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楼市最后的疯狂?

先说一下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1949~1979年,主要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农村有大片的土地,主要解决的是分配制度的问题。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国家在这30年内虽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同时,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中国住房建设的进程。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

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住房制度改革。相继出台了“三三制”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这个方案在验证了职工有购房需求和一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在大量旧公房低租金制未触动的情况下,租买比价不合理,个人缺乏买房动力,住房建设资金不能自身循环,国家和企业难以长期承受这种负担,以失败而宣告破产。

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1986年,选定烟台、唐山、蚌埠进行房改试点,试行“提租补贴、租售结合、以租促售、配套改革”的方案。这次试点从根本上动摇了根深蒂固的住房福利观念、等级观念和消费观念,分房上的不正之风也基本得到解决,国家、企业以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调整,为全国的住房改革提供了思路。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住房改革政策出台,与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和征地制度的施行密切相关,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了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中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农民大规模进程务工现象,农村普遍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业人口城市化成为支撑中国房地产的主力军,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明确阐述了中国住宅政策的原则:首先,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搞好廉租房,让那些买不起房或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租得起房、住得上房;其次,是建设主要面向中产阶级的经济适用房;再次,高档住房主要靠市场调节,但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防止利用房地产炒作,造成市场混乱。

按照发展思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点走火入魔,根据央行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租住面积39平米来计算,全国百城和50城房价收入比分别为9.2和13.3,购买一套房最起码需要22年。有人总觉得国外房价低,最主要是平均水平低,如果是重点发展城市,房价依旧是在世界前列。美国是人少地多,所以土地这方面相对比较宽裕,美国建房成本相比国内要低,而且美国居民的收入比国内高,在这种高收入低建筑成本的环境下,美国人基本上在4—6年时间就可以全款在郊区购买一套房产了。欧洲一直都是发达国家的代表,欧洲的房价一直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收入也较高,一般都在7—8年时间就能全款购买一套房产,当然丹麦这个国家,这里的住房全都是由国家买单的,新加坡也同样是如此。

当年日本主动遏制房价,短短三个月内房价暴跌65%,给日本房地产业乃至经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日本人的离婚率高达50%,自杀率也极高,很多人因为负债累累而走上了绝路。在这件事之后,日本人的购买欲开始下降,甚至逐渐发展为低欲望社会。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房子这一块。很多人认为房子的主要功能就是居住,买了固定住所后,反而不方便搬迁,所以日本人越来越不喜欢买房,而是更倾向于租房。

9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姜万荣表示,我国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这十年,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的十年,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如果继续按这个增速上涨,房子就如曹德旺所说,房子就是一堆水泥砖头,根本不值钱!只留一套自住就可以了。房价之所以不断增长,主要还是其“金融属性”导致的,随着楼市调控的深入影响,尽快优化手中持有的房产才是明智的,否则越往后越难卖,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既定事实。也就是说,今明两年,对于手握多套房的人来说,趁机变现才是最优选择,当然,对于一套房子也没有的刚需,先解决居住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按需购买,量力而行。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