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粒粒皆辛苦 这些国家向食物浪费说不

来源:解放日报

“共享冰箱”又来了。近日,闵行区七莘路的一家生鲜超市内的“共享冰箱”引人关注。

这并不是共享食品的爱心模式第一次出现在上海。2016年9月,西康路、长寿路附近一家饭店门口放置一台“共享冰箱”后,就曾引发广大市民、网友的热议。

所谓“共享冰箱”,其实指的是一种公益模式,由商家提供当天销售剩余但品质无碍的商品,免费发放给特定人群(通常为周边社区的老年人或家境困难人士)。这样一来,既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又能避免食物浪费。

在这个食品琳琅满目、甚至选择过剩的时代,仍有许多人通过采取设立“共享冰箱”“食物银行”等措施来减少食物浪费。瑞典和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实践或将带来一些启发。

把“浪费食物要罚款”贴在墙上

食物浪费离人们有多远?

近年来,这个问题在瑞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曾有当地媒体报道称,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瑞典人平均每年所扔掉的可以食用的食品重达约19公斤,另有约26公斤的饮料、食物的最终归宿不是人的胃里而是下水道。在瑞典人看来,食物浪费不仅仅加重了每个家庭的日常开支,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让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转变,瑞典采取了市场手段、监管手段、技术报告、科普宣传、公开倡议等多种方式。其中,校园成了避免食物浪费行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曾经在瑞典留学的沈小姐告诉记者,瑞典大学的食堂十分注重推广珍惜粮食的理念。由于大学食堂提供的都是自助餐,而人们在自助取餐时又容易造成食物浪费,食堂规定,只要餐盘上还剩下500克及以上的食物没有吃完,就要接受罚款。只要进入食堂,人们就能在墙上看到这个醒目的提示。据沈小姐介绍,这个劝导人们“吃多少、拿多少”的规定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还比较新鲜,但对本地学生来说,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做法。

有时,看到别人选择超出其自身食量的食品套餐,身边的人还会友好地进行提示,降低食物被浪费的可能性。沈小姐就有这样一次被提示的经历。她说,食堂会提供普通分量的健康饮食套餐和大分量的豪华套餐,当时自己看到购买大分量套餐的队伍人较少,她就想去购买。旁边的同学见状马上问她:你确定你吃得完吗?“后来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和他们一起排队去买普通分量的午餐。”沈小姐说,“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了瑞典人真的身体力行在珍惜粮食,而不仅仅是贴标语、喊口号这么简单。”

在瑞典学习设计的小卫也被这样的理念和氛围所触动,于是和同学一起开展了一个和当地超市、食品公司合作的“食物分享”社区项目。她从学生群体的生活出发,意识到很多学生在购物时常常无意识中填满了冰箱,随后在很多食物即将超过保质期时才发现还没吃,而这些一时间吃不完的食品都被扔进了垃圾桶。小卫认为,食物的浪费不仅仅是对食品本身的浪费,同样是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和人力的浪费。于是,她和设计系的同学一起,建立了“食物分享”社区,和超市、食品公司达成合作,让他们把一些“不适合上架销售”但仍然可安全食用的食物,比如因为被磕碰而变得“丑陋”的水果,免费带来和大家分享。

小卫表示,这个项目改变了不少同学的观念。过去,有的人会认为只有刚买来的、外形美观的食品才是适合与大家分享的“好东西”,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只要还可以食用,“不完美”的食品依旧值得被大家一同品尝。如今,有同学会通过社交网络小组发帖分享自己的“冰箱”,告诉大家“我买的食品快要过期了,课程结束之后会把它们带来和大家一起吃”。

向餐馆和家庭给出实用建议

在政府层面,瑞典也制订了多部门联合的反食物浪费的规定体系。比如,瑞典此前制订的“废物管理计划2012-2017”提出了减少食物浪费的全国性目标。其中包括大幅度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在2018年之前提高食物供应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家庭、餐饮设施、商店和餐厅中的食物垃圾至少有50%被分离并进行生物处理,并让40%的食物垃圾得以转化为能源。此外,瑞典环境保护局提出,到2020年,瑞典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浪费要比2010年的水平降低至少20%(食物的初级生产环节除外)。

对于餐馆和普通家庭,瑞典政府也给出了一些有助于避免食物浪费的倡议。如,鼓励餐馆允许员工将剩余食物带回自己家里食用。又如,在家庭环节中,鼓励为更远的烹饪计划选择较长“最佳”日期的食材,为近期的烹饪计划选择较短“最佳”日期的食材;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而非严格遵循“最佳”日期标识;保持正确的温度并在冰箱中正确放置冷藏产品,减少腐败的可能性;运用知识和信息更好地储存、准备、按量消费以及创造性地利用剩余食物;提前检查已有食物,并使用膳食计划和购物清单规划食物采购等。

对于食品垃圾,瑞典政府则积极地推行变废为宝的措施。有媒体报道称,早在2012年,瑞典垃圾管理局就已经成功地将瑞典家庭产生的15.3%的食品垃圾进行了生物处理,使之成为沼渣肥料,从而避免耗费化石燃料这一有限资源。另有官方数据显示,斯德哥尔摩市每月收集的食物垃圾被转化为生物燃气,用来驱动该市的公交和出租车。

赋予有瑕疵安全食品新生命

新加坡是著名的美食国度。但在美酒佳肴背后,那里存在着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

根据媒体报道,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公开的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新加坡就有重达79.1万吨的食物浪费。而超市是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费源之一。据估计,全球超过40%的食物浪费都发生在生产和零售上。而超市作为食品供应链中最有影响力的角色,在浪费这一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好在新加坡已经认识到并着手改变这一趋势。比如新加坡本土慈善机构“food from heart”作为当地连锁超市NTUC FairPrice的合作伙伴,致力于收集一些临近保质期但还未售出的罐头食品,在安全食用期内捐赠给慈善机构和福利院。与此同时,创立于2012年的慈善机构“新加坡食物银行”,与全球另外二十多个食物银行一起,构成了全球食物银行网络,将食品店提供的安全食品经过处置后捐赠给有需求的机构。

新加坡食物银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食物浪费的势头有增无减,过去十年,浪费程度增长了50%。而浪费的食物中,仅有13%通过堆肥、动物饲养、生物能源等方式被回收利用。与此同时,目前每十个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个在挨饿。因此,他们致力于赋予那些因为临期、标签/包装错误、条码不完整、囤积过多或细微的问题而导致失去了商业价值的安全食品新生命。工作人员会在库房中把食品进行分类存放,随后配送给130多家受赠机构,由这些机构把食物发放到有需求的人手中。此外,新加坡食物银行还发起一项“食物挽救计划”,着眼于从餐饮机构挽救多余的熟食。

为了确保受赠人吃得放心,新加坡食物银行还与一名食品卫生顾问和一个实验室合作,开展一系列检测,确保食物质量满足分发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食物分享行为不仅让有需要的人得到了帮助,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普通人对食品的态度。有媒体报道称,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人其实并没有完全追求食品的外观和包装。接受这项调查的新加坡人中,有7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那些长相丑陋但美味、营养的食物。

当地超市很显然也听到了这类呼声。如今,在新加坡的一些连锁超市,可以看到那些有瑕疵的食物被降价销售,或是被切片、重新包装,换一种方式面对消费者。不过,自行处理销售是一回事,捐赠又是另一回事。在新加坡,食品安全顾虑和超市需要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还是让许多超市和企业都不敢捐赠水果、蔬菜等新鲜的农产品。对此,当地慈善机构仍在努力,提升整个流程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公开性,吸引更多食品商家加入他们的队伍。

■本报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