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人都有房子住:二战后,新加坡的组屋政策为何能取得成功?

序言:

随着我国逐渐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央,人民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大城市房价太贵、租金也贵,导致许多人买不起房,买得起的人也大多成了“房奴”。

这时我们不禁想起了新加坡。作为上世纪盛极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通过”居者有其屋”的组屋政策,解决了全民住房问题。

新加坡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新加坡,一探究竟。

组屋政策实施的背景

新加坡是一个以资源匮乏、土地狭小而闻名的热带海岛,占地面积七百一十平方公里,岛上以华人为主,居民兼顾马来西亚人、印尼人等包括各个国家、各个宗教的居民。1824年,新加坡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的贸易港口和对东南亚的作战基地,二战时期被日本所占领,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新加坡再次加入英联邦。

由此可见,新加坡社会关系复杂,种属问题严重,自二战以后整个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离心现象愈演愈烈。

1、殖民地时期划分了各族居住地,埋下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英国殖民新加坡后,为了方便管理,任用史丹福·莱佛士进行市区重建,这项措施直接为新加坡百年后的国内矛盾埋下了伏笔。

他将新加坡内的所有种族按照地区,划分了彼此的居住地,比如说华人区、印度人区等等,华人区被安置在新加坡河西南部,印度人区则设置在新加坡河下游西岸。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欧洲人地区、阿拉伯人地区。

这些划地而居的同种族人为了生存,只能够进一步的抱团,对于其他种族的人都抱有不太好的态度。

2、改良信托局改革时期,为新加坡埋下了住房问题

随着世界格局的越来越乱,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一块清静之地,毫无疑问就会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移民人口。人口激增、资源短缺、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在当时还出现了著名的”屋荒”现象,新加坡危在旦夕!

面对”世界上最拥挤的贫民区之一”这样的称号,严重抹黑了英国政府,英国政府决定有所作为。于是,在1927年设立了改良信托局,目的是为了低收入人群建造足够多的房屋,但是资金和管理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再加上二战后全世界都掀起了反殖民的热潮,英国政府从不做亏本买卖,于是这一计划也就搁浅了。

从此,新加坡国内就留下了一地鸡毛,许多”烂尾楼”和大量的流浪汉、脏乱的街道形成了新加坡的”靓丽风景线”。

李光耀集团大力开展组屋政策

自从1959年新加坡独立自治以后,国内的”屋荒”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英国撤资给予了新加坡房屋政策雪上加霜,李光耀集团上台后,首要进行的就是解决新加坡人没有房屋住的大问题。

1960年,在李光耀的支持下,建屋发展局成功设立,林金山时任发展局局长,全局上下的唯一目标就是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价的公租房,这也就是我们如今熟悉的”组屋”。在随后的大选中林金山被推选为国家发展部部长,开始了”居者有其屋”的组屋计划。

我们来看看组屋。因为组屋的主要受众是新加坡的中下层民众,所以组屋并不可能会很大。大多由单个客厅和单个或多个居室组成,有点像”公寓”楼,但是较为狭小,还有一种就是类似于如今”loft”复式,由上下两层构成,下层多为客厅、厨房,上层是卧室。可以说,组屋就是为了切实解决住房问题的,不花哨,很实用。

而为了防止投机行为,1970年,新加坡规定只有月薪在1500新加坡币以下才可以申请,在八十年代提高到两千五百新元。

组屋政策下达后,新加坡各地纷纷响应建造”廉价房”,在九十年代,组屋终于达到了入住率的巅峰。

组屋政策的多重目的

凡事都有目的,新加坡组屋政策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解决国内的政治危机、种族危机。我们不要忘了,组屋政策实施之前,新加坡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的。

  • 为了提高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

众所周知,新加坡在一开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英国和日本的相继殖民地,特别是英国划分了种属地之后,新加坡可以说被划分了好几个板块,再加上后期移民的众多,可以说在李光耀上台之后,新加坡就是一盘散沙。

1964年”居者有其屋”实施后由于首付过高,效果其实并不好,随后新加坡出台了允许居民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政策,这样人人都可以交得起首付,”组屋”也开始走上了良性的循环。

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以后,新加坡当局成功地把居民和新加坡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用李光耀开会时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解决公民的住房问题,不但让人们产生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而且是永久的感恩

李光耀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看到的是更深远的问题,只有当人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家之后,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然后就会不自觉地承担起国家的义务,慢慢的就培养出了国家认同感。

  • 打破英殖民地以来的族群分割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如果新加坡一直放任各种族人民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那么势必在国内就会形成多种势力,甚至搞不好会出现种族歧视、种族矛盾等问题,那样即便是人人都有房子住同样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国家机器就是各零件的总功之合,各自为战只会分裂国家。

例如马来人要求的”特权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融合过程中,华人和马来人爆发了大面积矛盾,新加坡分配组屋时,马来西亚当局要求给马来人单独的区域,这个要求遭到了新加坡的果断拒绝。

新加坡独立后,越来越意识到打破族群界限的问题,李光耀多次公开表示:

“种族暴乱的惨痛经历,也促使我和同僚们更加坚决地下决心建设一个平等对待所有公民,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多元种族社会,多年来,我们制定政策都秉持这个信念。”

于是,在新加坡分配组屋的时候,采取的是抽签的形式,在族群比例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签获得组屋。事实证明,在美国爆发大面积种族冲突的时候,新加坡因为打破了种族界限,国家融合的较为不错,一直都没有出现大的种族矛盾。

组屋政策为何能够取得成功?

1、通过国家立法保障房屋供应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实施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土地征用法》明确的记载:国家为了给人民建造公共租房,有权征用任何一片土地,以此来确保城市的翻新。

通过这条法律,林金山的建屋发展局和其他部门能够以低于市场价百分之八十的价格购买土地,用来开发房子。而且这些建造好的房子由国家统一定价,任何人不得随意抬高或者压低价钱,即便是市场,也没办法左右这些房子的价值。

“居者有其屋”计划,通过法律让征地变成了合法且强制的行为,从中国家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民众也通过低价购买租房获益匪浅,新加坡一片双赢的局面。

2、多种途径帮公民筹款

上文说到,新加坡大部分都是中下收入者,即使政府有了廉价的组房,新加坡的公民也难以负担起首付,于是,国家又出面为公民筹集买房的资金。

首先,使用中央公积金。我们都知道”五险一金”,其中的”一金”指的就是住房公积金,这在新加坡早就开始实施。假设一个新加坡公民的工资一个月有三千美元,那么他的公积金就是百分之四十,也就是一千二百美元,一千二百美元中的百分之七十五(既九百美元)可以用来购买政府的组屋,还可以用来买房屋保险,以防止灾害到来让公民血本无归。

其次,低利息借贷。一个月一千二的公积金想要交个首付还是有点困难,政府早就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建屋发展局会提供极其低利息的贷款,并且还有长达十年的装修贷款,比银行要低大概四个百分点,让贫苦供房者不至于被压力压垮。

最后还有政府的补贴。第一,政府补贴房屋建造局,建造房屋也是要花很多钱的,在二战之后经济不景气的国内情形下,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建房活动,这势必是巨大的开支,但是这有政府兜底,那就万事顺意了,建造局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提供。第二,政府有专门的购房津贴。如果你的房子不是在政府购买的一手房,那么政府会给你三万美元的补贴,如果你的房子和父母的房子很近,在一公里以内,那么还有一万元的津贴。

总结:

组屋政策是为了国内的稳定而实行的建屋计划,在不过短短二十年内,就解决了百分之八十七的人的住房问题,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也缓和了社会矛盾。

而组屋政策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在于其拥有大量的廉价租房,以及不受市场影响的价格。其次,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的为公民贷款,解决公民买房的后顾之忧。凭着这些,组屋政策最终走向了成功。

参考文献:

《国际史》

《居者有其屋:二战后新加坡组屋政策探析》

《论新加坡组屋政策的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