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昌市进贤文港毛笔制作技艺

项目编号:Ⅷ-200

批次:第五批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所属地区: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

简介

进贤文港镇位于江西抚河下游东岸,时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

文港毛笔制作器具有30多种,制作原料主要为优质山羊毛、山兔毛、黄狼尾毛、香狸子毛以及植物竹等,制作工序有126道,主要分为芯毛制作、护毛制作、草灰制作、笔杆制作及芯杆组合、治笔、包装制作等六大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可细分为众多小工序。工艺纯熟,配料均匀,制作精湛,集毛笔之四德“尖、齐、圆、健”于一身,融实用、欣赏、收藏于一体,刚中有柔,能硬能软,吸水请强,书写流利,锋如一根线,下笔铁划银钩,收得拢,撤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文港毛笔品种繁多,笔类齐全,式样新颖,大如扫帚小如针,长短兼备。品类有狼、紫、鸡、羊、兼五毫;装潢分黑、白、花、炕四管;笔锋则有红、绿、黄、白、青、蓝、紫七色。近年来制作的“纯净紫毫”“七紫三羊”“墨翰”等名牌传统产品,名扬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受欢迎的出口品种还有“书家妙品”“百花争艳”“进贤独秀”“白云狼毫”“羊毛小楷”“极品纯净狼毫”等十九个。目前文港毛笔年产量达120万支以上。

文港毛笔制作自古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父传子,母传女,世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贤县文港镇成立了专业化生产的李渡毛笔厂。如今,文港毛笔作坊现有2378家,从业人员14000余人,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文港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笔头色彩斑斓,七色俱全;笔竿形态各异,情趣万千,涌现了周鹏程、邹农耕这样的毛笔制作技师。

历史渊源

据《赣东史迹》记载:“文港镇毛笔工艺是在西晋时由山东邹县传授而来,至今16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文港周坊人周虎臣(字道虎,生于明万历辛丑(1591年)年六月初五,排行五),能制毛笔享雀京华,有“一支笔一两金”的传说。以致后来单产羊毫的“王一品”湖笔力创“金不换”品牌。

时至清代,周虎臣后裔在苏州开设笔庄,因祖上制笔声誉,引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雨夜慕访,并亲题“周虎臣”匾额。令其制作精致御笔,上奉朝廷。“周虎臣”笔庄因乾隆皇帝题匾而名声大振,曾留下“没有周虎臣笔店的毛笔就不能进考场”的佳话。

清咸丰年间,文港前塘村邹发荣在汉口花楼街开设毛笔店铺——邹紫光阁,分为“成记”、“益记”、“久记”三大家,至1955年“邹紫光阁”合三记进入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毛笔毛料和产品质量要求极为严格,笔杆笔管要求既圆又直,能在柜台上自如滚动;笔头要求纯正、清爽、质高的材料精工制作。所产毛笔集笔之尖、圆、齐、健“四德”于一体,融刚、柔、肥、瘦于一身,历史上与“上海周虎臣”、“浙江王一品”并称为“天下三大名笔”。“提净鸡狼毫”“上品狼毫”“中品狼毫”“黄京庄”“大、小绿影”等品种久负盛名。

清末民初,上埠胡家村胡作启以毛笔皮毛加工为主营产业,使文港毛笔由上海走向海外。抗战期间,国内毛笔生产濒危灭绝,而仅存文港毛笔走销日本,日军侵华占据武汉,日本政员视中国毛笔为世界文化遗产,特令保护汉口邹紫光阁笔厂,以致该厂在此期间没因战乱而停产。

1955年,政府组织当地艺人,恢复毛笔生产。与此同时,平湖乡(今属文港)、前途乡(今属文港)先后联合成立了“江西毛笔联销中心”,共同应对广州外贸出口供货,1974年、1979年获国家出口免检权。

1982年成立了江西文港文化用品集团公司,1984年成立了前途文化用品供销公司,2004年8月6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授牌仪式,正式授予中国·南昌文港“华夏笔都”荣誉称号,同年11月,中国楹联协会授予文港镇“中国楹联之乡”殊荣。

9.15.3相关的制品

斗笔类、抓笔类、大楷、小楷、中楷、大狼毫、中狼毫、小狼毫、大羊毫、中羊毫、小羊毫、大紫毫、中紫毫、小紫毫、大中小山水、大中小兰竹、大中小眉笔、大中小圭、叶筋、大中小山马、大中小豹狼、大小依纹。

工艺流程

整个制作毛笔有126道工序:

一、芯毛制作工序(26道);

二、护毛制作工序(21道);

三、草灰制作工序(11道);

四、笔杆制作及芯杆组合工序(32道);

五、治笔工序(21道);

六、包装工序(17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