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汽车摇号该不该取消?民生层面和宏观层面是这样的,评论亮了

取消各地车辆限购的声音沸沸扬扬。

梳理各方声音看来,汽车行业从业者支持取消限购;没有购车指标的群体反对限购;拥有汽车指标的极力支持限购,因为增加的车辆会对他们出行填堵;限购和自己没关系的群众继续吃瓜。

上篇文章,特穆谈到限购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限购的不合理性和对民生的影响。多数留言反馈大家还是支持取消汽车限购,但也招徕2个反对的观点:放开限购这么多车停到哪,道路更拥堵怎么解决?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解除限购有啥意义?

今天,特穆就谈谈这两个问题。

拥堵和停车难是城市管理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一限了之

首先,反对取消限购的多数是已经拥有购车指标并且拥有私家车的人,而反对限购的多数还没取得购车指标或者没买车。例如,很多居民参加过无数期摇号,至今未中签,对车牌这张成本极低的“铁片”求之不得,而那些早期买车的人一定不希望更多的增量汽车与他们分享道路资源。毕竟,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特穆,经常也会受到堵车和停车难的困扰。因为上述问题耽误行程也经常会遇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那么这些问题有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事实上,看一些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拥堵问题无一幸免。各国治理拥堵的方法很多,不过还没有中国式限购。最为接近限购的就是新加坡,不过新加坡的机动车限购政策看起来更为公平。

人口密度较高的新加坡,采用“拥车证”制度,是新加坡独创的治理城市交通治堵的制度。个人在购买新车时,必须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投标购买一张“拥车证”。获得了拥车证后,所有者必须要在6个月内去注册一辆新车,从注册日起10年内有效。如果车子的使用寿命超过10年,则还要拍卖一张拥车证。这10年,需要向政府付高额拥车使用费。

而在内地,多数限购城市早期的购车者算是幸运儿,对于后来者显的不公平。例如一些家庭致富早,很早家里就有几辆车,而平时利用率也不高。后来需要购车很多摇号者却长久不中签。这对于后富的消费群体来说非常不公平。

另外,很多家庭或个人拥有多个购车指标后,会将一些不用指标“出租”或者“出售”,虽说违法,但是由于监管难度,也滋生了一个庞大的购车指标租售的利益链条。

为此,不少人呼吁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购车指标。甚至有人提出,所有私家车指标统一收回归政府所有,使用者按使用期限长短向政府缴纳租金,租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对全体市民更为公平。

拥堵怎么办?停车难怎么办?

国外案例看来,提升拥堵区域车辆行驶成本和停车成本是最普遍的方法。例如,进城费、拥堵费和高额停车费等等。

至于停车难问题,特穆在北京和上海也遇到过,极少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各商圈CBD停车的地方还是能找到,只是停车费高或者需要花时间找而已。这并不意味着没地方停车。

当然,关于疏解拥堵的方法网上搜索有很多,一些方法已经是国外政府所采用的。

汽车限购限制的是国家工业水平汽车技术背后带动的是工业底层技术发展

汽车工业为什么要扶持?这个行业存在的必要性在哪?

我们可以盘点发现,世界上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工业制造业水平一定是发达的。例如,德国、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同时,发达的工业水平又是一个国家发达的基础,也是成为一个强国的基础。

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强大的一个真实写照。因为汽车工业涉及到工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汽车本身就是多个学科应用的一个综合工业产品系统,涵盖材料学、机械、信息技术、物理学和电气学等等,一台汽车背后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多条产业链。而这些门类的不少尖端技术都会体现在汽车这个产品上。

例如,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即发动机和变速箱,看似不到一个立方的体积,却代表了顶级的工业水平。如今,尖端的发动机技术还是掌握在美日德这些工业强国。因此,这些国家的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看来颇具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品牌的汽车代表了汽车工业的前沿技术水平。

而发动机和变速箱制造需要的特殊材料及控制器ECU等核心技术单元,也是被这些国家的少数企业掌握。我们国内自主车企至今很多关键零部件还要采用这些国外企业的技术。例如,同样排量技术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匹配,我们自主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和油耗会更逊色一些。这都是由于我们在这些关键技术方面落后所造成。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汽车消费市场高增长,这也让自主车企在汽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带动的相关技术也取得一定发展。这些技术反之都能应用到各行业各领域。例如,一些发动机使用的特殊金属材料技术发展,突破外企技术封锁后,应用到很多工业动力领域,促使相关行业技术升级。而一些特殊材料又能应用到一些医疗领域。事实上,国内目前各行各业竞争力短板最终都体现在这些材料领域。

然而,汽车工业技术涵盖的并不局限于此。任正非提到的“底层基础学科”,汽车工业基本都有覆盖。

对汽车工业的钳制,无疑对工业技术进步产生影响。虽然各地放宽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限制,但是新能源汽车目前对于整体汽车工业影响极小,对汽车工业整体技术提升作用甚微。(有观点认为,电力驱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并不代表尖端技术,这就让造车新势力踏过低门槛蜂拥而至,才会出现那么多“新势力”)。

国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都能造电动车,难道包括丰田在内的世界顶级车企造不了电动车?大家该多思考下,电动车这种产品目前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偏心式的扶持电动车的意义又在哪?很多合资车企确实也推出了合资电动车品牌,大家可以多研究其产品,看着更像是糊弄政府政策。

在贸易摩擦的当下,科技基础更是成为我们谈判的底气和砝码,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尖端技术的底层学科领域,与强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却在技术发展环境层面给予了限制。我们如此之大的经济体,在科技领域仅依靠华为这支孤军奋战,是不是值得大家反思?面对拥堵等一些城市管理问题,采用“扬汤止沸”式的政策,而不考虑全局和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