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挡不住“金石之都”的魅力

文/夏德娟

陈介祺,清代潍县人,被学界推崇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古文字学家。他收藏三代重器毛公鼎并集有古玺及秦汉印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而闻名天下,印学界一直就有“南西泠北万印”之誉。他编纂的《十钟山房印举》,至今为海内外篆刻家们奉为圭臬。他以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为己任,为研究整理和传播我国的金石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史学界、考古界、古文字学界、印学及篆刻艺术、书法界、收藏界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正因为他在金石领域的巨大成就,其故里今山东省潍坊市被海内外誉为国际“金石圣地”、中国“金石之都”。

近些年,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中共潍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弘扬陈介祺金石文化,着力夯实潍坊这个世界金石文化高地,把陈介祺金石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成了潍坊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受疫情冲击,今年国内外许多大型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都被迫取消了。近日有数位读者致电编辑部垂询“金石之都”潍坊的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是否正常举办?7月20日,记者专程采访了陈介祺艺术节操盘手、陈介祺研究会会长陈新和秘书长张荀。获悉,本届陈介祺艺术节主要项目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征稿活动进展十分顺利,已征到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篆刻家篆刻作品2000余件,无论从投稿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超往届。疫情,阻挡不住“金石之都”的魅力。

第二届陈介祺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面对疫情,运筹帷幄审慎准备

春节刚过,正月初二,陈新就开始惦记着9月份将举办的陈介祺艺术节新春后就该面向海内外发布征稿启事了。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怎么办?面向海内外的征稿启事按时发出去?还是暂时搁置?

跟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陈新和陈介祺研究会秘书长张荀等在电话里再三讨论。陈新说,疫情期间,大家都窝在家里出不来,对篆刻家们而言这不正是静下心来搞创作的好时机吗?几经商量,他们最后决定以陈介祺研究会的名义把征稿启事发出去。同时,通过微信在线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书法篆刻专业团体发出《公函》和《征稿启事》。

有人问陈新:“没有政府的署名仅凭陈介祺研究会的招牌,征稿会是什么结果?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陈新回答得很痛快也很坚决:“八成吧。”

面对严峻的疫情,坚持把征稿启事发出去,无疑冒着极大的风险。记者问陈新:“冒着这么大风险把征稿启事发出去,你不担心后果吗?不夸张地说,严重的话可能会招致灭顶之灾。您就不怕吗?”陈新回答得很坦诚:“肯定是冒风险,肯定怕,没办法,干事就要担风险,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减少风险。我仔细考虑过,征稿启事发出去,让篆刻家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创作,如果真的到时候疫情不允许,具体展览时间可以推迟。将来有什么风险都有我们担着。”

“重振万印楼,发扬光大簠斋先生的金石理念和印学思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担当,能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做点有文化意义的事,是我们的荣幸和骄傲,所以我们愿意不舍昼夜,用心去做。”陈新的话语恳切而平实,我们却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情愫在心头升腾。陈新身上有一种东西令我们钦敬,那就是勇于担当、敢于做事的情怀。陈新和他的伙伴们就是凭着这种情怀在为潍坊这座城市铸造一座金石丰碑。

陈介祺艺术节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征稿启事无疑要通过权威媒体发布,这自然需要钱。但手头上没有经费咋办?陈新打电话,联系了《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西泠艺丛》杂志、中国书法网、中国篆刻网、西泠印社网等专业权威艺术媒体,他承诺:“先发出来,钱的事请你们放心,起码有我个人工资作保障。”硬是一路绿灯,各个媒体都同意先发布后付费。记者了解到,各媒体无不是被陈新勇于担当、积极做事的精神所感动,都表示到时候如果真的没有经费大家再议,支持做事的人,免费又如何?!而且,以上各媒体还把这个征稿启事重发了好几遍,隔一段时间发一次,最少的也发了三遍,真正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征稿启事迅速在海内外传播开来,效果出奇的好。与此同时,陈介祺艺术节组委会向国内外当代篆刻名家发出了特别邀请。

李岚清向“万印楼”捐赠的“金石之都”印章。

出人意料,今年征稿数量多、水平高

陈新告诉记者:“按规划,原本6月底截稿,7月中旬北京等地的专家来潍坊对征集作品进行封闭式集中评审。但因为疫情原因,北京的专家都来不了,评审时间肯定要推迟。预判到这个情况,我马上请示上级有关部门,把截稿时间延长到了7月20号。这一延长收获很大,到现在每天还收到几十件作品,尤其是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去年全国首届大学生篆刻展获奖的作者投稿踊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投稿热情也很高涨。初步统计,上述业界高手的投稿达到了300余件。

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篆刻协会收到公函后,都很快给予了回复,都非常支持,而且都是组织集体征稿,许多名家都积极参与。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征稿都已结束,其中韩国有80多件、日本有接近100件,都已经到了海关,因为疫情,通关慢一些。本来中国台湾地区有60多件,发过来之前我们经过挑选,最终收了30多件;马来西亚、新加坡投了20多件;法国、中国香港的还没到;中国澳门10件;这样截至目前国内国际投稿已达2000余件,创了历史新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篆刻是个小众艺术,国内一般地方性活动收稿几百件就很不错了。据陈新介绍,“今年第三节‘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征稿,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比较高。我们的征稿可以说有一个‘霸王条款’,就是投稿者必须印屏和印章一块寄过来,别家的活动都是先寄印屏过来,选上的才需要再寄印章过来。几年来,海内外参与活动的专业篆刻团体和个人亲眼看到了我们组织活动的专业高度和严谨程度,这个条款已经逐渐被业界认可。”

参与面广,可能是今年国内唯一一个跨国大型文化交流项目

征稿的超水平成功和作品的安全入库让陈新倍感欣慰,他告诉记者:“前不久中国书协苏士澍主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全国文化艺术系统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基本没有,就目前来看,截至目前国内似乎只有陈介祺艺术节这个大型文化活动是涉外的。日本篆刻协会、韩国篆刻协会、新加坡篆刻研究会、马来西亚篆刻研究会、法国篆刻联谊会以及中国香港篆刻研究会、澳门濠江印社、台湾篆刻家协会等都是冒着疫情集体组织为活动征稿,截至目前以上国家和地区征稿量达300余件,这在国内外金石篆刻交流中是罕见的。

宣传陈介祺就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加强中国和全世界的联系。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正如朋友们所说,如果因为收稿的事出现疫情我们就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我们尽心尽力把所有能想到的工作做在前面。我从隆泰食品借了几千块钱专门买了紫外线消毒设备,每天收到几十、上百件投稿,在稿件收到第一时间,全部进行紫外线消毒,然后再登记造册。

眼下来看,国外的艺术家能不能亲自参加活动,需要视疫情而定。但投稿作品已经到了,这就成功了一大半。我也很引以为自豪,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把这件事情做成了,充分显示了陈介祺金石文化的魅力。征集的作品到了,至于评选和展览,还要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最后确定,一切以安全为第一导向。

有人提议采取线上评审,但是这么大的量、涉及到这么多国家和地区的作品,线上评审很难保证评审质量。随着北京疫情的缓解,估计8月中旬进行评选应该没问题了,8月中旬如果能如期评选,9月5号正常开幕就没问题。

如果外国参展者来不了,我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同时开展,让世界各地的参展选手都能看到展览。”

去年,百名中外金石篆刻名家走进潍坊三中,与学生们亲切互动。

重塑万印楼,海内外人士捐赠是个大亮点

今年,海内外人士向万印楼捐赠作品是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不仅数量大,而且层次高。

说到今年万印楼收到的捐赠,陈新如数家珍:“来自日本的书法篆刻家、收藏家和田大卿先生决定把他在中国工作生活近30年来收藏的509件藏品捐赠给万印楼,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2件,这批文物已经入库。本计划搞一个大展,出一本书,但花费比较高,今年被临时搁置。

传拓名家吴沧海先生向万印楼捐赠自己多年收藏的264方西泠印社的理事、社员、中国书协会员等名家的印章,这些都是名家的代表作,枚枚珍贵,都已入库。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06岁的书法篆刻家顾正乐先生,捐赠一方亲手刻制的“金石圣地”印章给万印楼,还要写一幅《心经》长卷捐赠给万印楼。

另外,日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井谷五云、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陆明君等知名艺术家、收藏家也都纷纷表示要给万印楼捐赠自己的艺术精品和藏品。

一个花絮,和田玉印将从新疆用大卡车运来

去年,新疆篆刻作者马兴元先生的篆刻作品被万印楼当代国际篆刻精英“千人千印大展”入展。他从新闻报道中得知自己作品入展的消息,兴奋极了。

他当天晚上就从乌鲁木齐乘飞机到了济南,然后马不停蹄坐大巴来到潍坊。他首先联系陈介祺研究会去买书,听说马先生不远数千里从新疆来到潍坊参观“千人千印大展”,陈新安排工作人员赠送了马先生一套书。后来,在展厅里发现马先生抱着几大本沉甸甸的书看展很辛苦,陈介祺研究会副会长赵洪祥上前询问,马先生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我的作品,入选了。”陈新听说后,马上安排这位从新疆赶来的客人在酒店住下,和专家们享受一样的待遇。后来,马先生说要去曲阜参观一下孔庙,陈新又安排给他买了车票……

马兴元回到新疆后,兴奋之情难以自已。跟他的好朋友著名实业家张忠言先生聊起他激动人心的潍坊之行,78岁的张忠言听后深受感动,提议要见见陈介祺研究会会长,于是联系上了陈新。之后不久,张忠言先生就通知陈新,他已经亲自挑选好一块2吨多重价值160多万元的和田玉原石,他要用它刻一枚80公分的大红印章,用大卡车拉过来捐赠给万印楼,印的内容是“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最高峰,陈介祺是中国金石史上的一座最高峰”。

陈新非常看重这份真诚的捐赠,他说,这方和田玉巨印将被呈放在陈介祺金石博物馆正厅最醒目的地方。

“陈介祺奖”今年是第三届了。从第一届“陈介祺奖”开始,作品初评和复评一直是国家级的评委、国家级的评选程序,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这是对每位投稿人最大的尊重。

陈介祺艺术节之所以如此成功,陈新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好的人缘,这与他们对这份事业的敬畏心以及对每位投稿者的尊重是分不开的。

陈氏十钟。

项目缩减,小而精,看点多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政府已经批复同意举办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下半年山东省举办的一个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已经把陈介祺金石文化列为其中一个重要板块,这对陈新他们而言可说是及时雨。

陈新介绍:“考虑到疫情和节约开支,本届陈介祺艺术节进行了重度瘦身,缩减为五大项目,虽然规模小了但相当精锐,看点不少。我们一定尽心尽力把本届艺术节办好。”

五大项目一是第三届“陈介祺奖”万印楼篆刻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二是“丝路遗风”—全国名家陶瓷印展;三是徐州“大汉气象”200方铜印和200方铜镜实物展;四是青岛毛志华砖刻作品展;五是万印楼印社社员抗击疫情主题作品展;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就是中共潍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金石之都”这一重点工程,决定因地制宜将潍坊三中东面紧邻万印楼的2000多平方米的楼房改造成陈介祺金石博物馆。这对陈新而言无疑是最高兴的事,因为这样海内外篆刻爱好者们捐赠的作品都可以有地方陈列出来,让海内外每位捐赠者都可以看到作品的最后着落。

谈到陈介祺金石博物馆,陈新自然联想到了今年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投稿群体:“今年甘肃省的一个农村,同村的10位农民朋友集体投稿,其中年龄最小的60岁,年龄最大的80岁,他们的作品估计一个也入不了围,不过即使入不进来,将来我们的精英工程也要把他们纳入进来,届时我会建议邀请他们派代表过来参加开幕仪式。不久的将来,只要条件允许,我希望每位普通作者、哪怕是一个农村老大爷投的稿也要展示出来。”

在规矩方圆之内办活动,这也正是系列陈介祺艺术活动号召力如此之大的注释。

在前不久召开的潍坊市第二届发展大会和其他重要会议上,中共潍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新安多次号召要加大潍坊“风筝之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陈新满含感动地告诉记者:“惠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很受鼓舞,陈介祺研究会虽小,但我们可以为打造‘金石之都’这一潍坊城市文化品牌出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