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高盛坑了多少中国企业?

“高盛是吸血大乌贼,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的东西里。”

——美国媒体选评

12月27日,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因巨额交易亏损,已将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两名高管停职。

“公司召开会议指出,由于联合石化下半年市场严重误判,影响巨大,党组进行公司领导调整,陈波、詹琪停止一切职务。”

联合石化是中石化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注册于1993年,注册资本为30亿元,目前主要业务为原油及石化产品贸易。

消息一出,中国石化A股、港股午后急跌,中国石化跌超6%,港股跌超3%。

截止到12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继续下跌,收于5.41港元,跌幅为5.09%。

而随后有知情人士在网上爆料称,

“联化总经理陈波在原油价格70+的时候买涨原油期货,据说买了3000—7000万桶,给联化亏了数十亿美金。陈波被高盛忽悠了,高盛此前一路看涨油价。”

(图中陈久霖的刑期有误,当时被判四年零三个月。)

此消息一出又为中国石化的黑天鹅附上一层暗影,更多人除了对中石化亏损感到大跌眼镜之外,第一反应则是:怎么又和高盛脱不了关系了?

相比于中国石化AH股的双双跳水,截止到美东时间12月27日,高盛集团股价微涨,收于165.41美元。

对于中国石化的暴跌,高盛的股价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小开心地涨了1.52%。

1

“神坛之上”的高盛

作为具有149年历史的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一向高坐在金融神坛,在金融危机后依旧保持光鲜靓丽的金融丽人姿态,再加上巴菲特的垂青,一直被称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灯塔”。

今年10月1日,大卫·索罗门担任高盛CEO后,随后高盛公布了2018年三季度财报,根据格隆汇资料显示,受益于投行业务和股票交易大幅强于预期,第三季度营收86.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超出市场预期;前三季度营收为280.8亿美元,比2017年同期高出16%,为八年来最高的前三季度收入;季度净利润大涨21%,至24.5亿美元;EPS每股收益6.28美元,大涨25%;三季度平均股本回报率(ROE)为13.1%,高出作为行业门槛的10%,今年前三季度ROE录得13.7%,为九年来最高。

然而,它赚得盆满钵满的身影背后皆是投资人的血汗与憾恨。 迪拜泡沫、希腊混乱、欧元危机等金融高危下的暗处随处可见它那双出其不意伸出的“黑手”所布下的天罗地网。

在中国市场,高盛一直不太受A股券商分析师界的待见,毕竟坏名声在外,以至于不少人戏称“高盛出来唱多了,是该抛的时候了!”。

就本次事件而言,宏观层面今年的国际原油价格坐了一趟过山车。10月3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至76.9美元每桶的高点后便迅速下跌,短短两个月里跌去了40%。

但在此情景之下,高盛依然在看多原油。高盛近期还在预计2019年OPEC减产将会提振油价反弹,建议短期做多原油。

就中石化事件而言,中国企业做期货套保是一回事,但不难发现,高盛对着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的虎视眈眈的危机一直如影随形:台面上的话一向说得礼貌又漂亮,背地里依旧毫不掩饰自己唯利是图的贪婪眼光。

2

对中国的“狩猎”

高盛凭借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早早盯上了中国。

为了便于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1984年高盛在香港就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此后,它便迫不及待地大摇大摆进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股票、银行、投资与借贷。它在中国各大经济中心都有其公司与办事处,可谓是过得风生水起。

为贴近中国市场且提升品牌形象,高盛很早就将中文名称注册,直译过来的“高盛”二字源于“高度兴盛”,即典型的大吉大利之意,但是这些年来听从高盛的策略建议翻车的中国企业多如牛毛。

1.中航油的溃败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1997年陈久霖出任中国航油总裁并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管理之下,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28万新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

然而,好景未长,陈久霖由于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在导致中航油总计亏损达5.5亿美元(公司当时净资产仅1.45亿美元)之后遭新加坡警方逮捕。

“巨额亏损”、“高管下台”等字眼是不是听起来和本次中石化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

造成中国航油巨额亏损的期权交易便是高盛的子公司——杰瑞公司推销给中国航油交易员继瑞德的。

当时高盛让中航油在期货市场做空原油期货,看跌未来原油的价格,但它却背地里开始做多原油,看涨未来原油价格。

在中航油第一笔交易出现了高达580万美元的亏损后,如果当时及时斩仓的话,损失并不算大,最多会短期影响中航油股价的涨跌罢了。

”在出现账面亏损时,陈九霖要求立即斩仓。但是,高盛却两次建议“挪盘”。”

而在高盛的“建议”下,中航油却继续补仓,加大看空原油期货的数量,结果全然和国际原油价格背向而驰,导致最终无法善了。

更为讽刺的是,高盛旗下的杰瑞公司是中航油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公司,同时也是中航油期权交易的第二大对手盘,中航油早就是高盛的“瓮中之鳖”。

另外,与中国远洋、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的之后海外期货交易中,在高盛的建议之下,中方都节节败退。其中,中国远洋损失39.5亿元,东方航空损失62亿元,中国国航损失68亿元。

2.减持西部矿业

2004年,高盛避人耳目入股西部矿业,随后西部矿业抓住2007年的牛市机会,在高盛的“庇护”之下,股价高涨至68.5元,风光无限,甚至被称为“中国矿业明珠”。高盛通过代理持股的方式收获了超高的股权增值收益,其账面盈利一度高达近200倍。但在得了不少甜头后,高盛就开始不断减持西部矿业,导致后者股价不断走下坡路,而高盛却在一年时间里合计减持西部矿业超过1.78亿股,获利高达17.47亿元。?

3.里应外合 围剿海普瑞

海普瑞是深圳市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和出口高品质的肝素系列产品,产品全部出口,名不经传的海普瑞在2010年中小板上市创下188.88元超高价的记录。而高盛这次扮演的角色是它的“衣食父母”,2007年高盛医药以490.88万美元获得海普瑞12.5%的股权。

当时的“肝素造假事件”让中国的其它肝素钠生产企业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而在高盛的光芒的加持下,“天真无邪”的海普瑞有幸联合美国企业APP使得其肝素钠获得所谓的美国FDA认证。随后,海普瑞不断开拓海外市场,APP与赛诺菲-安万特都成为其大客户,其营收占比一度达到近70%。

然而就如同一句“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歌词所唱,光顾着守财的海普瑞却不知道,“亲爹”高盛早与自己的金主——APP与赛诺菲-安万特狼狈为奸,在高盛猝不及防的断绝“父子关系”后,所谓的FDA认证受到重重质疑,海普瑞无暇应对,只能看着海外订单持续缩减,落魄离场。

今天,中石化事件再次悲剧重演。

3

高盛的野望

2007年初,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RMBS)的复合型担保债权凭证(SyntheticCDO),但当时美国房市和与其相关的证券均已开始显示走软迹象,而高盛未能向投资者披露该CDO的关键信息,甚至还在一家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基金公司在组成CDO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挑选中扮演了重要的顾问角色,更严重的是保尔森基金公司已经选择做空这款CDO,随后导致其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个月,高盛帮助利比亚做了12亿美元(约合79亿人民币)的高杠杆投资,下注六只股票会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上涨。如果股价上涨至一定水平它们则可获益,但如果未能涨至目标价,LIA就会亏损。

最后的结局是, LIA血本无归,高盛却从中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利润。

《福布斯》曾就这事件评论说:“高盛与利比亚做交易是“与恶魔共舞”。

当然,高盛的“无法无天”的行径也招致了一些需要承担的后果。

2016年4月,高盛表示同意支付美国司法部50亿美元的罚款,承认曾在金融危机前(2005-2007年期间)误导投资者买入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对高风险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打包后进行营销与销售的做法),导致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者蒙受数以亿计的损失。

今年1月,美联储向包括高盛在内的美国五家大型银行合计开罚3510万美元,了结回溯至2011年的抵押贷款服务瑕疪案件,其中高盛的罚款将是这五家银行中最高的,总计为1400万美元。

然而高盛从不收手,甚至在年末也与马来西亚为我们这些看客献上了一出“好戏”。

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对高盛董事总经理Ng Chong Hwa和马来西亚金融家Low TaekJho(刘特佐)提起诉讼,指控其合谋在马来西亚国家投资基金1MDB交易中违反海外反腐败法和洗钱等三项罪名。

高盛在2012年和2013年安排了三笔债券交易,帮助1MDB筹集了65亿美元,其间27亿美元资金遭侵吞,且高盛从中赚取约6亿美元。通过马方指认,1MDB债券发行得到高盛保荐,但提交的发行文件存在虚假、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

消息一出,11月12日高盛股价为206.05美元,下跌7.46%,这一跌幅创两年来新低。

目前,曾任高盛东南亚地区最高负责人的Leissner承认参与马来西亚主权基金IMDB丑闻的罪行,等于高盛间接承认有罪。

30亿美元罚款,最高10年监禁,这可能是美国高盛即将领到的罚单。

4

结语

高盛前董事长兼CEO劳埃德·贝兰克梵曾言,高盛现在做的是上帝才能做的工作,而高盛之所以能在中国资本市场盛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对金融深潭的一知半解。当高盛拿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金融工具时,无论是作为一般投资者,还是作为中国企业,都很容易一叶障目。

中石化的进一步结果还没出来,细数这么多的“前车之鉴”,这回可以清醒一点了吗?别再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文章来源 | 港股那点事

作者 | 寿司英雄

数据支持 | 勾股数据

来源:云掌财经/可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