这些简历由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网络文章爆料出来。文章也称,这所学校的入学考试得经历网选、机考、面试三轮,8000多名孩子中最终挑出60人,难度比“百里挑一”还要高。
从文章贴出来的“牛娃”简历来看,这些“牛娃”的自我介绍由父母以孩子的口吻代写。为了让子女在竞争名校时占得先机,家长煞费苦心。简历中频频秀出父母的高学历,还抛出一堆专用的学术名词,让网民“大开眼界”,许多人更是直呼“爱因斯坦在世都会自叹不如”。
报道称,说实话,看到这些简历,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幼儿园孩子,分明就是科幻片中外太空来的生物!”再想想,更是有些哭笑不得,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毕业的家长,难道真的认为学校招生的老师会相信四五岁的孩子有这些“特异功能”?
报道称,“牛娃”简历的真实性有待证实,但年轻一代家长,特别是中产阶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以及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却是赤裸裸的存在。
经济发达的上海与很多中国城市相比,已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即便如此,好的学校依然是稀缺品。为了让孩子冲一冲名校,很多上海家长不惜工本。
每年5月是很多上海民办小学招生的最后面试阶段,据上海媒体报道,有家长为了这最后一搏,花8000元人民币为孩子报名“面试冲刺班”,突击补习面试能力。一些家长也在弥漫着焦虑气氛的“幼升小”季节,纷纷出手购买学区房,提前为还未到适学年龄的孩子做准备。
报道称,中产阶级是最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最怕跌出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在社会阶层的梯台上站稳脚跟,甚至取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进一步跃迁。中国经济这些年迅猛发展,这个群体的队伍在快速壮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