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临近,西方各国的机场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今年八月,一些假日游客为了通过护照检查,不得不在希思罗机场排了两个半小时以上的长队。许多人担心此类状况再次上演。随着旅客数量连年增长,各大机场不得不投入生物识别技术,让旅客验票登机、过安检和护照检查时无需和人类打交道,加快流程。比如,达美航空上个月就在亚特兰大启用了美国首个“生物识别终端”,在乘客通过终端或出入境的时候进行面部识别以确定乘客身份。具体而言,机场是如何应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呢?
生物识别依据的是每个个体特有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譬如,面部识别可以将特定人员的面部细节存档,相关人员就可以通过特定摄像头展示面部以确认身份。现有的生物识别技术还包括指纹鉴识和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和字迹鉴定技术也在开发中。今年下半年,迪拜机场计划设立新型的护照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外形如同一座虚拟水族馆,人们从中经过,伪装成鱼类的摄像机就会自动核实他们的身份。在美国,包括美国国民和外来游客的各类乘客已经可以借助机器核实自己的身份,之后再与人类官员进行简短交谈,加快了进入美国的流程。
由于大大加快了旅客通过机场的速度,并且价格越来越低廉,面部识别技术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德国航空技术公司SITA近来发现,77%的机场及71%的航空公司计划在三年内重金投资生物识别。英国、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的机场已经开始采用了生物识别技术。比如英国航空公司,已经在伦敦总部建立起面部识别系统以协助登机。该公司表示,设置在洛杉矶的生物识别登机口可以在22分钟内让400名乘客登机,比平常时间少了一半。
但生物识别技术也不是处处吃香。对政府滥用数据的担忧也是生物识别技术无可回避的一面。比如,尽管没有得到国会授权,美国国土安全局依然声称会把国民扫描数据保存两周。不过,乔治敦大学法学院去年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面部识别技术依然存在着较高的出错率,对于黑人和女性的识别率也更为糟糕。与此类似,人类的指纹亦会遭受岁月的侵蚀。没有生物识别技术能保证百分百不出错。华盛顿特区的杜勒斯机场近来引入了针对入境旅客的面部扫描识别。有迹象表明,许多旅客在入境时因此被耽误了行程。而且电脑故障造成识别系统瘫痪随时都可能发生。去年12月,都柏林机场航班严重延误,仅仅是因为新型护照识别机出了故障:它识别不出护照。
本文译自 The Economist,由译者 Longinus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