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TOD是万能的吗?世界级的TOD案例,告诉我们TOD项目最真实的样子

2019成都人朋友圈

出现频率最高的事是啥子?

暗?哪里开了火锅馆、

冒菜馆子、冷锅串串、乐山钵钵鸡!!!

呃,无力辩解!

那排在这些后面的必须是TOD无疑了。

TOD究竟火到啥子程度?

百度上居然有2480万个结果!!!

据产爷所知,成都计划年内开工14个TOD示范项目,未来还将在180个轨道交通基地、站点实施TOD开发。

所以这一年,真的光是听人说TOD,耳朵都要听起老茧了。好多开发商更是一听到TOD几个字,就两眼放光。

显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快速长大的城市,TOD就是万能的解药,包治百病,真的如此吗?

9月的每个周五,我们一起来补课。

作为整个专题开篇的,是我们在研究了大量的TOD案例之后,首先要纠正的人们对TOD的三个误解

尽管很多人已经对TOD有了基础认知,但为了保证话题的完整性,我们经过慎重的讨论之后,认为还是有必要先隆重介绍一下 TOD 这位同学。

TOD全称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也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通过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将商业、住宅、办公、酒店等设置在其周围400-800米半径范围内,使居民能够通过步行或骑车的方式就能到达集商业、文化、教育、住宅为一体的城区。(来源:百度百科)

△TOD开发理念

TOD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美国。

当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崇尚消费主义,买大房子、车子,造成过度消费,城市不断向郊外延伸,汽车也就成了大部分美国人的出行方式。

正因如此,城市密度降低,社区与社区割裂,并带来能源、环境、治安等一系列问题。

此时,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建筑师暨城市规划师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提出了TOD概念,以解决这一系列交通和城市问题。

那么,美国应该是TOD开发最为成熟最发达的地方了吧?

NO!

请注意,误解来了——

01

误解一:

TOD是城市高密发展下的产物

△纽约曼哈顿的新世贸中心是美国TOD模式的代表

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美国的TOD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也在50多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TOD规划项目。

早在2002年,美国伯克利大学研究统计就表明,全美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才大谈TOD,但美国在15年前,甚至更早,TOD就已经非常盛行。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是,每当我们在寻找TOD样本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却是日本——二子玉川、六本木新城、新宿、涩谷未来之光等,一抓一大把。甚至中国香港的九龙站都能被作为典型案例,欧美的项目却很少人提及。

△东京涩谷站—未来之光

Why???

呃……

没错,日本和中国香港刚好都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

这不是巧合。

在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名中,2014年东京高居榜首,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

香港2017年位于世界第三,600万人口需要共享陆地面积1104.32平方公里。

是不是很有意思,生于美国的TOD,咋个到了日本就改命了呢?

——TOD诞生的背景是居住人口和活动空间外移带来的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而最终却解决了高密度城市的交通和发展问题,也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TOD就是为解决高密城市而生的。

02

误解二:

TOD不一定都很“嗨”

不管是机构在研究TOD项目时,还是大众媒体的相关报道上,各位看到的知名TOD项目总是有着庞大的体量和规模,以区域中心的“人设”出现,凭一己之力帮助整个区域完成了逆袭。

△日本东京

比如,日本幕张新都心计划建设面积为522.2公顷,二子玉川总建筑面积42.92万平方米;

法国拉德芳斯商务区约500万平方米,欧洲里尔目前合计总建筑面积75.14万平方米;

我国深圳福田CBD总建筑面积750万平方米,上海虹桥商务区共规划3.7平方公里……

当然,这些项目都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TOD的特点而经过筛选的典型案例,而实际上TOD也是要分种类的,最基础的两类是邻里型TOD和城市型TOD,也有机构将其分为新城中心型、生活社区型和特色小镇型。

成都的TOD也分了好几个等级,包括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级。所以,先搞清楚项目的级别再来兴奋吧。(后续将有详细报道)

邻里型和生活社区型都是同一个意思(后面统一称为生活社区型TOD),即以居住为主要功能。

新加坡榜鹅和碧山,香港沙田和将军澳都是这一类的典型。

榜鹅面积为9.3平方公里,近5平方公里都被规划为居住社区,绿地面积大约2.5平方公里,剩下的部分才是商业服务、金融办公、行政办公、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

△榜鹅地铁站600米范围内居住用地占比50%以上,绿地占比高达25%。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生活类型TOD缺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活动和强有力的产业带动,容易造成“睡城”现象。

03

误解三:

TOD是规模更大、功能更齐全的地铁上盖

实际上,很多人对于TOD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甚至简单地认为它就是规模更大、功能更加齐全的地铁上盖物业。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误解。

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还是大家对TOD认知不够,毕竟,作为TOD的受益者,人们往往只能在使用中去认识和体验它:与公共交通能很好地连接,大型商业项目集中,可以完成一站式的生活消费和工作……

这些,都是大型的地铁上盖综合体都可以实现的功能。

然而,与地铁上盖直接拿地盖房不同,TOD是基于公共交通发展而来的模式,真正要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TOD项目,是需要轨道交通和地产同步规划(不一定同步建设),有了全面的交通规划才能更好地去选定线路,选定节点,并根据周边情况来规划TOD项目的属性和产业。也只有这样,TOD项目才能承担起它应有的使命,协调好人与产业、商业、城市各方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世界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都在用TOD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其优点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合新加坡新市镇、日本东京、中国香港,以及美国等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能避免城市蔓延式的发展,实现职住平衡

新加坡新市政规划从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轨道交通枢纽入手,总体规划捷运系统,以每个捷运系统站点为中心规划新市镇。

△新加坡ION Orchard购物中心——地下设有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乌节路地铁站

然后根据捷运系统站点设置公路交通网络,包括商业、办公、文化、娱乐、运动等功能,站点设置公交枢纽,乘客一下地铁就能换乘公交到达各个小区,非常方便。

2、有效缓解交通压力

国际性大都市东京,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轨道交通是这个城市最主要、最方便的交通方式。

△日本涩谷未来之光,可以做到复合七条轨交,同时关注内容连接

东京利用从市中心向郊外延伸的轨道沿线,在周围开发一系列典型TOD社区。居民到铁路车站的出行总量中,68%为步行,24%乘公交汽车,仅有6%使用私人小汽车。

这种用地布局在吸引远距离出行使用轨道交通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社区内部的机动车交通量,缓解交通压力。

3、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资料表明,都市地区50%的烟尘污染和90%的噪音污染均来源于汽车。而不管是日本还是香港,TOD项目令其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占比降到了6%,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出行,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4、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帮助激发当地经济发展

尽管目前来看,大部分的TOD项目的开发运营经济效益并不高,但其对周边楼价的推升却不容忽视。

香港的“铁路+地产”(R+P)模式,就已经使香港地铁能够通过线路建设后的物业增值来赚钱,政府也就不用担心支付建筑成本或承担建造世界级铁路的风险。

△九龙站的上盖物业Union Square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型的TOD项目,只要产业规划合理,运营得当,能够吸引到优质企业入驻,也能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5、促进城市区域的复兴

城市扩张往往伴随着中心城区的衰落。20世纪50年代,美国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的改造建设就成功推动了区域复兴,直接带动周边超30个项目开工兴建,物业价值直线攀升,也成为国际设计和旧物重建的一个典范。

△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

此外,波特兰也通过建设有轨电车,使旧城区再次繁荣,实现了再城市化。

正是因为TOD模式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包括成都在内的国内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乌鲁木齐等都已相继规划建设了TOD项目。

接下来的报道中,我们将就成都的TOD规划和建设,来一次全面的大起底。

当然,后面也会有很多精彩案例的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