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三达膜专题报告:工业膜分离龙头,多个领域迎来快速增长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郑嘉伟)

1.工业物料分离起家,全产业链发展

1.1 工业分离的开拓者与领导者

公司是膜技术与膜开发的开拓者及领导者。三达膜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 2005 年在厦门 设立,其前身 1996 年创立于新加坡,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膜产业链领域,早年以 膜材料工业料液分离应用方案起家,并逐步掌握了膜材料的研制方法,构建了一条涵盖“膜 材料-膜组件-膜设备-膜软件-膜应用”的膜产业链,服务特种分离与水处理两大应用领域, 是中国膜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2019 年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目前公司主营膜技术应用业务和水务投资运营业务,其中膜应用业务为公司核心业务。公 司膜技术应用按业务板块,可进一步分为工业料液分离、膜法水处理、环境工程、备品备 件四个板块,公司可针对不同领域提供全流程服务,包括膜材料制备、膜组件选择、工艺 过程优化、操作参数确定、膜设备制造、系统集成、成本和经济性分析等,公司主要客户 包括制造业企业、市政管理部门和终端净水家庭用户,广泛应用于医药制造、生物发酵、 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环保公用事业和家庭净水等领域。

实际控制人蓝伟光为膜分离业界专家。公司创始人蓝伟光和陈霓夫妇分别持有新加坡 三达膜 96.44%和 3.56%股权(合计 100%),并间接通过程捷投资控制三达膜 1.88%股 权,合计持股比例达 45.24%。实控人蓝伟光 1964 年出生,新加坡国籍,分别毕业于厦门 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为专业出身,现任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厦 门大学教授和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具有多年研发及产业经历。

1.2 业绩稳定增长,维持高毛利+低负债+稳定现金流

收入及利润整体稳健增长,21 年 H1 扣非归母增长 42%。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6 年 的 5.44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8.76 亿元,五年 CAGR 为 13%,归母净利润从 2016 年的 1.29 增加至 2020 年的 2.22 亿元,五年 CAGR 为 15%,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膜技术运用 业务和水务投资运营业务均取得稳定增长。2020 年公司归母净利同比下降 20%,主要为疫情影响及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减少(2019 年子公司与四平市政府达 成特许经营权解除协议,处置特许经营权取得收益 4568 万元)。2021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4.03 亿元,同比增长 21%,归母净利 1.34 亿元,同比增长 26%,扣非归母净利 1.22 亿元,同比增长 42%。

横跨膜技术应用(60%)及水务投资运营(40%),收入利润结构稳定。分版块来看, 公司近五年膜技术应用贡献收入约 60%,水务运营贡献收入约 40%。其中膜技术应用平均 毛利约 37%,水务运营平均毛利约 46%。2020 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主要面向 2B 端的膜 技术应用领域毛利下滑明显,但与此同时,公司主要面向 2G 端的水务投资运营业务毛利得 到提升,一定程度平抑了毛利整体下滑的负面影响。

膜技术应用近三年迎来快速发展。营收方面,2020 年公司工业分离业务受疫情影响, 下滑明显,但与此同时,公司膜法水处理业务实现逆势增长,备件业务整体保持稳定。毛 利方面,公司工业分离及备品备件业务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毛利下滑,但公司膜法水处理 业务毛利呈上涨态势。

水务投资运营业务实现量价齐升。水务投资运营方面,公司通过 BOT、TOT 和委托 运营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已投资和运营 27 座市政污水处理厂,已形成污水处理规 模 87.9 万吨/日。公司污水处理规模从 2016 年的 2.59 亿吨增长至 2020 年的 2.99 亿吨, 五年增长 15%,但与此同时,公司水务运营收入从 2016 年的 2.08 亿提升至 2020 年的 3.6 亿,五年增长 74%,水务运营收入增速大幅领先于处置规模,主要为公司污水处置价 格得到明显提升。

近五年平均毛利超 40%,净利率整体呈增长态势。2016-2021 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平 均约 41%,净利率平均约 31%,除 2020 年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之外,公司净利率整体维 持增长态势。

资产负债率显著低于行业水平。2016-2021 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由 39%降至 24%, 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 年由于公司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递延收益增加,资产负债率小有 回升,但伴随 2019 年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新股,资产负债率下降至 25%。这显著低于环保 行业投资运营类公司平均约 55%的资产负债率,稳健的财务状况为公司持续扩张提供了基础。

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健,收现比五年平均约 85%。公司膜技术应用主要客户为食品饮料、 医药化工、生物发酵、冶金石化等行业工业客户,公司水务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客户为地方 政府,二者均付款信用较好,公司过去五年收现比整体维持在 85%左右。2020 年经营活 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 50.03%,主要系受疫情影响。

2.膜是国家关键性战略材料,膜分离应用前景广阔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应用广泛。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可实现料液不同 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浓缩。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 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

按照膜的孔径分类,膜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2.1 膜材料为国家关键性战略材料,政策密集出台促发展

膜材料为国家关键性战略材料,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膜材料是膜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核 心,膜材料创新是膜产业技术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根据《<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技 术路线图》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产业总体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 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其中高性能分离膜材料被列入关键性战略材料,其产业化 和规模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根据科技部制定的《“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 项规划》,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方向规划了高性能分离膜技术,重点研究高性能海水淡化 反渗透膜、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中高温气体分离净化膜、离子交换膜等材料及其规模 化生产、工程化应用技术与成套装备,制膜原材料的国产化和膜组器技术,旨在攻克高性 能分离膜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及产业化、应用集成关键技术和高效成套装备技术。

微观上,国家出台多项具体行业政策推动膜分离行业快速发展。包括《海水淡化利用 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等针对膜行 业的具体应用领域提出行业实现目标及相应支持政策,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2.2 膜产业市场空间巨大,2022 年总产值达 3600 亿

膜分离应用空间巨大,2022 年总产值近 3600 亿。膜分离技术应用前景广泛,在人 居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浓缩分离等各类领域目前均有 应用。

3.囊括多个工业膜分离第一,未来空间广阔,盐湖 提锂先行

丰富技术储备+项目经验+客户资源奠定公司行业地位。公司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自身 的实验摸索与大量实践论证,开发了一系列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的膜材料生产工艺与膜应用 工艺。公司在膜分离领域均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项目经验和客户资源,奠定了三达膜在 业内的领先地位。

3.1 工业料液分离应用先驱,多个细分领域市占率第一

膜分离可助力工业提效增收,节能减排,应用前景广泛。膜分离技术通过分离、纯化、 浓缩等可帮助工业过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收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 广泛应用于分离纯化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糖、植物提取物、化工产品等物质。

传统工业分离面临诸多问题,市场亟需定制化膜分离解决方案。传统上,我国过程工 业生产企业面临产品收率低、纯度不高,分离过程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等问题。和 传统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 1)是物理方法,无相变,无化学反应;2)膜分离过程 在常温下操作,能耗小;3)无需加入其他化学物质,节省原材料;4)分离效率高,操作 方便,占地面积小;5)废液排放少,环境污染小;6)出水水质稳定,设备维护简单。与 此同时,过程工业中毎种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都有其自身特点,然而国外企业只能提供标 准的、通常只能用于水处理的膜材料与设备,因此国内客户亟需针对自身产品分离纯化需 要的膜应用解决方案。

率先开发工业料液分离工艺,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经验丰富。公司率先洞察上述问题, 并通过大量项目实践,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发了一系列适合特种分离要求的膜应用工艺 及与之适配的先进膜材料,填补了国内外多项膜应用工艺空白。目前公司在数百家企业的 近百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成功应用,项目经验丰富,能够根据客户行业及使用场景的不同, 提供包括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现场安装调试、运营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内 的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在维生素 C、抗生素、氨基酸等细分领域市占率达到 63%、38% 及 40%。根 据公司客户产品市占率及该客户采购公司膜技术或设备的比例相乘测算,公司膜技术在维 生素 C 、抗生素、氨基酸等细分领域市占率分别达到 63%、38% 及 40%。

以维生素 C 为例,公司膜分离纯化方案可有效助力公司提质增效。以维生素 C 为例, 三达膜对维生素 C 的提取工艺过程进行了革命性改造,成功开发基于膜分离过程与移动床 分离技术的维生素 C 生产工艺,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更实现了中国维生素 C 从黄色 的“古巴糖”到“白糖”质的飞跃。公司基于膜分离技术与连续移动床技术在维生素分离 过程中的应用:1)应用 Flow-cel 膜替代板框等传统过滤方式,澄清发酵液,提高滤液质 量,减少后工序中的树脂污染;2)应用超滤膜除蛋白、脱色,提高品质;3)应用纳滤膜 预浓缩维生素抗生素,降低蒸发损失和蒸发成本;4)应用 IX 移动床替代固定床离子交换, 节省树脂用量、降低单耗;5)CR 色谱分离回收维生素母液;6)膜技术回收各种母液、 废液、中水回用。

3.2 料液分离前景广阔,丰富经验助力横向推广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及园区循环化发展,膜分离 行业将直接受益。根据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 2025 年,我国主要资源产 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 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 16%左右,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显著提升。重点任务包括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 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石化、化工、焦化、水泥、有色、电镀、印染、包装印刷等重点 行业“一行一策”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推动企业循环式 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 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

膜分离应用领域范围日益广泛、应用深度逐渐加强,公司已在多个领域拥有案例。现 阶段我国膜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料液分离,污水、废水处理,再生水处理和海 水淡化等领域。膜技术作为目前具有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工业料液分离和水处理技术,与我 国目前提倡的打造节能减排社会,致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非常契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目前公司已经在制药、食品饮料、 化工冶金、能源行业等多个领域具有成功应用案例。

膜分离应用领域范围日益广泛、应用深度逐渐加强,公司已在多个领域拥有案例。现 阶段我国膜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料液分离,污水、废水处理,再生水处理和海 水淡化等领域。膜技术作为目前具有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工业料液分离和水处理技术,与我 国目前提倡的打造节能减排社会,致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是非常契合的,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目前公司已经在制药、食品饮料、 化工冶金、能源行业等多个领域具有成功应用案例。

3.3 膜分离经验具备推广性,盐湖提锂率先启动

3.3.1 盐湖提锂市场爆发,十四五膜分离 30 亿元产值只是起点

锂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锂资源是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也被认为 是新能源时代的“白色石油”,因此盐湖提锂对提升我国锂资源的战略安全具备重大意义。 2021 年 5 月 20 日《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及行动方案》国内专家评审会明确, 我国将适度扩大锂资源开发规模,争取到 2025、2030、2035 年,青海全省锂产品产能 分别达到 15、18、20 万吨,建成世界级锂产业基地。方案总体思路包括构建 1 个世界级 现代盐湖产业体系,实施钾盐稳保障促提升工程、锂产品扩规提质工程、镁系新材料创新 突破、钠资源高效开发工程、硼资源提取强链、盐湖资源多元提取强链工程、循环经济升 级示范工程等 12 个重大工程。

全球锂资源 58%位于盐湖,我国约 80%锂资源分布于盐湖。根据 USGS 数据,截至 2020 年末,全球已查明锂资源量约 8600 万吨(折 LCE 约 4.58 亿吨),其中 58%锂资源 分布在盐湖中。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约 80%的锂资源分布于盐湖中,其中青藏两 地占全国盐湖总量超 90%。从全球区位来看,南美“锂三角”地区(智利、阿根廷和玻 利维亚交界处的高海拔湖泊和盐沼)的锂资源量之和约占全球锂资源总量的近 60%,其 他资源量丰富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其中澳大利亚锂资源量为 630 万吨,是 世界上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出口国。我国锂资源储量约占全球锂资源储量的 7%。

我国盐湖锂品位低,吸附+膜分离法是盐湖提锂的主要技术路线。盐湖提锂的主要难 点在于伴生离子的分离。根据盐湖卤水中锂和其他伴生离子特征,盐湖提锂技术可分为高 镁锂比和低镁锂比技术。低镁锂比盐湖提锂技术主要包括沉淀法和盐梯度太阳池法。高镁 锂比盐湖提锂技术主要包括膜分离法、萃取法、吸附法等。由于我国盐湖卤水镁锂比高, 杂质多,吸附+膜分离技术是适应我国盐湖提锂的主要技术路线。膜分离法提取碳酸锂的 工艺流程原理为:当原料卤水通过纳滤膜时,锂、钠等一价离子透过膜,镁、钙等二价离 子被纳滤膜隔离,从而实现了镁、锂离子分离的目的,分离后得到低镁锂比的富锂卤水;随后通过反渗透膜或其他方式通过分离低镁锂比的富锂卤水中的水和一价锂离子,形成富 锂溶液,为后续进一步提纯供应原料,最终得到电池级碳酸锂。

膜材料进口替代成趋势,推动膜法盐湖提锂成本下降,应用提升。膜分离工艺具有镁 锂分离效果优秀,回收率较高,工艺流程短,生产周期短,环保成本低的优点。但过去我 国盐湖提锂使用的纳滤膜和反渗透膜长期依赖进口,存在成本高、寿命短、能耗大等缺陷,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膜法工艺在盐湖提锂领域的应用。伴随国内膜产业的成熟,国产膜材料 的性能和稳定性已有较大提升,叠加国产成本优势,未来国产膜产品市占率有望得到进一 步提升。

2025 年我国盐湖提锂预计规模将达 23 万吨,十四五盐湖提锂膜分离超 30 亿。

十四五只是行业起点,未来空间巨大。考虑到资源项目开发的复杂性,十四五期间盐 湖提锂项目释放的 30 亿市场空间只是行业起点,未来在我国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转 型将持续带动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锂电需求,盐湖提锂产能还将进一步快速释放,从而带 动膜分离市场进一步展开。

3.3.2 多项订单逐步落地,盐湖提锂逐步提振公司业绩

盐湖提锂业务属于公司核心特种分离业务,公司已开发针对性膜提锂工艺。公司自主 开发的陶瓷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技术可以用于盐湖提锂;其中陶瓷膜、超滤 膜主要是用于预处理应用,纳滤膜是实现分盐提高锂的纯度,反渗透则是实现锂的浓缩。 针对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公司已针对性开发不同的膜提锂工艺。

1)硫酸盐型盐湖: 矿化度 20%以下的盐湖原卤,经过预过滤,可直接进入膜系统,经过膜处理,可以有效 去除,钙,镁,硫酸根等杂离子,大幅度降低镁锂比。如某盐湖原卤,经过膜处理,镁锂 比可以从 28:1 降至 1.6:1,其余卤水,镁锂比均可降至 1:1 以下。2)碳酸盐型盐湖: 经过预过滤后,可以直接进入膜系统,分离效果理想。如某盐湖卤水,经过膜系统过滤后, 镁锂比降至 0.36:1,碳酸根锂比降至 2:1。2018 年在第 38 届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 盐学术与技术交流大会上,公司“纳滤膜法盐湖卤水高效分离富集浓缩提锂新工艺”项目 荣获《2016~2018 年度无机化工科技奖-技术发明奖》,实现锂跟二价以上离子的分离。

公司盐湖提锂技术不止膜分离浓缩,还包含领先的连交吸附工艺及设备。连续离子交 换系统(也叫连续移动床)是一种完全革新的分离工艺技术,它由树脂柱系列和多孔分配 旋转阀构成,根据工艺设计可把树脂柱系列分为几个功能区,物料进入系统后,通过旋转 阀切换使每根树脂柱依次经过各个功能区实现同时吸附、水洗、解析、再生等全部工艺过 程,从而把传统的间歇过程变成连续的过程。公司连续离子交换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 念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用途广泛,操作方便,可以根据不同产品分离要求灵活调整工艺。 目前三达膜已在国内不同行业成功地开发应用了数十套系统。

相比传统的固定床、脉冲床、 模拟移动床等工艺,连续离子交换系统可 1)保持料液中产品的成分和浓度稳定;2)设 备紧凑,易与旧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匹配;3)树脂用量大幅减少 50-90%,洗涤水的用量 最高可节约 50-70%;4)再生剂和洗脱剂等化学品消耗也可降低 30-60%,大幅度降低 运行成本和污水排放量;5)全自动化运行,保证了连续稳定的生产。

盐湖提锂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盐湖提锂业绩有望迎来释放。2018 年公司与青海国 安签订了盐湖膜技术提锂中试线销售合同。2019 年“盐湖膜法提锂”项目完成总体工艺 开发试验和工业化设计,2020 年公司盐湖提锂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 0.4%。 2021 年公司表示将加强在此领域的业务拓展,力争在年末将该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公司 工业分离业务收入的 20%-25%左右(2020 年工业分离收入 1.07 亿)。

截止到 2021 年上 半年,公司盐湖提锂业务已有在手订单金额为 1073 万元,收款金额为 362 万元,同时, 下半年伊始,公司进一步中标五矿盐湖的富锂卤水深度除镁项目,负责提供纳滤膜成套装 置采购及安装,合同金额为 730.6 万元。伴随公司项目落地,市场进一步验证公司在盐湖 提锂领域的技术及产品优势,公司未来有望在盐湖提锂存量及新增市场进一步获得订单, 助推业绩增长。

4.研发跨越性膜材料及装备,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一站式、高质量的综合服务。自成立以来,公司以先进膜分离技 术的开发与应用为业务基础,从工业料液分离成套设备等膜技术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向上 游原材料端逐步延伸至纳滤芯、陶瓷膜、中空纤维膜、iMBR 等先进膜材料领域,向下游 应用端逐步延伸至膜法水处理、环境工程、民用净水领域,业务覆盖“膜材料—膜组件— 膜设备—膜应用”膜工业全产业链,并拓展到家庭净水、企业净水等饮用水净化领域以及 市政污水处理领域,能够向政府单位、工业企业、家庭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经过 多年研发,公司已在先进膜材料、膜技术和膜应用工艺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 公司能够向客户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或服务以满足其具体需求。此外,公司建立了覆盖主 要客户的技术服务团队,能够积极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及时解决客户在生产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为公司持续的业务合作和业 务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1 掌握核心膜材制备技术,覆盖全,性能强

实控人专家背景+两大研发平台发力,公司研发实力强劲。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 LANWEIGUANG 博士是业内知名的膜技术专家,在其带领下,公司研发团队技术水平高、 实践经验丰富。公司同时拥有人保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和福建省膜分离工程技术 中心。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于 2002 年成立,致力于探索和研究膜分离技术、新型膜 材料开发、移动床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环保水处理等技术与产品开发;福 建省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 2010 年以子公司三达膜科技为依托成立。目前该中心完成的大 部分工艺开发已成功应用到制药、食品、化工、染料、冶金、水处理等领域。公司充分利 用这些平台,聚集研发人才,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公司积极与新加坡 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开展深入的技术合作。截止到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拥有有 效专利 136 项,其中发明专利 73 项,公司还参与制定了多项标准,包括 2 项国家标准、 3 项行业标准及 1 项地方标准,承担或参与了 10 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

掌握核心膜材料制备技术,产品覆盖全,兼顾有机及无机膜材,主要膜产品性能超越国际同行。膜材料是膜技术的基础和核心,膜材料的研发生产要求公司具有强大的科研团 队、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公司不断开发与具体应用过程相适配的膜应用软 件,并以此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膜材料领域,创新研制了多种功能特性优异、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及国内领先水平的陶瓷膜与高性能复合膜材料,包括纳滤芯、特种分离膜(陶瓷 膜)、石墨烯复合膜材料和 iMBR 膜组件等。公司从传统的有机高分子膜材料升级到无机 膜材料和复合膜材料,构建了完整的膜材料产业结构。

4.1.1 核心的陶瓷膜兼具亲水性及高强度,广泛应用于工业料液分离

核心的陶瓷膜兼具亲水性及高强度,抗折强度高出国际企业一倍左右,逐步实现进口 替代,广泛用于工业料液分离。公司研发的特种分离陶瓷膜的膜层经过亲水性处理,在水 传输过程中具有高滤水性及高亲水性,在保证提高选择性的同时仍具有较高通量,且支撑 体的强度上优于同类产品。根据公司委托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测试的结果,公司陶 瓷膜与国际知名陶瓷膜厂商鸥锐丽思同等规格产品相比,过滤性能指标相当、稳定性能指 标抗折强度高出一倍左右,反映了公司陶瓷膜技术性能优势。目前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油 水分离、制药、食品发酵液处理等工业分离及水处理领域,在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等 关键细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公司产品在韩国希杰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生产设备上逐步 替代美国颇尔、法国诺华赛的陶瓷膜产品,并出口到巴西、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4.1.2 自研石墨烯膜大幅提高性能,成功量产及产业化应用,空间巨大

改良传统中空纤维膜,自研石墨烯膜大幅提高通量及抗污染性能。公司自主研发的石 墨烯膜(公司产品名称为黑金膜)是基于无机石墨烯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共混制备的高 性能复合膜材料。基于专利技术石墨烯改性的内支撑 PVDF 石墨烯膜,除了具有市面普通 膜丝的各项性能,在通量和抗污染能力上尤其突出。高通量方面:石墨烯分布膜中形成具 有高支撑结构的膜架,并在膜孔之间形成孔道,降低水流阻力,膜水通量是普通支撑膜的1.5 倍,同时由于石墨烯的刚性支撑作用,使得膜丝在干燥过程中可以保持膜孔不坍塌, 达到干膜效果。抗污染能力方面:利用石墨烯材料的疏水性,使得聚石墨烯膜表面带有一 定的疏水基团,在膜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排斥亲水性的污染物质,抗污染性能较普通 膜丝提高。

自研石墨烯膜 2020 年成功量产,预计 21 年底达到 100 万平米/年。2020 年公司主 导的厦门市集美区科技计划“高抗污染石墨烯改性聚偏氟乙烯内支撑中空纤维膜研制及 其 MBR 组件在污水处理应用”在集美区科技局的支持和监督下,顺利完成技术攻关,成 功实现了高抗污染石墨烯改性 PVDF 内支撑中空纤维膜及其 MBR 组件的制备技术,获得 改性性能良好的内支撑复合中空纤维膜材料。截止到 2021 年 6 月底,公司的石墨烯膜生 产线实现量产,产能达到 50 万平方米/年,预计在 2021 年底产能可达到 100 万平方米/ 年。

全钢制系统的大型石墨烯膜 MBR 项目应用成功,未来作为示范项目将助力石墨烯膜 快速发展。吉安新源污水处理厂一期一阶段 MBR 项目设计规模 4 万 m³/d,采用 MBR 工艺将污水厂的出水水质由一级 B 标准提高至一级 A 标准。2021 年 3 月 22 日项目可研 获得批复,6 月 30 日完成项目安装,8 月 1 日完成氧化沟清淤,8 月 4 日进水调试,8月 15 日达到出水合格标准。该项目的 MBR 膜池采用钢制膜池,占地小、施工周期快, 是三达膜第一个采用全钢制系统的大型石墨烯膜 MBR 项目。传统中空纤维膜在市政领域 应用广泛,未来公司石墨烯膜成长空间巨大。

石墨烯膜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以 MBR 工艺为例,MBR 工艺是分离膜技术与生物降 解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高效水处理技术。MBR 工艺利用分离膜技术替代传统工艺中的二 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并且由于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的增大和污泥中特效菌的出现提高了 生化反应效率,具有出水质量较好、运行效果稳定、占地较小、污泥浓度高且高效等相对 优势。生态环境部发布 2019 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中包 括应用 MBR 工艺的兼氧膜生物反应器和 MBR 集成脱氮除磷污水处理两项技术。在现阶 段我国市政污水处理出水标准逐步提高至一级 A 或更高标准的过程中,MBR 工艺在市政 存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截止到 2019 年底,我国 城市污水年排放量为 555 亿立方,污水处理厂 2471 座,处理能力 1.8 亿立方/日,污水 年处理量 526 亿立方,污水处理率为 97%。2019 年全国县城污水年排放量为 102 亿立 方,污水处理厂 1669 座,处理能力 3587 万立方/日,年污水处理总量为 95 亿立方,污 水处理率达 94%。2018 年,我国万吨以上 MBR 工程累计规模超过 1300 万 m3/d,万 吨以上 MBR 工程数量仅 200 余座。未来提标改造市场及膜替换市场空间巨大,从而推动 石墨烯膜的应用。

4.1.3 打造饮用水纳滤芯产品,突破传统反渗透局限,未来空间巨大

消费升级+健康意识提高,预计 2022 年净水器市场零售额将达 2332 亿元。伴随消 费升级及健康意识提高,我国净水器消费日益普及。

打造饮用水纳滤芯产品,突破传统反渗透局限。我国饮用水普遍面临水源地水质污染、 常规水处理工艺造成的消毒副产物污染和管网输送污染,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饮用水水质 净化工程的投入。饮用水过滤一般采用反渗透膜,其净水技术耗水耗电,更换滤芯成本较 高,最终产出的纯净水中不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若采用工业上的有机纳滤膜,又无法解 决对与矿物质相同分子大小的有害离子污染物选择性过滤。公司基于“迷宫过滤+纳米吸 附”原理,历时多年研发出净水新材料陶瓷纳滤芯。纳滤芯材料由特制纳米级活性炭通过 特殊制备工艺镶嵌于微米级蜂窝状多孔的特殊结构,可以把农药、抗生素、激素、砷等有 害物质与钙、镁、锶、硅、硒等人体需要的天然矿物质有效分离,解决了纳滤分离精度上 无法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难题。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公司生产的净水设备可选择性分 离有害物质,同时保留有益微量元素、节水节电、清洗简单、无需频繁更换等独特优势。

未来有望凭借产品优势快速成长。公司的陶瓷纳滤芯制备工艺发明专利曾荣获厦门市 专利特等奖与中国专利优秀奖,基于公司陶瓷纳滤芯开发生产的净水装置已经荣获中国科技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局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鉴 于当前我国净水市场呈现空间大、增长快、集中度不高等特点,未来公司有望凭借产品优 势快速受益。

4.1.4 中空纤维膜及 MBR 组件:通量高,强度大,已有多个应用

自研中空纤维膜,部分性能超越进口产品。公司自主研发的中空纤维膜材料采用以聚 偏氟乙烯(PVDF)为主材制备而成,生产出的丝状膜材料具有高通量、拉伸强度高、断 裂伸长率好等优点,部分性能超越进口膜丝产品,而且成本更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 水处理项目。

自研 iMBR 组件及设备,已在多个项目应用。2015 年起,公司开始研制 iMBR 组件 及设备,产品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 iMBR 专用膜丝材料配方,膜丝使用寿命和通量显著提 高;膜组件采用一体化、垂直型曝气等结构创新工艺,稳定性好、能耗低、抗污染能力强, 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项目。目前公司 iMBR 成套设备已在多个污水处理项目上得到应用, 产品形成了 1 项发明专利和 4 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还参与制订了 MBR 技术的现行国家 标准《膜生物反应器通用技术规范》(GB/T33898-2017)。

4.2 对内与膜应用协同,保障运行效果降低成本

膜材料的性能和价格直接影响着膜设备性能及项目投资成本与运营费用,因此公司向 膜材料研发生产、膜组件设备制造和工程化实施一体化方向发展,产业链朝着膜材料的自 我研发生产延伸。膜技术应用行业需要根据客户分离提纯度或者出水水质等不同要求而选 择不同膜材料、膜组件、膜过程、膜应用工艺。目前可以制备先进膜材料的规模化企业相 对较少,多数企业业务范围仅限于采购膜材料及组件进行成套设备加工和工程安装,仅少 数企业具备膜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业务体系。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高性能膜材料,一方 面保障膜系统性能,另一方面,降低公司整体成本。

自用比例逐年提升,保障应用效果,降低用膜成本。2016-2019 年上半年公司自产 膜材料领用成本占比分别为 4.47%、11.84%、26.68%和 19.88%,总体呈上升趋势,其 中 2019 年上半年下降主要因公司自产中空纤维膜的生产领用降低,公司主要膜产品纳滤 膜及陶瓷膜自产占比均达 100%,未来伴随自用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公司可进一步降低用 膜成本。

4.3 对外依托渠道+客户优势,占领备件更换市场

依托渠道及客户优势,公司备件更换收入稳步增长。膜材料属于耗材,根据膜材及应 用场景不同,膜使用寿命周期差别较大(约 1-5 年,其中陶瓷膜约 3-5 年,有机纳滤膜约 1-2 年),伴随膜产业的发展,膜更换市场日趋壮大。近年来,伴随膜应用业务的不断扩 张,公司构建了良好的渠道及客户优势,公司备件业务也得以稳健拓展。目前公司备件及 其他业务主要包括特种分离膜芯、陶瓷膜芯、水处理膜等产品、民用净水机等产品。除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外,2016-2019 年,公司备件及其他收入持续维持高速增长,其中2018 及 19 年均同比增长 26%。未来伴随公司膜应用业务的不断拓展,公司备件业务将 持续稳定增长。

5.行业拐点+业务协同,石化聚酯水处理第一,未来空间巨大

5.1 污水资源化拐点到来,膜法水处理订单迎来快速增长期

我国水资源匮乏,再生水利用率低,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 不均。

双膜法为污水资源化的主要工艺。按照处理深度,可将污水处理分为一级处理、二级 处理和深度处理,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深度处理。一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状态固 体,常采用物理法;二级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常使用生物法;深度处理以达到更高的处理与排放要求或污水回用为目的,其中以“微滤/超滤+ 反渗透”或“微滤/超滤+纳滤”为主的双膜法技术可使再生水各项指标都达到或优于目前 使用的自来水,可作为安全饮用水和高品质工业用水,成为行业主要应用工艺。

地下水源置换+严控用水定额及取水许可+价格优势,推动再生水利用爆发。供水层 面,根据水利部 2021 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到 2022 年,京津冀 地区要实现地下水超采量压减率超过 70%的近期目标,其中的重点内容包含加快关停城 镇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对成井条件好、出水稳定、水质达标的予以封存,作为 应急备用水源,充分利用当地水、外调水、以及雨洪水等非常规水源,实施地下水源置换。 2021 年 9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地下水管理条例(草案)》,进一步强化地下水资源 节约与保护,草案强调坚持节水优先,明确建立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确 定合理提高地下水水资源税费标准。草案要求划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

用户层面, 2021 年《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企业用水审计、水效对标和节 水改造,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在用水定额要求、取水许可 趋严、节水评价考核等多重压力下,工业企业对节水和水源替代的需求与日俱增。价格层 面,再生水定价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最高指导价,如北京每立方米再生水价格不超过 3.5 元(除开居民中水 1 元/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品质再生水 7 元/吨);另一 种模式为市场调节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主要针对工业用户,而再生水的价格已经低 于部分地区终端的工业用户价格。未来华北、西北等干旱地区的火电、石化、钢铁、有色、 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将迎来再生水利用高峰。

污水资源化意见+十四五规划出台,明确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 以上,再生水新增 1500 万方/日。2021 年 1 月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 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2021 年 6 月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 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 2025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 到 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 35%以上,同时《规划》提出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 产能力不少于 1500 万立方米/日,按照十三五时期制定的 2020 年再生水目标 4,158 万立 方米/日计算,

2025 年我国再生水生产能力将达约 5500 万立方米/日。 2025 年再生水将达 5500 万立方/天,带动膜市场空间约 51 亿/年。按照规划,我国 2025 年我国再生水生产能力将达约 5500 万立方米/日。以“微滤/超滤+反渗透”或“微 滤/超滤+纳滤”为主的双膜法再生水制备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以常用于污水处理的汇通反 渗透膜元件产品 FR12-8040 为例,单支膜元件日均产水量达 39m³,2025 年经膜法再生 水日均处理规模5500 万立方米,十四五期间膜元件新增需求规模约7 万支/年,以单价3500 元计算,其新增市场规模约为 2.5 亿元/年。参照膜行业 EPC 项目中,膜材料一般占 EPC 总价的 25%比例,则新增膜应用 EPC 规模约 10 亿元/年。存量更换方面,按照膜产品 3 年更换周期计算,2025 年膜元件存量替换需求约 116 万支/年,对应市场约 41 亿元,新 增加存量替换合计 51 亿元/年。

5.2 与工业分离业务协同,膜法水处理快速增长,PTA 市占率 第一

凭借工业料液分离的技术及客户渠道优势,公司膜法水处理业务迎来快速发展,业务 涵盖农村、市政、工业污水场景。公司凭借在工业料液分离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及客户优 势,逐步延伸到膜法水处理领域,在生物制药、冶金化工、食品饮料等工业料液分离客户 中开展膜法水处理业务,形成了业务协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公司膜法水处理业务发展; 此外,公司还成功进入未开展工业料液分离业务的石化、能源等领域,并在石化 PTA 膜 法水处理领域做到了行业领先地位、在核电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公司已具备制造 融合膜技术在内的大型节能环保成套设备能力,业务覆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民用净水 等水循环利用各个环节乃至整套解决方案。在农村分布式污水、市政、石化、皮革、印染、 电镀、生物制药等行业建成多项大型水综合治理系统。

在石化 PTA 行业,公司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市占率超 60%。石化 PTA(精对苯二甲酸) 是公司膜法水处理业务主要的应用领域。石化企业的污水回用主要包括工艺用水、杂用水 以及循环水系统补水这三种途径。其中循环冷却水用量在石化企业总用水量中占到了 60%~75%左右,具有水质要求不高且用水量稳定的特点。因此石化污水回用主要就是对 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补充水的方式回用至循环冷却水系统中。

公司采用超滤+反渗透技 术对达标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产水回用于生产厂区循环水系统,优化了循环水进水水质,降低了企业对于市政水的需求量。2012 年公司“双膜法技术在石化行业 PTA 中水深度处 理回用领域的应用”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水处理优秀项目奖。目前公司 在石化 PTA 行业的膜法水处理技术成熟、应用经验丰富,服务客户包括多家大型石化上 市公司及子公司,公司服务的石化 PTA 客户总产能占国内市场总量的 80%以上,由此估 算公司在 PTA 膜法水处理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2020 年签署 1.88 亿大单,2021 年市场订单持续大幅增长。2020 年底公司与江苏 嘉通能源签署石化聚酯一体化项目污水处理单元 EPC 项目总承包工程,合同总价为 1.88 亿元。江苏嘉通能源为桐昆股份控股子公司(国内产能、产量、销量最大的涤纶长丝制造 企业)。公司本次与桐昆股份控股子公司签署的合同,丰富了公司膜法水处理技术在石化 聚酯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了公司膜法水处理技术在石化聚酯领域的市场份额,树 立案例标杆作用。受益石化扩产能周期,公司 2021 年膜法水处理订单继续增长,未来伴 随其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业绩有望进一步释放。

5.3 与水务运营协同,未来提标改造空间巨大

6 个污水厂采用自产 MBR 技术提标,实现提价及膜示范双重效应,协同效应初现。 公司不断加强水务公司融入膜产业链,并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公司已有 6 个污水处理 厂采用公司自产的 MBR 膜技术,既提升标准、提升水价,同时也是公司膜应用的良好示 范,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公司污水厂未来存在 58%扩建空间。公司现有 27 座污水厂,处理能力合计 87.9 万 吨/天,未来这 27 座污水厂远期设计处理量仍有 51.1 万吨/天的扩建空间,如果全部建设 完成,公司污水产能将增长 58%,达到 139 万吨/天。2021 年 5 月,公司公告称,受当 地政府相关土地规划尚未完成影响,公司无法启动土地出让程序,拟已将原募投项目“特 种分离膜及其成套设备的制备与生产项目”变更为“基于高性能膜应用的孝感市孝南区碧 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项目”及“基于高性能膜应用的许昌市建安区污水处理厂提 标改造及扩建项目”两个项目,这将分别增加 5 万吨/天及 4 万吨/天污水处理产能。

提标改造仍有空间。2021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 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县城及城市污水处 理能力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实现提标升级。 2021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提出长 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京津冀、长江干流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级及以上城市,黄河 流域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可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提出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水环 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公司约 50%污水厂位于河南、山东等省 份地级市,未来仍有相当数量污水厂面临提标改造需求。

污水资源化政策加速催化水务与膜产业协同,未来成长值得期待。公司目前拥有 27 座污水厂,伴随污水资源化意见的出台,未来污水厂将进一步加大采用膜法进行污水深度 处理,一方面提升排水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再生水,实现中水回用,作 为补充区域水资源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公司膜业务与水务运营的协同效应将在十四五 期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