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和机器人做同事后,45 岁的她告别了中年危机

我快 50 岁了,还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20 年没上过班的邝建芳,决定走出家门。

她的情绪很复杂:兴奋,忧虑,憧憬,恐慌。

1999 年起,她就停止了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虽然她是湖南人,但孩子在香港出生,丈夫也在香港工作,孩子长大读初中了,她就想着出来打工赚钱——天天待在家的日子,并不那么如意。

我还是想出来接触一下社会,不上班都感觉自己要老年痴呆了。以前没手机的时候电话号码随口能说五六个,现在我连女儿的号码都记不住了。

为了找新工作,她一个人从香港跑回了深圳,这个生长速度和年轻人更替速度一样快的城市。

她没想到,自己的新同事会是机器人。

这些「铁疙瘩」给她带来了新机会。

▲海柔创新 ACR 箱式仓储机器人

邝建芳的职场之路,就像一盒磁带,在她快 50 岁的时候,播放起了另一面。

A 面

先放下 A 面第一首。

其实邝建芳早就在深圳待过 20 多年。

从小她就是个好强的人,第一个梦想就是自己挣钱买房子,然后遇到合适的人就结婚,结婚后要看和对方相处情况再决定生不生小孩,生了小孩邝建芳也绝不喂母乳,她会把母乳替换成羊奶粉。

第一喂母乳我上班会很不安心,第二带小孩出去很不方便。乡下很多妈妈那一辈的人,只要孩子一哭,把衣服一撩就当众喂奶,我不会把自己暴露在那种情况下。

一切如邝建芳所愿。

在湖南读完初中后,她来到深圳打拼,和每个来深圳的打工人一样,那时候她有目标,浑身充满干劲。

2000 年之前的深圳,科技远没现在这么光鲜,四处都是接地气的理想感。

罗湖区新建的高楼大厦,和城中村的脏乱差相互印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标在蛇口的大马路边,激励了一群群务工人员早起晚归;那时候互联网求职还没普及,笋岗人才市场日日人头攒动、摩肩擦踵,踩踏事件极易发生。

▲ 图片来自:深圳新闻网-许光明摄

邝建芳做过很多活,当过餐厅服务员,在店里卖过东西。

她一直记着自己的目标——买房,「人不能总飘着,我自己得买房」,邝建芳说,但她没想过依靠婚姻来买房,也不想依靠婚姻来买房。

男人是男人的,我的是我的。这样哪怕婚后受伤,我也不至于没地方去。

正巧碰上 2002 年闹非典,出了购房新政,邝建芳当机立断,靠自己积累的 3 万块钱付了首付,买了一间 60 多平方的二手房,买房的时候,她还没恋爱。

后来,恋爱,结婚,故事和很多人一样。

邝建芳不想被别人束缚,喜欢让自己忙碌起来。2003 年结婚后,她自己也去外面找过工作,但月薪只有 1000 多元,太少也帮补不了什么,就放弃了。

2004 年试过开店,但也没赚到什么钱。丈夫经常说她「瞎折腾」,但邝建芳乐在其中:

我觉得我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没必要什么东西都去依赖他,能做的就自己做。

怀孕,彻底打断了邝建芳的工作。这也是她离开深圳的那一年。

2007 年,临产期的时候,她和丈夫闹了些矛盾,加上她丈夫又忘了生小孩的日子,邝建芳怀着孩子脾气也大,听朋友说香港怎么怎么好,挺着个大肚子就决定自己去香港生孩子。

没想到过海关时,她被拦截了。对方从早上质问到下午,最后没办法,邝建芳才让丈夫过来,他们一起去了香港。

邝建芳的家庭主妇之路也从这里开始。

▲图片来自:unsplash-Nic Low 摄

她当年离开深圳的毅然,和如今离开家庭,只身从香港回深圳找新工作一样。

这一年是 2021 年。青春恍眼即逝,邝建芳已经 43 岁了。

再回到深圳,这个高新城市经历了 20 年变迁,已经沧海桑田。

城中村在慢慢变少,烟火气在慢慢消失,新商业、新科技、新人才不断涌现,但「来了就是深圳人」,包容依旧是深圳的特色,只是在年轻人眼里,这个城市已从最初的「无限可能」变成了「疯狂内卷」。

▲图片来自:unsplash-李达茂

邝建芳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不再啥事都能尝试都能干,但她依然对这个城市保有最初的期待。

她忧虑的点在于,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和年轻人竞争?

我二十多年没做事了,别人都年轻,十几二十岁,我要怎么和她们交流,也怕有代沟,怕说错话。

毕竟她和很多在一线城市务工的中老年人一样,此时面临的是双重的挑战——不仅仅是「不合群」的年龄,还有工作中完全陌生的新事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2.64 亿人,占比 18.7 %,预计 2030 年,中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而深圳是目前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城市,35 岁困境在这里不断被提及。

▲图片来自:unplash-Joshua Fernandez

年龄越往高走,就业的机率就更加摇摇欲坠,放弃挣扎的中老年群体,很多重新回到家里,成为不再引人注意的社会成员,等待退休年龄来的那一刻。

因为生育和家庭的传统束缚,中老年群体中的女性更容易早早地走进这一刻。

这是邝建芳的 A 面,也是很多人的 A 面,播完就结束了。

B 面

你的货物送到目的地了。

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利丰供应链仓库里,一个个智能机器人沿着既定路线,规律而快速地滑动,准确将货物送到邝建芳面前。

这是 2021 年,她回深圳后找到的新工作——利丰供应链一名仓库员工。

一切比她想象的简单。

工业 4.0 时代,工厂也在飞速转变,制造业纷纷数字化,机器人成为新兴劳动力。

国外亚马逊的电商仓库早已遍布自动化机器,Google 也布局了仿生机器人,其母公司 Alphabet 已收购波士顿动力、Schaf 等多家机器人公司。

而中国是全球购买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机器人 1/3 都产自这里,深圳一直踩在技术最快的车道上。

利丰供应链 7500 平米的仓库里,配备了海柔创新的 ACR(箱式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包含智慧仓储管理系统和他们的库宝机器人,这些高约 4 米的机器人在系统指令下,目标明确地来回穿梭,搬东搬西。

刚来的时候,邝建芳觉得很神奇,因为这些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

这个机器人走路的时候会避开我,还知道减速,现在我也搞不太懂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尽管和这些机器人初次见面,但也不需要太多操作门槛,邝建芳培训一两天就上岗了。

现在,她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利丰海外 TO C 端的打包发货。

当海外的客户下了订单,智慧仓储管理系统就会传递命令,机器人接收到命令,会根据订单到对应区域取料箱,然后走到工作站,送到员工面前。

这一步之前需要极大人力完成,人工仓的拣选员每天要走 10-20 公里路取货,而且要拿着编码去一个个找货,而且利丰做的是跨境电商,订单还都是英文,这对于初中毕业就工作的邝建芳来说,基本就是难以逾越的门槛。

年纪大了,邝建芳最担心的就是工作失误。

现在,她站在「操作台」前就可拿到货,机器人干脆利落不拖拉,准确率能达到 99.99%,她不用操心货物在哪,也不用担心编码对不对。

因为走路的时间被省略,她的工作效率也高了,而且比起过去把货架搬到人面前的机器人,和她工作的机器人能把货箱搬到人面前,邝建芳就不用再爬高去拿货、放货。

拿货完成后,机器人会把剩余料箱运回原来区域并放回货架。

出库的货物,接着由邝建芳和她的同事们打包放好,等待发货,它们将被分别送往日本、新加坡、香港。

和机器人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流程。

她有朋友之前也在仓库里干过活,干什么都是一堆人做,天亮忙到天黑,每天下来腰酸腿疼,还累得够呛,而邝建芳的工作简单来说,就只是原地取货和打包出库。

她对自己对现在的状态还挺满意的,业绩在年轻人占大多数的仓库里也是前几名,愿意加下班的话,一个月能有 4000-5000 元。

邝建芳喜欢加班。虽然五点半就能下班,但她有时候九、十点才下班。

更准确来说,现在,她喜欢上班这件事本身:

如果不上班的话,我就好像个废人一样,不定闹钟,睡到十一二点都不起来。我起来干嘛?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回家这样,三点一线。我觉得很好,很简单,又很充实。

邝建芳总结道:「我的爱好就是上班」。

新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了邝建芳更多选择权。

她可以选择多干点活,可以选择轻松一点,也可以选择干些工作之外的事。

每天七点半,邝建芳起床做早餐,有时是粥和饭,有时是手抓饼。她不喜欢急急忙忙,吃完后会踩着一辆小电驴,慢悠悠地去公司。

八点半打卡,一天工作后,下班早的话,邝建芳会在家里煮煮饭、洗洗衣,打扫卫生,也有时间可以安排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练练瑜伽,学下广场舞。

对于 45 岁还在深圳奋斗的邝建芳来说,上班不是一项任务,只是她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和年轻人打交道、和机器人协作,让她感到自己也变年轻了。

我跟我女儿说,大家都喊我姐咧,都不会喊我阿姨。

磁带

2022 年。B 面还没有结束。

新的一面,自然有新的问题。员工们经常会议论,机器人哪天是不是就抢掉了他们的饭碗。

邝建芳更愿意把机器人看作她的工作伙伴。其实她从事的拣选员,的确可以用「机械臂」机器人替代,但完全无人化成本也很高,其实企业要考虑的是「降本增效」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至少目前来看,危险、重复性和体力强度大的工作,算法能解决的系统型工作,都能让机器人做了。

而这些对于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身体灵活和精力充沛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 对员工来说,机器人将货箱直接搬运到工人手边,工人只需根据可视化操作指示就能完成出库作业,对企业来说,利丰供应链的业务也提升了 2-3 倍拣选效率

世界经济论坛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有 7500 万个就业岗位可能被淘汰,但同时会有 1.33 亿个更适应于人类、机器、算法劳动分工的新岗位出现。

机器的进步和人的进步同时发生,人机融合正在成真。

现在是人少不了机器,机器也少不了人。

邝建芳曾买过一间房,每个月月供 2000 多元,很快她就要付完房贷了。当然对邝建芳来说,这不是压力,只是顺理成章。

再上 5 年班,她就可以退休了。

但邝建芳说,人算不如天算:「退不退休,到时再看看家庭和自己身体状况怎样吧」。

邝建芳没想过诸如 35 岁职业危机、机器人和就业冲突这样的命题,她只是在一个个时代的契机下,不断按着新歌播放键的普通人。

她的 A 面有点像当下普及的流行音乐,B 面有点像带点未来感的电子音乐。

人生每一段都是好时机。知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 Donald E.Super 曾说,尤其,中年期是职业发展的核心时期,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我们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价值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幸运的是,不断有新的科技出现,为放完 A 面的人创造着 B 面的新声音,它不仅仅是电子音乐——很多人只看到 A 面,不知道有 B 面,很多人放完了 A 面,不会试 B 面;很多人看大家都在听 A 面,忽视了新的 B 面。

更多「邝建芳」或许还能出现——在 A 面之后,也有 B 面的选择权,直到播完磁带的最后一首。

注:文中邝建芳及机器人图片由海柔创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