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38年历史《联合晚报》昨天最后一期 当地排队一小时购珍藏版

作者:李谊萱 翁亦豆 陈昱嘉

新加坡《联合晚报》昨天(12月24日)出版最后一期,许多读者特地提前赶往报摊买报纸,在发售前一小时,多个报摊都排起长龙。受访公众表示对晚报停刊不舍,而且会珍藏这最后一期。

读者朱永贤(91岁)昨天在大巴窑的报摊买到《联合晚报》纪念珍藏版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报纸阅读。(邬福梁)

陪伴读者38年的《联合晚报》配合停刊,特别推出总页数达40页的纪念珍藏版,包括12版的纪念特辑,回顾晚报陪伴读者走过的岁月,并附送一个纪念口罩。

昨天碧山巴士转换站的报摊从下午2时开始,陆陆续续已有公众前去等着买最后一期的晚报。在牛车水,运送报纸的货车一到场,大批公众就蜂拥而上。短短15分钟内,第一批报纸就销售一空。摊贩赶紧订购下一批,避免读者失望而归。

有公众为买最后一份晚报,不远千里而来。

郑亚凤(69岁,退休者)家住波东巴西,由于附近报摊报纸少,生怕买不到,特地前往碧山转换站的报摊。她随身还带着晚报停刊的剪报。她说,看到会推出24日停刊号珍藏版的消息,特意将这一则剪下来以免忘记。

不少公众订购多份,或自己收藏,或送给家人朋友。李志萤(51岁,婴儿护理)说:“我爸爸早上就订了12份,给全家一人一份。我还多买几份送给同事,怕有人错过了珍藏版和限量版口罩。”

谢玉珍(70岁,退休者)购买了三份晚报,其中两份自己收藏,一份送给朋友。“3点半就开始来等,怕人太多买不到!”

许多晚报读者谈起与晚报相伴38载的回忆,都感慨不已。

陈俊明(51岁,经理)买了两份晚报给自己和母亲。他表示,自己对晚报很有感情,一朝停刊,十分不舍。“年轻时就开始看晚报,很喜欢晚报通过采访公众、深入民众生活的详细报道。”

虽然停刊让读者感到遗憾,但一些也表示下来将转向阅读晚报在面簿提供的短新闻。

许多晚报读者谈起与晚报相伴38载的回忆,都感慨不已。(王彦燕)

郑美丽(66岁,会计)说:“儿子多次劝我学着在网上读新闻。今天晚报最后一天,之后我也要转向数码新闻了,老人家也要跟上时代啊。”

许多晚报的支持者也感谢晚报记者多年来为读者提供即时且紧扣民生的新闻。

陆彩明(44岁,文员)说她喜欢晚报因为有较多的娱乐新闻,如今晚报停刊会有些不习惯。“谢谢晚报的记者们辛辛苦苦地把新闻赶出来!”

读晚间报章已经30多年的邓健祥(76岁,退休者)表示期待《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合并后会看到更多元的新闻,新闻报业也能继续进步。

与读者联系不会断 早报继续报道意外及社会新闻

《联合晚报》虽然停刊,但多年来与读者建立的联系不会断,《联合早报》将继续为读者报道意外与社会新闻,呈现市民的生活写照。

《联合晚报》创刊38年,昨天最后一天出版,明天将并入《新明日报》。面临数码化冲击,以及财务与资源压力,合并两份晚间报刊起了整合资源的作用。重新出发的《新明日报》将增加版面和内容,字体也会放大,方便年长者阅读。

《联合晚报》创刊38年,昨天最后一天出版,明天将并入《新明日报》。(叶振忠)

新闻中心负责社会新闻的记者,将继续为《联合早报》报道贴近社会脉搏的新闻,为读者带来最即时的消息。

回顾这一年,重大的意外与社会新闻,《联合早报》都致力为读者提供最全面和即时的报道。

例如,轰动全城的大年初二(2月13日)丹戎巴葛致命车祸,早报记者从早到晚连续提供即时报道,整理出图表和时间表叙述事发经过,并在当天进行“早现场”直播节目,带读者到前线了解情况。

勿洛南2道第18座组屋旁边的篮球场,今年7月26日发生罕见意外,17岁少年灌篮时篮球架突然倒下,篮板砸中少年的头部,导致他伤重不治。早报记者接获通知后赶抵现场,得到第一手消息,同时访问相关专家,为读者解释在组屋区篮球架灌篮的风险。

11月6日下午,一辆双层巴士撞入义顺地铁站外的德士站,撞倒有盖走廊,导致至少两名公众,以及巴士车长受伤送院,早报记者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

《联合早报》持续关注民生课题。去年10月,三个组屋区超过130个信箱短短四天内接连遭破坏,必需品补助券被偷,早报记者到访事发组屋,向受影响居民了解情况。社区发展理事会邻里购物券上周开始发放时,也有居民发现购物券被人误领,经过早报多方查证,发现原来是因为工作人员输入错误的单位号码,导致同座组屋的居民错领购物券。

《联合早报》持续关注民生课题。图为晚报在编辑室的最后一天。(王彦燕)

读者可通过晚报原有热线或电邮及面簿与记者联系

疫情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早报记者也密切关注。无论是巴刹和小贩中心因封锁线隔开造成不便、老字号餐馆因疫情冲击无奈结业,或公众对疫苗接种的种种顾虑,身边发生的大小事物,早报记者将为读者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