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迈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30年的奋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渐成为世界金融治理新的重要力量。在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名列第四。
2020,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对志在打造全球资管中心的上海而言,如何发挥金融市场优势,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肩负着人民币国际化重任的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在金融科技深刻改变金融生态的今天,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该如何发力?对标国外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又应创造怎样的金融司法环境?面对这些事关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热点话题,来自全球的金融界人士畅所欲言,为上海建言献策。
1
如何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打造资管中心构建竞合新生态
【专家建议】
要以客户为中心,要成为人才中心
当前,上海已经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各类中外资券商、基金、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加快集聚。上海该如何提升对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来自中外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深入探讨。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表示,近年来上海抓住国民财富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持续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全球顶级资产管理机构,国际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雏形已现。据美国《巴伦周刊》报道,在主动管理型的新兴市场基金中,投资于中国企业的比例从2019年4月的25%上升到今年4月的35%。
可以说,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正迎来最好时期。今年4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放宽部分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目前,多家国际资管机构已准备在沪设立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同时合资设立理财公司。
不过,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持续承压,资管市场同样面临着大挑战。与会嘉宾表示,面对外资机构纷纷抢滩登陆,如何构建竞合新生态,需要谋篇布局,要在世界舞台上交锋比拼,提升本领。
国际金融论坛联席秘书长朱宁认为,资产管理行业不只是简单的金融服务行业,代客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一点上,国内金融行业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傅帆也表示,与国际先进同业比较,国内资产管理机构在市场化机制、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系统支持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不过,从基本面看,国内经济将继续长期稳定增长,居民家庭收入稳步提升,社会财富逐步积累,国内资产管理业发展空间广阔。
对于上海全球资管中心的建设,傅帆也提出建议。他认为,迫切需要一部具有较强引领性和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他建议,在规划“十四五”期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可考虑制定一份引领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相关工作方向、目标、路径和举措,并逐步形成配套的人才保障、法治环境和信用体系,凝聚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共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级和创新能力。
他同时建议,应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机遇,“长三角地区人均收入和社会财富积累水平较高,是上海发展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最佳腹地。”
在先锋领航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莫蒂默·巴克利看来,上海要真正成为资管中心,需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监管环境。同时,必须要有全球最好的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确保这些人才有证照,如何成为一个像伦敦这样的人才中心,是值得考虑的。”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它们首先是人才中心然后才是金融服务中心。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橡树资本联席董事长霍华德·马克斯。他建议,上海在税收方面要创造竞争力,在财政方面也要有一些刺激和支持政策。“有好的激励政策和环境,全球人才就会被吸引。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型的城市,开放是上海的传统,我觉得上海的优势是明显的。”
2
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该怎么走?
全球交易让人民币更流动可得
【专家建议】
以临港新片区为依托打造金融自由港
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届陆家嘴论坛的热门话题。本届论坛的第五场全体大会再度聚焦这一话题,与会嘉宾对人民币国际化再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
数据显示,目前国际机构配置的人民币资产已经突破了6万亿元,贸易融资已经超过日本。尤其是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后,目前为止已经有2176亿元外汇储备在各国央行。过去几年,中国央行和世界范围内39个国家的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已达3.47万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币互换圈。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毋庸置疑,这是由中国全球经济地位所决定。但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郭利博提醒说,“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仍然处于‘初生’阶段,如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占比只有2%左右,而美元占比约为40%。为了让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例上升,应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以及人民币对国际投资者的可得性。”
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总体仍处于初期阶段,人民币相比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而言有落差。他建议,近期要尽可能接近日元和英镑的地位,尤其是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有所突破;下一步要对标欧元,最高目标当然是要与美元平分秋色。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可在投资、“一带一路”和数字货币三个新领域寻求突破。“一带一路”方面,中国已与沿线60多个国家合作,不过这些投资大部分仍以美元计价。“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进行投资并推而广之,在全球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投资,将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朱民说。
朱民表示,数字货币是未来货币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第二大金融市场,电子商务、电子流通产业市场巨大,数字货币的发展与应用很重要。数字货币的发展将是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领域和渠道。
安联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索玛斯·阿尔汀建议,中国可以从五个方面继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首先,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如开放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相关资格和外汇额度的申请。其次,应持续扩展像沪港通这样的投资渠道,同时进一步提升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不断改善债券违约处理机制和信息透明度。第三,加强与新加坡这类拥有完善严格法律体系的国家间的国际金融合作。第四,加快外资设立保险资管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的审批流程。第五,建立外资机构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常态沟通机制。
对于上海而言,应在在岸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包括市场和机构的全面开放,制度和规则应该逐步开放。“这个开放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现有的制度和规则,要以现代金融科学作为基础,结合国情,做到公开公平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王江表示,同时,要开放资本账户。很多金融工具可以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让资本在全球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上海应以临港新片区为依托,打造一个金融自由港,更大程度实现国际化和开放,形成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互补,推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全面国际化。
3
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如何发力?
金融协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家建议】
聚焦数字技术推进数字经济信任新基建
金融科技正深刻改变金融发展生态格局,成为全球金融合作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如何才能成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上,嘉宾们就上海如何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言献策。
“纵观全球,除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国内城市正积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外,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也在金融科技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劲实力,这些城市脱颖而出不是偶然,与他们在金融科技生态监管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密切相关。”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说。
李伟表示,在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发展的同时,央行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我们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试点,上海要在试点的过程中借助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或者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数据交换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数据的管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据透露,央行将会整合在沪科技机构科技资源,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数据中心等具体措施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对于上海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与会嘉宾一致看好。他们认为,上海金融要素完备,体系健全,科研创新基础非常雄厚,具备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条件。
在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看来,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自有“技术”“开放”“未来”三个基因,上海要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也应立足于新技术,加大双向开放并面向未来进行机制创新。井贤栋认为,区块链是解决数字化时代信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区块链是重构生产关系的技术。建议上海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破,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信任新基建。
同时,上海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样需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双向开放的格局。“中国的金融科技实践在应用能力、风控能力等方面难得走在世界前列,上海也可以充分把握优势,先行先试,全力推动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以上海为基地出海,构建新金融时代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井贤栋说。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表示,政府的参与是金融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推动力。这两年,政府在科技运用包括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上海建立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开放赋能金融,政府从引领者、推动者,又增加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角色。“我们很多数据在政府,司法数据、公共数据、海关数据、工商登记数据甚至水电煤数据。更多数据开放,对于整个金融和科技结合在大数据的运用上会大大加速。”
未来的金融科技中心,立足中国特色同时又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才能更好引领数字经济和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英国Z/Yen集团指数部主任马克·延德尔结合自身观察表示,上海应当进一步保证整个金融科技的生态体系延续,让那些高技术人才更好融入到生态体系。
金融科技中心的打造最终要服务于企业。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从科技为金融“赋能”,更好服务小微企业角度提出两条途径。一是“从0到1”,二是“从1到N”。所谓“从0到1”,是以金融公司为主体,借助科技手段为金融主业提质增效;另一路径是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主体,总结“从0到1”成果,批量化赋能中小金融机构,“从1到N”实现普惠金融。
4
应创造怎样的金融司法环境?
法治护航金融持续创新更高效
【专家建议】
整合自贸区金融创新条例成为恒定法律
金融司法环境是营商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上海金融法院成立等一系列举措的推出,上海在金融司法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昨天的陆家嘴论坛第七场全体大会中,与会嘉宾就“金融司法环境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行了探讨。
根据业内普遍评价标准,创新是否最佳、监管是否最优和效率是否最高,是衡量一座国际金融中心优劣的三大指标。“若要实现这三个指标的最高目标,就需要呼唤法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
周汉民认为,无论是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还是科创板的创新,都离不开各类金融创新条例的支持,因此最佳金融创新呼唤法治。但目前,上海各类金融创新依旧比较零散,他建议,应当整合上海自贸区新的金融创新条例,并使其成为恒定的法律。“最佳的体制创新同样呼唤法治。”上海制定的《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创新了国际金融中心分级监管的体制,将新型金融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许多基本内容纳入条例,还为长三角的合作拓宽了空间。“可见体制创新需要法治的保障。”
最强的金融效率依然呼唤法治。周汉民认为,2018年8月份成立的上海金融法院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并建议未来还可建立国际仲裁中心,为国际仲裁机构中的金融仲裁贡献力量。
上海金融法院的设立和运行,不仅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还被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当做是有利于金融创新,并且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世界银行有关专家也曾把上海金融法院评为全球金融法治的最佳实践。”
刘贵祥认为,上海金融法院的审判效率很高,但依然要注意三个方面,即要鼓励和保障金融创新,要在审判中揭示金融交易的真实法律关系,以及在审判中明确市场主体的权责范围。刘贵祥还表示,金融纠纷解决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是营商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要积极推进构建高效的金融纠纷解决体系。他建议,一是推进金融纠纷解决多元化的机制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符合金融纠纷特点的诉讼机制;三是强化金融纠纷化解科技运用。“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刘贵祥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市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茆荣华表示,金融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在金融司法中要秉持符合金融市场规律的司法理念。要把握好三对关系:一要处理好保障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秩序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保护金融债权与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司法裁判与行政监管之间的关系。茆荣华建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更多能体现发展水平的金融法律人才。除了可以引进人才,还需要开展对外交流,进行本地培养。比如,在最高法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去年设立了中国法院的金融审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目前,上海已有相当一部分法官通过学习交流国际金融司法经验,开始推动金融审判理念、思维与国际接轨。”
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也表示,上海金融法院也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收借鉴国外金融司法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成果,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