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黄河安澜|大国重器“深耕”地下

中工网记者 苗辰

未来的城市空间是什么样子?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地下车库、地下影院、地下商场、地下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相辅相成,形成立体便利的广阔空间,给了城市另一种可能性。

9月16日,“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装备”),感受国之重器带来的魅力和希望。

创新,国之重器腾飞发展

无论是地铁、铁路、水利,还是水电、煤矿、矿山,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建设,都离不开“大国重器”盾构隧道掘进机(简称“盾构机”)。

盾构机为何如此重要?“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盾构机可穿山越海,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研究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盾构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铁装备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盾构机 中工网记者 苗辰 摄

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探索地下空间的无限可能成为现实。中铁装备研发团队先后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机、中国首台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等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战略性的产品。

“在城市中心广场老旧小区改造中,地下空间的掘进方式已经改变了原有模式,传统地下开挖需要进行整体拆迁,但使用盾构机,只需要在广场上开一个小口,把盾构机放下去,可以实现在不影响地面上建筑和人的情况下进行开挖。”中铁装备盾构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郝路平告诉记者。

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领域,中铁装备在总部基地采用组合式顶推工法,建成了全国首个装配式地下停车场示范项目,验证了大型断面地下工程机械化分部施工的可能,可以为综合管廊、地铁车站、“海绵城市”等地下空间项目提供无需“开膛破肚”的实践新方案。

地下空间,盾构大展拳脚

“在我国,大中城市人口较为密集,特别是在深圳、上海等大型核心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走得靠前,一些大型的交通枢纽,包括地铁、公交、航空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合体。”郝路平说道,“在完善的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中,一定需要盾构机来发挥作用。”

随着城市对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增加,对盾构机施工和制造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深圳春风隧道工程建设中,应用于隧道开挖的“春风号”盾构机搭载常压换刀、大粒径渣石分级处理等多项技术,在设备空间布局、降低换刀风险,改善操作环境等方面实现了人、机器、环境的高度协调;具备泥浆快速回收系统,零泄露、零污染,从源头保障绿色施工。

盾构行业的智能化也正阔步走来。据了解,中铁装备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生态架构,完成了盾构远程指挥中心、设备履历管理系统、掘进机参数标准化系统主体开发;完成盾构大脑15款工业APP/模型开发部署,接入10台项目数据,云端服务初步成形。

出走,行业开拓与领军

“刚开始国外对我们的设备不了解、不认可,但我们逐渐打开市场后,品牌效应也很快显现。新加坡在使用我们的第一台盾构机后,他们看到这个设备非常好用,现在新加坡将近60%的盾构机都是来自中铁装备。”郝路平说。

早在2001年,国家就将由中铁装备承担的“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盾构的零部件多达1万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没有技术,项目组开始了“一切从零”的漫长挑战。

与二十多年前的“空白”相比,如今中铁盾构各类产品已应用于国内40余个城市,出口至意大利、法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阿联酋、秘鲁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连续10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5年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

“最近几年主要的市场是集中在欧洲市场,在打开法国市场之后,已经进入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北欧市场的大部分国家。”郝路平说,“在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和日本都成立了研发中心,以综合优势资源力量来进一步推动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