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从国内跳槽至新加坡的最初半年,我都经历了什么?

异国跳槽是一个比异国旅游更复杂的决策,然而异国旅游的攻略那么多,却鲜有及时、真实和详细的异国跳槽攻略,实在是有些不科学。

100offer 致力于让最好的人才遇见更好的机会,其中也包括海外的互联网工作。今天我们就推荐一篇来自 100offer 用户、DevOps 工程师

@王奥(OX)

的投稿,他整理了近 2 万字的新加坡跨国跳槽+生活详细攻略,以下是其精华片段,手把手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坡国。

作者简介:
王奥 OX,DevOps 工程师,拥有 6 年运维开发经验,现就职于新加坡最大的互联网集团 Sea。2018 年 6 月通过 100offer 猎头顾问 Rachel 的挖掘,跳槽前往新加坡。
在此之前,王奥 OX 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单手扛 8U 服务器的光荣岁月,见证了金融行业从人肉运维到神兵利器,再进化为 DevOps 开发运维一体化的时代。目前主要负责 Ops 运维,研究和实现基于 Ansible 的主机自动化运维管理框架。

一、心路历程:我为什么选择去新加坡工作?

1、原始坐标:上海,无留学经验也没有去过新加坡

聊到选择去新加坡,你可能会觉得它属于少数人走的路,但其实新加坡离我们没那么遥远。这里我就介绍一下自己的平民背景。

我是非上海土著,初中跟随父母从江苏人才引进至上海,父母都是普通高中和大学教师,运气比较好中考跨区从普通公办考入市重点高中。因为高中忙着折腾计算机,差点掉进 3 本,高考有惊无险的考入一所上海普通的 211,专业还是自己喜欢的计算机。

至于英语四六级是裸考刚过分数线,本科期间也没有考驾照或者出国旅游。这样一个普通的我,恐怕做过的唯一有点「反人类」的事,是从大一就开始负责维护学生会网站和学院的服务器,每年暑假都会有老师推荐去普通的小公司工作增长阅历。

2、被推荐新加坡的职位,想想自己那蹩脚的英语,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准备了

本科毕业时,经老师推荐,我非常幸运地进入一家银联系公司,分配到了运维岗位一干就是3年。后来我主动选择出去走走,跳槽最初的2个月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后又误打误撞进入了上海某交易所,继续在运维方向上经历一番磨炼,差不多又是 3 年。

在这家交易所工作的期间,我主要负责主机、存储、虚拟化等领域,也开始作为主要负责人,制定并实施了多个升级改造类项目;加入自动化运维平台敏捷开发小组,主导一些公司颞部创新项目的落地,对保证高可用系统架构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有了更多实践积累。

今年 4 月的某天,我在职场社交网站上收到了来自 100offer 新加坡团队顾问 Rachel 的职位邀请。不过一开始我内心其实是拒绝的。甚至直到后来的第一轮面试我还坦言,没想过有机会再次拥抱互联网。

我年事已高(offer 君注:30 岁的小伙子,瞎说什么大实话…),已婚未育,有车有房有贷款,在现有单位可以平安度过他人眼中的中年危机。虽然身处国企,我也属于勤勤恳恳加班加点干活的一类人,不是外界想象的端茶喝水看报纸这么轻松。

面对妻子,我不希望她因为我而跳进国企的温床,荒废她 7 年宝贵的美国留学经历,她本不属于这里;面对父母,他们只是希望我过得更好,背负房贷省吃俭用,坚持锻炼身体希望不拖累我们,从我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结婚,父母一直保持中立并积极去理解我,只是我依赖父母的时间太长了。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还是下决心去争取新加坡的工作机会,是出于天生的好奇心。机会都是靠自己主动争取的,打破舒适区并非易事,但我愿意去挑战。

另外,因为我订阅了 100offer 的公众号,主要看看自己和牛人的差距,加上之前也领取过 100offer 的 Cherry 定制鼠标垫,其实还是很相信 100offer 团队的人品。

所以,经过一番思考加上与 Rachel 的多次交流,尽管我那蹩脚的英语已经快被忘得差不多了,我还是非常愿意做下尝试,失败了也可以作为宝贵的面试经验。(offer 君注: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真爱吧)

3、共 3 轮视频面试,约 4 周时间到最后确认 offer

Sea 的整个面试流程一共 3 轮,平均每轮 40-50 分钟,全部为 Skype 远程视频面试。面试都非常准时,切记佩戴好耳机寻找安静的地点。

第一轮是 HR 面试,会要求全英文做自我介绍和一些基本的交流,问的大多是了解你的个人经历和为什么会选择来。

第二轮是技术面,主要考察运维相关的基础知识面,我的技能树和互联网公司有部分偏离,所以有些问题我就很坦诚地说自己不了解,但愿意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是我非常熟悉的领域,回答之后,我会再适当扩展下自己踩过的坑,并分享更优的解决方案。这轮面试非常轻松愉快,感觉还可以。

第三轮是部门经理终面,先聊了一部分技术,后半段更多和你交流新加坡的IT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然后问你自己对未来的想法,有哪些顾虑都可以交流。最后也会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因为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税前基本等同于税后收入,所以在考虑到手收入时,建议大家把国内的五险一金和新加坡租房成本都算进去。

4、约1天时间思考 offer,离职申请,签电子合同

我上午收到 offer 邮件,在下班前就和部门负责人提出离职。

中间没有过多的和双方父母以及妻子做协商,虽然他们已经知道面试进度并隐约感受到我的想法。我想,下决心去新加坡,不仅是给自己多一种选择,最重要的是和我父母当年来上海一样:为了下一代牺牲自己。(这里大家就不要学我了,我先斩后奏是有理由没错,但是之后怎么说服双方父母和妻子,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实这里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我的EP能不能顺利申请,妻子能不能在新加坡找到金融相关工作,我们能不能适应新加坡的生活,这些都是异国跳槽的人需要思考的。

100offer说

100offer 猎头顾问 Rachel 告诉我们,虽然新加坡当地互联网公司会优先招聘本地工程师,但 Sea 的技术团队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中国籍成员,包括王奥OX 应聘的岗位,所汇报的技术主管就是中国人;并且,中国的优质技术人才储备也比新加坡更多,因此公司很愿意考虑招聘能与现有团队很好地沟通交流的中国人,所以会把 Sea 的工作机会推荐给王奥。

虽然王奥OX 的简历并非互联网出身,但他的学历优势和此前的 DevOps 经验都是新加坡招聘方看重的亮点,公司发 offer 后,王奥也并没有多少纠结犹豫,愉快地接受了 offer。整个跳槽的推进过程非常顺畅。

「王奥能接受 100offer 的面试邀约并最终顺利前往新加坡入职,本质上要归功于他自己有明确的意愿。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出他真正关注的点是什么,并提供支持和资源,帮他更好地做决策。」Rachel 总结道。「比如他父母可能有顾虑,我们就整理好新加坡衣食住行资料给他,帮他去说服父母了解当地情况;比如 100offer 在新加坡分部也有从国内过来的职业顾问,我们会让他们现身说法,对于王奥而言更有参考价值;他在 Sea 的同事也有很多和他情况相仿的中国人,他有任何疑问,同胞们都可以帮他。」

二、入职新加坡公司前的准备步骤

常用语小词典
MOM: Ministry of Manpower
IPA: In-Principle Approval
EP: Employment Pass 人才准证
DP: Dependant’s Pass 家属准证
PR: 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 新加坡永久居民
SC: Singapore Citizen 新加坡公民
HDB: Housing & Development 政府组屋
Condo: 私人公寓
Food Court: 食阁
CPF: 公积金

以下是我接受 offer 之后,需要在入职前准备的 to do list:

1、检查护照有效期,下载学信网英文翻译认证,由HR帮助提交申请EP,约3周内收到IPA;

2、在上海户口所在区公证处办理结婚证公证翻译,约3周时间完成,又慢又麻烦;

3、完成EP后由HR帮助提交申请DP,约1周内收到IPA;

4、如果有条件出国前做下全面的体检,把小毛小病尽可能提前扫除隐患;

5、提前规划好到达新加坡后的住宿,交通出行,手机应用,SIM卡,入职流程;

6、出国前检查下国内的银行,手机,社保,人事档案是否安排妥当,身份证和护照离过期更换时间是否可控;我确认了人事档案存放地址,选择不缴纳每月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约1500元人民币(可由父母代缴,中断非连续缴纳暂时不影响回国养老,以政策变化为准);

7、购买机票,打印IPA,带上护照,打包行李,兑换4000新币(建议准备好足够的新币现金,因为新加坡日常消费以现金为主,银行卡和租房都是大头,有条件至少准备一张以上的Visa/Mastercard信用卡);

8、飞机上填写好新加坡入境卡,完成入境登记,无需录入指纹,开启华为天际通;

9、抵达公司提前安排好的住址,熟悉新加坡环境;

10、办理 EZ-Link 交通卡和 Singtel Prepaid 手机卡(如果没有强需求可以暂时不办理);

11、公司HR提交EP现场办理申请,收到邮件后预约MOM办理时间(我没有被要求体检,根据不同公司情况而定);

12、约1周后收到EP绿色实体卡,使用SGWorkPass扫描保存照片,注册SingPass后约1周左右收到密码信封;

13、公司开具证明办理银行卡,新加坡本地我选择UOB(保持1000新币存款),另外强烈推荐再办理工商银行卡(持卡0门槛,转账回国0费用);

14、网上申请Zero1的无限流量手机卡,约3个工作日收到直接使用,弃用Singtel Prepaid(浪费了25新币)

此外,我整理了一份出国前的购物清单和链接,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点这里自取。

三、新加坡真实工作生活体验面面观

我 6 月份正式到新加坡开始了新生活,到现在已有 5 个月。先介绍一下大部分最基本也最关心的话题:工作环境和基本开销。

我目前在一家新加坡互联网公司上班。弹性工作制,没有严格打卡要求,正常时间为 9:30-19:00。周围中国同事居多,大部分是在这边读书毕业工作,学校几乎清一色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工作语言为英文,但生活中大部分人会说华语,不用担心语言不通。

核心生产力工具包括 Google Suite,顶配 MacBook Pro,Herman Miller,Dell 2417H,还有无限制的饮料,水果和零食。原以为只能在国内创业公司和少数技术氛围浓厚的公司才能看到的办公环境,可能在这里是很常见的事吧。

新加坡互联网公司的 IT 人才非常短缺,也许是因为本地人大都投身于金融行业,所以很多技术人才会从中国引进,甚至直接在国内开设分公司。

我在新加坡并没有刻意压缩生活成本,按1人每月估算为 1w 人民币,如果是2个人差不多是1.5w人民币的开支,新加坡月薪中位数是4500新币左右。

1100 (HDB 合租主人房)+ 50 (水电网)+ 29.99 (通信)+ 20X30 (饭费)+ 2X30 (交通)+ 99 (健身房)+ 100 (其它) ≈ 2038.99 新币≈ 10000 人民币

我以 EP 身份把我老婆也带了过来,目前她还是 DP。遗憾的是很少有金融行业愿意招聘非新加坡公民(SC)和永久居民(PR)以外的人群,她得到的回复大多数都是 Sorry,毕竟新加坡政府在很多地方都会优先照顾本国人的利益。

下面和大家聊聊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吧。

新加坡全年都是夏季,平时温度基本在30°上下,室内空调冷气普遍开得较足,建议怕冷的同学多备件长袖外套在公司,注意冷热交替避免生病。我已经把家里夏装的家底全部带过来了,所以也没什么特别需要单独购买。男生如果缺衣服的话,在新加坡线下就是优衣库,线上还是优衣库。女生的选择实在太多了,乌节路和VivoCity都可以逛好久。

新加坡本地的奥特莱斯是 IMM,如果你喜欢跑步运动,那么只卖 105 新币的 Asics GEL-Kayano 24 有一定吸引力。

在新加坡网购衣服,和国内激烈竞争的胜出者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然也证明东南亚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等待挖掘。

新加坡最有特点的饮食文化莫过于食阁(Food Court),有点类似于上海的大食代,价格亲民,平均一顿 3-7 新币,整体口味偏重。每个食阁上方都会标注 A/B/C 卫生评级。

如果想吃顿大餐,类似国内的海底捞、小龙坎,人均 30-50 新币左右,评级更高的餐厅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在家做饭的成本其实和外面吃差不了多少,如果居住的房子允许大炒大煮,当然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新加坡的便利店清一色是 7-Eleven,部分大一点的屈臣氏支持支付宝。外卖就不要指望 Foodpanda 有饿了么和美团的速度了,老老实实去附近的食阁按时吃饭才是正道。

(1) 租房

刚来时建议找好房源,这边的酒店居住成本很高。我在租房这个环节基本上算是跳过了,因为目前是长租在公司提供的组屋(HDB)内,毕竟室友都是公司自己人很放心,合同限制不多,每月会安排阿姨打扫和保养空调等,手机银行转账支付租金也方便。

回想刚来的 1 个月,我每周跟着做中介的校友出去找房子都十分辛苦,更不要说自己联系中介一家一家看了,说多了都是泪。这边的房产中介需要考证,据说通过率只有10-15%,所以不用太担心黑中介。不过找到态度好、靠谱的中介,能够加快找房的速度。

由于地理位置和面积质量的差异,下面的租房价格仅仅是一个参考区间,数字单位为新币/月:

组屋(HBD):普通房600-800,主人房1000-1200,整租1000+

公寓(Condo):普通房800-1500,主人房1200-2000,整租1500+

房源信息可以来自于同事,也可以自己在线挑选,和同事咨询过新加坡租房的大致流程。 看准自己喜欢的房子,务必看清楚合同再签约。 签1年一般押一付一,签2年押二付一,中介费根据实际情况由房东或者租客来承担,一般根据合约长短支付0.5或1个月的房租作为中介费。

(2) 买房

虽然买房的话题为时尚早,但经历了魔都十几年房产的上涨,我自然也不会错过对新加坡房产的研究。

如果你是冲着30w新币的组屋(HDB),那么找新加坡本地人结婚是最快的途径。新加坡在2018年7月6日开始调整了印花税,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2-3年内拿到永久居民(PR)已然不易。

新加坡Condo的性价比相对国内来说虽然有优势,但1室80w,2室100w,3室120w的价格加上印花税,不免让人还是有些肉疼。好在房产市场涨幅长期平稳且退出机制清晰,租房市场也足够活跃,而且银行可以贷款7成,2%左右的低利率,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足以有奋力一搏的勇气。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达,Google Map 在手说走就走。我个人是能坐地铁就尽量不选择公交车,因为坐公交车和国内的习惯差异较大,如果你不熟悉新加坡,建议不要轻易乘坐公交。这边的公交卡称为 EZ-Link,想刷 NFC 不好意思没有小米和华为,请购买 NFC SIM card。另外新加坡地铁站没有安检。 新加坡已遍布 Mobike 和 ofo;打车市场已经被 Grab 一统江湖,Uber 和滴滴都入股 了Grab。另外,Grab 打车很安全而且支持支付宝,普通出租车也都支持微信和支付宝。

关于机票,从上海往返新加坡的航班很多,价格比较透明就不多说了,推荐大家体验下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的服务,今年航空公司评选又站回全球第一。

新加坡拥车成本比较高,虽然公共交通发达,但是开车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传统的四大金刚扯完了,我们再聊一些逆转未来的话题。

  • 安全

新加坡的自然地理位置极好,基本不会受到灾难气候影响,台风、海啸或者地震都不存在。至于新加坡的社会安全,本质上是基于严格的法律加上遍布各地的摄像头:鞭刑的酸爽和罚款罚到你肉疼的数字,了解一下?

吸烟,喝酒,乱扔垃圾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要求,穿马路车辆都会早早的自觉停下来等你。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地铁沿线基本都设置了棚顶,既防晒又可以躲雨。由于出色的排水系统,即便每天都有短时暴雨,也从来不会看到积水。

在新加坡你基本不用担心丢失物品,因为大概率都能找回来;包包不用刻意放在前面,不用担心人贩子,更不用担心一人走夜路不安全,低犯罪率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感更是幸福感。

新加坡的人际关系未必有国内这么亲切和有人情味,但相对公平和简单。很少有人随意插队,政府办事效率高以廉洁著称也是难能可贵。不过与人为善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多留个心眼,毕竟再文明的社会也会遇上小人。

  • 健康

我在上海时饱受着鼻炎的痛苦,来新加坡后我的鼻子彻底舒畅了。我原来对空气质量也不以为然,买个小米净化器放在家里,直到离开上海前看见基因检测报告提醒风险最高的是鼻咽癌,我才明白空气对于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如此重要。

新加坡本地人都注重健身,如果公司有健身房补贴(一般150-200新币每月)其实也不算太贵,每月99新币就可以选择Fitness First or Pure Fitness(Pure Yoga)等专业健身房。如果不想花钱去健身房,可以在小区附近的体育馆免费跑步或者花1.3新币游泳。Condo一般自带小型泳池和健身房。

关于看病,作为外国人一般建议直接去附近的私人医院,价格其实差不多但不用排队。如果去政府医院比如NUH等可能要排队。 前段时间我出现了额头皮肤红肿,特地请假去公司合作的Raffles Medical私人诊所看病。看病过程十分高科技+高效率。总共花了99新币,30是问诊费其余都是买药钱,如果是节假日看病费用翻番。

  • 娱乐消费

新加坡本身就很小,仅有的几个景点:环球影城,S.E.A.海洋馆,新加坡动物园,新加坡夜间动物园,滨海湾花园,金沙酒店附近的鱼尾狮和摩天轮,圣淘沙和赌场。其它像植物园,大学校园很多都是免费的,旅游一般2天可以快速结束,如果需要细细品味,再多1-2天足够了。

新加坡娱乐设施真的不算多,看电影还得去现场买票,网上购买需要多花钱。想看看附近的活动,都没有像美团点评类似的产品,毕竟需求不像国内这么大。

  • 教育培训

新加坡和中国一样都很注重基础教育,教育支出高,第三方教育机构或成人专业类培训机构的市场也很大。

只是,新加坡本地的教育资源始终都是偏向本国公民的,对我们来说永久居民(PR)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做义工,也是留给自己的问题。这又与北京、上海户口,学区房,拼父母,何其相似?

  • 养老政策

新加坡不养闲人,和中国相比新加坡的养老金CPF是交多少退多少,不会被平均,所以更多本地人会提前了解基金股票保险和投资房地产等方式来为自己养老。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我们都看到了国内的老龄化趋势,谁又能独善其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