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底捞你学不会》—海底捞是怎么一步一步做上市的?

2018年9月26日上午9:30,继小米、美团IPO之后,又一个万众瞩目的企业——海底捞(6862.HK)在港交所上市,发行定价为17.8港元,开盘涨5.62%,报18.76港元,市值千亿上下,成为全球第五大餐饮企业。

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联合创办,目前张勇夫妇共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62.70%权益。按上涨10%计算,张勇、舒萍夫妇身价约650亿港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直接由2017年胡润富豪榜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的第825位上升到中国富豪榜第35位。

一、家贫多读书,双手致富改命运

1971年出生在四川简阳县的张勇,因为当时家里经济困难,无法支撑学业,再加上初中成绩并不突出,所以当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在一家技校学习电焊。毕业后成为一名电焊工人,最高的学历也只是中专而已。

上学时期的张勇虽然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也不是听话的孩子,但是他从来不惹事,不给家里添麻烦,其父亲在镇上国营拖拉机厂当厨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奶奶,全家5口人住在一家大杂院里。

当时物质并不富裕,贫穷的生活让张勇从小铭记要发誓通过双手去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依靠勤劳致富是张勇一直信奉的价值理念。

张勇从小喜欢读书,这和很多厉害的人物一样,但凡能做出一点事业的人好像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看书,所以年轻人看点书总是好的,各种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甚至哲学类的比如尼采,孟德斯鸠,泰戈尔等西方哲学书籍。喜欢看书,扩展了其认知面,逐渐让他成为伙伴中的领头人物,长大后他说:从小开始,别人总是愿意听我的。

初中毕业后,因为学习成绩差未能升入高中,而进入了简阳一所可以分配工作的技校,学习电焊技术,而张勇却一点都不喜欢该专业,在校期间,也经常逃课,看课外书。18岁毕业后张勇被分配到其父亲所在的拖拉机厂,做了一名电焊工。但是由于上学期间并未好好学习,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技术。整天游手好闲,成了厂里一名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青年。

空分技校(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投机倒把不可取,正儿八经做生意

90年张勇在拖拉机厂虚度了2年的时光,突然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并开始观察周围的事情,开始寻找各种机会进行创业。

期间张勇干过2次创业的事情,一次是靠着在拖拉机厂存的2000块钱,然后东拼西凑的5000块钱准备干扑克牌游戏机的,结果在创业失败。后有一次,在当时比较火的倒买倒卖事情,张勇把目光锁定在石油上,然而其不知道搞石油是需要关系的,第二次创业失败。

后来他冷静下来,准备放弃这种“投机取巧”的赚钱想法,踏踏实实干个行当,他想起之前在成都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吃一种小火锅,而这种在简阳几乎见不到。看来年轻人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还是很有必要的。

22岁那年,张勇准备正儿八经的做点小生意,于是在简阳开了一家串串小火锅店,取名小辣椒。

开张以后,因为串串小火锅,在但是的简阳比较新鲜,后来生意还不错,靠着2毛一根的串串,净赚了一万多。但是张勇知道自己的串串味道不是特别好,所以会赔笑脸讨好客户,有时候买了还送个一串连串的,收钱有时候也会便宜几毛钱,所以当时张勇悟出一个道理就是味道不好,服务好也是非常重要。

串串小火锅

在做串串小火锅店期间,与对面美发店的员工舒萍一来二,互生爱慕,初恋的疯狂让张勇将刚刚起步的小辣椒关了门,半年时间,之前赚的钱也都花光了,那时期,他除了舒萍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了,迫于生活的压力,张勇又想重操旧业开一家更正儿八经的火锅店。

三、4张桌子,正式开始海底捞创业之旅

在张勇下定决定开始做火锅生意时,身无分文的张勇找到女友舒萍和当时在技校认识的好朋友施永宏和他的女朋友李海燕。因为之前做串串店还算成功,所以大家对他都比较信任,但这次张勇一分钱没有出,其他三个人凑了8000块钱,每个占25%的股份。

在开始为火锅店想名字的时候,有一次4个人打麻将(四川人好像都爱打麻将),正巧舒萍胡了,最后一张是自己摸到,胡牌。在打麻将的术语中称为“海底捞”,张勇猛的拍手说:“好,我们的火锅店就叫海底捞”。

94年3月份,在简阳的第一家“海底捞”正式营业,当时只有4张桌子。

开业之初,张勇不会抄料,没有做过火锅生意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他买了一推关于火锅方面的书,经常左手拿书看,右手抄料。当时抄出来的料味道还是差强人意。

做了几天后,店里才来了第一批客人,客人进来时,几个人完全懵逼,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对于人生中第一批客人,4个人激动不已,热火朝天。在客户人吃完以后,张勇吩咐舒萍给客人免费赠送一盘点心,结账的时候,又给客人优惠了10块钱。

而客人走后,都说很好吃!张勇有点纳闷,平时自己试尝味道一般般,为什么客人觉得好吃呢。在客人走后,张勇尝试的品尝了一下客人剩下的火锅,才发现味道太苦,中药放多了。这时候,他才明白,客人是被他们的热情的服务感动了,弥补了味道上的不足。

从此,张勇更深信不疑,餐饮是服务业,比味道更重要的是服务。张勇开始给店里制定征服客户的规定:服务必须要好,态度必须要好,速度必须要快。客户不满意的地方,一定要诚恳的道歉赔礼。

经营一段时间后,生意虽然算是步入正轨,但是生意勉强维持,没有赚多少钱。几个人有活的时候就干活,没活的时候就打麻将。一个极度忠诚,却又无比散漫的团队,在张勇看来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张勇决定,由他来当店长,其他人听他安排,其余人也都默认,因为平时店里的大小事情也都是张勇说了算。这次张勇正在意义上奠定了张勇在海底捞的发言权地位。

在张勇的领导下,4个人的小团队工作极其努力。大管家施永宏负责采买食材,通常凌晨2点起来,跟踪给海底捞供鸭血的小贩,看他们进货的食材是否新鲜。几年的时间,小店凭借着关怀备至的微笑服务,和新鲜的食材,生意做的越来越红火,在简阳有点小名气。店铺也赚了一些钱。在张勇的坚持下,几个人同意扩大店面,组下了一整层楼,把近些年赚的钱全部投入到店铺的扩展上。在装修的时候,张勇选择装修成当时简阳餐饮业中最气派、最好的,甚至不惜在餐厅安装价格昂贵的空调。那个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没有空调。

海底捞火锅门店

扩大后的海底捞,靠着名气、品质和服务,吸引了很多当地很多大的客户,当地很多大的企业家,领导干部,也经常来光顾,这也为张勇积累的一定的人脉,结识了一些有脸面的人物。

四:走出简阳,店铺不断扩张

1995年,也就是张勇开第一家店的次年,17岁的简阳姑娘杨小丽到海底捞做服务员,那时候她每个月都要往家里寄钱还哥哥欠下的债务,每个月只给自己留10块钱。有次杨小丽的妈妈实在没办法,来找她借800块应急,当时快过年了,同事也要回家,杨小丽哭着送走了妈妈。

这事被张勇知道了,他让会计借了800块给杨小丽,杨小丽以为公司会从工资里扣,但后来年底会计让她去领奖金,告诉她,“张大哥说了,你家还债的800块由公司出了。”

从此,杨小丽就把海底捞当做了第二个家,而为了家,她敢去拼命。

随着店铺和团队的扩大,海底捞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张勇有想着,开始计划开第二家分店。

1999年4月,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第二家海底捞分店正式营业。张勇将其培养了几年的得力干将杨小丽派去西安当店长。

20多岁的时候,杨小丽就被张勇派到西安的分店,有次三个客人和服务员发生争执并打了两个女服务员,被男服务围上来打了一顿。很快,对方叫了两卡车人过来,都是手持棍棒的大汉,他们说要么给五万块,要么就砸店。

杨小丽带着全部员工冲出去,这个才一米六的小姑娘站在中间和他们对峙,对方硬是没敢动手。在西安十几年,八个店铺,杨小丽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场面。

如今,改名为杨利娟的杨小丽随着海底捞上市,按她的持股3.68%计算,杨利娟身家涨到30亿,39岁的她也被称之为“最牛服务员”。

在西安开第一家分店的时候,开始营业生意不是很好,甚至出现亏损,主要是当时和别人合伙做生意,合作伙伴对经营中一分一毫都要斤斤计较,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在西安没有实行下去,杨小丽做事处处被束缚,使不上劲。后来张勇明白后,让合伙人撤资,杨小丽委以重任,独自管理这家店铺,决心将海底捞在西安市场做好做大。

杨小丽在张勇的指引下,继续发扬海底捞的特色微笑服务。排队时有免费零食、美甲、擦鞋,有儿童游乐区,用餐时戴眼镜送眼镜布、手机套,有婴儿配婴儿车、婴儿床,店长开车送出差赶点的顾客,服务员为失恋难过的顾客免单……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难怪有网友说,“海底捞的服务员就差帮你付钱了”。

五、海底捞继续扩张,进军北京

2004年的时候,海底捞在简阳、西安、郑州一共开了6点分店,张勇的心思已经飘了首都北京,想在北京开分店。于是,他招集了其余三位股东进行商议,经过招到了一致的反对,大家认为北京那地火锅店本身就太多了,几乎每天都有关门的,竞争激烈不说,而且低贵物贵寸土寸金,就光前期的房租装修成本都是一比非常大的开销。

他们极力反对张勇拿钱到北京去胡来。但是张勇却认为,北京成本高,竞争激烈,所以海底捞才更应该到那里去竞争,到那里才能检验海底捞的经营水平。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劝说,其余3个人都是一致的反对。这时张勇才感受到家族式企业经营的弊端,要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家族企业的模式。

随后,张勇决定拆散三人组,将舒萍和施永宏太太李海燕辞退,孤身一人的施永宏出于无奈,只得同意张勇的意见。而这次调整,也为日后张勇开疆拓土清除了阻碍。

2004年7月份,海底捞在北京的首家分店,正式在大慧寺路营业。海底捞像开始来北京发展的新火锅点一样,开始没有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几个月后,凭借变态的服务海底捞成功的成为了同行们和消费的焦点,甚至有同行的老板过来吃饭观摩店里的服务,偷师学艺,一探究竟。

甚至不乏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各大媒体对海底捞进行采访报道,当时新兴的大众点评网上,排在北京火锅前三名的就有海底捞。

六、横向发展同时,纵向布局上下游产业链

海底捞在北京分点火爆后,继续扩张新的店铺,店铺数量逐年增加,截止19年,海底捞已经成功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开了分点,36家境外餐厅位于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目前的店铺总量在520家。预计2020年门店数量将突破900家。

在同行拼口味拼服务、拼门店数量的时候,海底捞另辟蹊径,一边扩张店铺,提升服务,扩大营收,一边开始拓展上游的产业链。

张勇则选择稳步扩张门店,悄无声息投资整个火锅产业链的上下游,做到供应链的标准化。包括食材供应、底料供应、人力资源、物流配送、装修、甚至后来的监控、收银点餐系统等。并在2011年把每一环节都成立公司独立运作,完全对外开放。不仅为海底捞餐厅提供服务,也向其它餐厅提供食材、底料供应等所有服务。成了一个中间商,打通供需两端,向众多餐厅获取订单后拿到上游原材料议价权。

海底捞不仅仅是一家连锁的火锅店,而是扎根整个运营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从田间收购新鲜原材料到餐桌,涉及整个环节。

为了降低逐渐提高的人力成本,海底捞早就开始测试机器人服务员,智慧餐厅使用机器人后厨配菜、出菜、传菜使门店总的人员缩减了20%,一个机器人月成本平摊只需要3000元左右,价格只有人工的一半。按传统门店100-150人,使用机器人改造能减少30人左右,去除机器人年平摊费用,不算员工食宿一年每个店节省工资108万。

2015-2018年海底捞同店营收增速从14.1%下降至6.3%,2018年同比去年下降55.7%,受竞争加剧,海底捞也开始把新开店铺面积做小,根据官网资料显示,最新招商铺面积已由之前的400-2500平方调整至800-1500平方。

海底捞的策略在于公司涉足火锅全产业链,严格控制食材的品质和价格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给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这“两架马车”从十多年前火锅行业竞争不激烈,各项成本都还比较低时就建立起来了,如今海底捞独特的成本结构也成了公司核心的竞争壁垒。

在当前激烈竞争和餐饮行业三高(食材、房租、人员)的情况下,火锅行业已经从增量发展为存量市场,复制海底捞的模式,要忍受长期亏损,不谈战略层面,从财务角度看风险极大。

2018年9月26日上午9:30,市值千亿上下,成为全球第五大餐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