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最近——不,应该是很长一段日子以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点怪。
不知从何时开始,突然多了不少“老挝好友”。
他们的名字里头,都带个“老挝”,什么老挝签证办理、老挝项目、老挝票务、中老物流啥的。日常发的朋友圈,也都是一些“中老铁路让美国吓尿”、“百万中国人南下老挝”之类的当地信息。
人在曼谷,看着这些,感觉像是点错了群。
我,一个在泰国搞新闻的中国人,这辈子只去过一次老挝,不认识任何老挝朋友,与老挝没有任何业务关系,日常也不怎么关心老挝事务——
因此,手机里冒出来这么多“老挝”朋友,简直是见了鬼。
除了微信朋友圈莫名其妙被“老挝党”攻占之外,身边有名有姓的“在泰同胞”朋友,也有好几个,越来越多地开始和老挝挂钩。
朋友A,在泰国拿了永居的老鸟,和泰国某中小党派党魁合作,在泰国某部委当了个“顾问”,平时在泰国弄点项目,做做汽车进出口啥的。
突然之间,就跑到老挝去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去老挝打疫苗去了(那段日子老挝的辉瑞比泰国到得早),谁知人家一去就是大半年。再一问,居然说他是到老挝“承包项目”去了,而且那项目还是与中老铁路相关的项目……总之就是,不明觉厉的感觉。
朋友B,我也不知道她原本在泰国是做个啥,大约也是“做项目”吧(狗头)。
突然之间,她也开始和别人合伙做“中老签证”,大概就是专门为从中国或泰国去老挝发展的中国人,办理商务签证、旅游签证、工作证啥的。
在泰国,做这种业务的很常见(连我们泰国网自己都做),甚至有点太常见了,以至于已经有点内卷。
但是,一个搞泰国签证的人,居然也开始涉足老挝业务,甚至表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就是老挝”。
去老挝干啥呢?我问她。
她反问我,留在泰国为啥呢?
朋友C,和我一个专业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去老挝某孔子学院当志愿者,天天在QQ空间上(那时还没微信)给同学们直播孔院里的勾心斗角,后来志愿者服务到期了,就回国去了。
最近,突然发现这家伙居然早就回老挝去了,在一个语言培训机构里就职,一头给老挝大学生教中文,另一头给数量庞大的中国打工者教老挝语,两头赚钱,老师当得有滋有味。
甚至还曾邀请我,说老汉你别干了,到老挝来办学校吧;再不然就到老挝来开一个公众号,整一个“老挝网”,富贵荣华谈不上,好日子还是有的。
我说,不会老挝语。他说,没事,老挝语和泰国话差不多,再说反正你泰语也不怎么样嘛……
像这种朋友DEFG……这类的例子,像世卫组织的变异病毒列表一样,可以无限写下去。
有很多人,在泰国的中国人,做着做着就不见了,再见时已经从“泰国万事屋”变成“老挝百事通”,从水灯节到泼水节,朋友圈里都是一副“人在万象,岁月静好”的架势。
有很多人,人在曼谷,却总盘算着要去老挝,一见面就给你说老挝,从琅勃拉邦的水电站,说到万象的中老铁路,心心念念这要去“包一个工程”、“做一个项目”,至少也要开一个饭店,去给那些“工程项目”的建设者们打打牙祭,赚点碎银。
到中老铁路完工时,这种“老挝热”,在泰国华人圈里达到了高峰。
几乎整个泰国华人圈,都在讨论老挝,叹息泰国政府的磨叽,憧憬老挝发展的机遇,以至于连我们都只能做了老挝铁路的专题……点击量比泰国疫情啥的,高出一截。
老挝,相比于泰国、新加坡,甚至越南这样的“地区大国”而言,向来缺乏存在感。
历史上短暂的辉煌之后,古代老挝立刻淹没在了暹罗、安南、缅甸争霸的硝烟之中,成为了分裂而弱小的附庸。
由于深居内陆,经济落后,华人移民也不怎么往老挝去。一说“下南洋”,都是新马泰,极少有往老挝那一带跑的。
只有当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临界点,华人的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才会有“外溢”的华人移民,零星地向老挝进行二次迁徙。
老挝革命之后,成为越南的亲随,严厉无情的经济政策,将老挝华人的生存根基连根拔起。直到80年代末期,老挝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中国人和中南半岛各国的华人才开始重新进入老挝,填补长久的萧条之后所留下的真空。
“一带一路”时代开始后,中国的援建项目,资本投资开始涌入老挝。
而老挝由于自身的贫困,加上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性格,对外资来者不拒,没有,也没必要有什么可排斥和防范的必要。
中资入老,带来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政府求之不得,老百姓也乐见其成,并无缅甸那样的种种敌视与麻烦,以及泰国那种朝三暮四的算计。
这一切,逐渐让老挝,成为了一个起点极低,却发育良好的“新大陆”。
随着电站、铁路、公路等基建项目的上马,中国建设者进入老挝。更多的中国人跟随着这些“大项目”的脚步,源源不断地迁徙进入老挝。
来自广西、云南、湖南的中国人,从30年前开始进入老挝,一开始为中国路桥建设公司做后勤服务。工程完工后,这些人留在老挝,用积累的资本和人脉,投资矿业开采、木材、烟草种植等行业。
日积月累,老挝北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市中心到处可以看到中文的招牌、餐厅、厂房、诊所,以及雨后春笋一般兴起的快递物流公司。
低廉的税率,宽松的出入境管制,以及虽然利润并不丰厚,但是竞争也不太激烈的发展环境,开始让周边拥挤而内卷的华人群体,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历史,似乎重演了。
又一轮从周边富足之地,向老挝“洼地”溢出的华人浪潮,开始初显端倪。
泰国,确实有些内卷。
经济发展的停滞,加上疫情之后泰国旅游业的休克,让泰国的承载容纳能力大为下滑,原本便处于饱和状态的泰国华人商圈,便显得更加萧条和拥挤。
即便是电商、物流、地产这样新锐而高端的行业,也在高度激烈的竞争当中,陷入内卷。
中国用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100年的路;而泰国(在中国人的指导和参与下的)的新经济领域,在一年的时间里,走完了中国十年的路。迅速演化,提前到位,然后面对瓶颈。
这一方面,让在泰国的中国人,变得更“中国”化,也同时意味着在泰国的生存空间和业务疆域,也已经与中国本土略无二致。
转进老挝,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吗?
这个,或许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一个答案。
有人说,老挝有一百万中国人。
也有人说,这个数字太吓人,但三四十万,总是有的。
老挝,是一片充满可能性的土地,一张等待被涂上色彩的白纸。这个国家如今的经济增长,每年在7%到8%之间,高速增长持续了十年。
但是,由于贫穷的岁月实在太长久,这个国家依旧是贫瘠而空旷的,这一方面是中国人到老挝生活的阻碍,也是老挝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伏笔。
这是一片刚刚被资本润泽的洼地,中国人,尤其是在泰国耕耘已久,具有先天优势的中国人,将会开启一场向老挝灌溉的征程——就像历史上无数次华人移民曾经做过的那样,用更为充裕和熟稔的手法,在老挝重演一遍东南亚华人崛起的历史。
直到,把这个宁静的小国,变成素万那普大地上交通、矿业、能源跳动的心脏。
回想起来,那些在我朋友圈里“冒出来”的老挝华人,大约都是“在泰华人”的战略转移吧。
佩服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敏锐,以及开疆拓土的效率和手段。
没准,将来老挝会在他们的手中,成为另一个泰国,一个比泰国要更有前途和挑战性的舞台,收获功名财富,造福这个国家,以及收到这个国家富足之后的种种麻烦和嫌弃。
到那时,如果我已经对泰国“言尽于此”,再无别的东西想要表达和挖掘,没准我自己也会到那里去,从头开始了解和叙述一个国家。
记录它,记录一个新的华人群体,在老挝的蜕变之中所经历的生死成败,爱恨情仇。
各位大佬,好好干。
干好了,带我们一快干……
文:泰国网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