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那些没去北上广的年轻人,最后都去哪儿了?

上周我因工作来到苏南一带,刚好赶上南方阴雨连绵。

湿冷的空气无孔不入,早起窗上雾气蒙蒙,但好在湿润的空气让皮肤肉眼可见地变好。

几天来,我马不停蹄地跑了新闻和课本里常见的地标:昆山、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核心商业街、永联村、华西村……

苏南一带的富庶和现代制造业让人不禁感叹“苏南模式”蜕变至今给区域带来的巨变。

民营经济发达、物流便利、气候也宜人。我不禁想:如果回到毕业季,我会不会来苏南?来后会不会后悔?

于是,我和几个在苏南工作的年轻人聊了聊。

01

说真的,我觉得我也在打拼啊

魏笑 26岁 毕业2年 & 刘彬 29岁 毕业3年

晚上6点多,我在苏州老城区一家人不多的星巴克见到了魏笑。

即便在以美女闻名的的苏州,魏笑走在人群中也能被一眼认出。她指着身后戴眼镜的年轻人大方笑着说:“这是我男朋友”

魏笑是山东德州人,硕士毕业于北京一所211大学,现在在苏州一所中学做英语老师。毕业那年3月,不少同学都陷入焦灼。很多人手握数个offer,却仍然为了一纸户口或者更高的工资在春寒料峭的北京不断奔走于各个招聘会。而此时的魏笑已经在朋友圈里晒起了苏州的春暖花开。在同学们被找工作折腾的节骨眼,评论区里不乏艳羡之声。

此时的魏笑已经在苏州实习。那一个月苏州一直在下雨,雨天让她感到有些抑郁,但在苏州的第三年,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

魏笑在班里给孩子们上课

毕业后,初来苏州的魏笑并没几个朋友,甚至有时冒出“要不要回北京读博”的想法。后来,魏笑被同事拉进了一个在苏州工作的外地年轻人的微信群,偶尔在群里发言的魏笑认识了刘彬。

29岁的刘彬是江苏徐州人,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一所高校。毕业时拿到上海、南京不少家offer的他最后来到苏州做程序员。和刘彬一样的苏北年轻人来苏南发展的不在少数。早在2012年,苏州的常住外来人口就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已经成为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According to the Yangtze Evening Post, in 2012, the permanent migrant population in Suzhou surpassed the registered local population, making it the second-largest migrant city after Shenzhen.

魏笑说,在苏州生活,她没有“城市移民”的痛苦。后来,工作不到一年的魏笑在苏州买了房,成为班里第一个买房的人。房子平数过百,离学校大概有十分钟车程。如果在北京,这对一个单身女孩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但她坦言买房是个随大流的决定,当时她甚至都没有决定是否要留下:但是当你把房子装好,住进去的那一瞬间,就会瞬间觉得你在那个城市有了家。又有了爱人,所以心就稳定下来了。

Speaking of buying a house, Wei Xiao said that she hadn’t even decided to settle down at that time. It was a decision of seeking security and following the crowd. But once she moved into the house after decoration, she felt like she was at home. With her lover by her side, she made up her mind to settle down.

“没有夜生活”的苏州

三里屯的酒吧,24小时书店,很晚才停运的地铁和公交……在北京的夜晚,你总是可以找到安放灵魂的地方。但苏州却非如此。

魏笑还记得她第一次到金鸡湖边散步,晚上9点钟正是北京热闹的时候,湖畔却一个人也没有。后来同事告诉她:“苏州是没有夜生活的”。

这让她时而感到落差。魏笑读的传媒类院校经常有演出和电影点映。今年,她错过了乌镇戏剧节,不禁回想起在学校和同学排队看点映、去人艺看话剧的日子。北京有大大小小的剧场、音乐厅,错过了一场,也还有很多。

但事情也在逐渐变好。她今年去买孟京辉的话剧票,政府补贴了一部分的费用,票也很快就被抢完了。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没有夜生活的另一面,则是没那么多喧闹。即便在早晚高峰时段,路上行车都很少会停着不动。和北京相比,周末晚上的地铁简直可以“躺着坐”。风景如画的周边城市也让他们的周末变得有趣。

“说真的,我觉得我也在打拼啊。”

当我问及他们,看到自己昔日的同学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打拼,是不是会感到些许遗憾时,刘彬说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说真的,我觉得我也很努力啊,我也在打拼啊。”

没有一座城市,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生活的。

刘彬在苏州工业园一家企业做软件开发的工作。他说,苏州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与上海、杭州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正在不断转型,近年来,华为、苹果都进驻了苏州。

Compared with titans in Shanghai and Hangzhou, Suzhou’s local internet enterprises still have some way to go, but they are transforming themselves and catching up now. In recent years, Apple Inc and Huawei have built new research centers in Suzhou.

两人在苏州都有着长期发展的打算,也希望以后能把父母也接到苏州养老。

看到留在北京打拼的同学,魏笑有时会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跟他们有差距,所以才来到苏州。但她现在想得很清楚了:

无论留在哪里,最终的目的都是生活。虽然苏州不是超一线城市,但她也能享受到国内相对高水平的教育、医疗。

Living a good life is the ultimate goal for people, no matter where they choose to settle down. Although Suzhou is not a metropolis,she can still get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medical treatment of comparatively high quality.

“现在一些人说‘阶层固化’,但相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已经是在上升了。”

02

海归种地:住着别墅种水稻

崔京斌 27岁 毕业4年

在大名鼎鼎的华西村,崔京斌是上过好几次报纸的人。“开奥迪种水稻的年轻人”是一些媒体给他的标签。后来问起他这回事,崔京斌笑说他开的不是奥迪,同事倒是开奥迪、雷克萨斯的都有。

“但是我确实是住的别墅,大概300多平米吧。”

我去华西村的那些天,在村干部的引荐下见到了他,初见时,并没有寒暄和客套的握手。

崔京斌来自安徽淮南,就是那个把“淮南牛肉汤”开遍全国的城市。妻子戴莉是华西村人,崔京斌就是跟着她来的华西村。

崔京斌和戴莉是大学同学,两人都是班长。因为一起竞选学生会主席相识。唱票时两人票数一直咬得很紧,崔京斌以1票的优势取胜。但后来才知道,唱票人多读了一张作废的票,其实二人票数相同。后来直到二人有了孩子,戴莉还是经常拿这件事“怼”崔京斌。

两人参加的都是中外联合的教学项目。国内就读两年之后,崔京斌去日本读两年,戴莉则去澳大利亚读三年。毕业后,崔京斌先来到上海工作,后来,戴莉希望崔京斌也到华西村来,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即便之前他只来过一次华西村,那时候那座与国贸三期同高的328米酒店刚刚建好。崔京斌当时只是觉得,华西村“很厉害”。

When his girlfriend advised him to go to Huaxi village with her, Cui Jingbin was working in Shanghai. He agreed without hesitation even though he had been there only once. At that time, the 328-meter-tall hotel, as high as the China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 3, was just built. “Awesome” was Cui’s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village.

华西村地标:328米的华西龙希国际大酒店

“因为我俩感情好啊。”崔京斌憨憨地笑着说。

头像是公司logo的人,工作一定很拼吧

崔京斌的家住在城市里,家里也没人务农。但他现在向别人介绍自己,都说自己是一名职业农民。但这个“农民”早就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既要会操作机器,又要会使用电脑,还得懂点市场。

每年的5月和11月,是地里最忙的时候。回京后,我偶尔和崔京斌确认采访细节,经常得到他太忙的回复:刚收割的水稻需要烘干,加工,还要联系销售……忙的时候,崔京斌干脆就住在农场里。

崔京斌2015年来到华西村,村里一向重视农业,即便后来产业转型,但在农业上创新还是村里工作的重点。2016年,村里挑选了七个年轻人去日本学习技术,让他们回村种植高品质大米,有日本留学经验的崔京斌被选中了。作为华西村人尽皆知的“华西七君子”之一,崔京斌也因此上了回外媒:

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最富有的村庄不弃农耕传统

In a decision agreed by 2,600 villagers last year, 16ha of farmland was given to seven young people, college graduates aged 30 on average, to grow high-quality rice. The young people were first sent to Asahi Noyu Farm in Japan to study how to grow high-quality rice, as none of them had farming experience.

2600名村民在去年达成了共识,16公顷农田被分给了七个年轻人去种植优质水稻,他们平均年龄30岁,都是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首先被送去日本的朝日农友农场学习种植优质水稻的方法,因为他们都没有耕作的经验。

崔京斌有点工作狂,他的头像就是公司logo。说起话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名词常常挂在嘴边。

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种出了“更好吃”的大米。过去村里种大米只追求产量,就不那么好吃。在日本农协的食味协会的检测中,他们种出的大米,打分从过去的40多分提高到现在的80分。还获得了“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末了,他还将了媒体一军。他说,因为媒体的传播,大家现在都觉得农民是辛苦劳作的,这样年轻人都不愿事农了。

这倒让我一时不知怎么接话了。

03

时间长了,他们就只认你一个

惠晓婷 35岁 毕业13年

如果说苏州是个没有夜生活的城市,惠晓婷大概第一个不服。

她告诉我,苏州有不少在当地工作的外国人,时间久了,苏州高新技术聚集的地方也逐渐有了“韩国城”和“日本街”等等。感觉上有点像北京朝阳的望京,即便到了晚上也颇为热闹。

惠晓婷是声乐专业出身的,13年前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了苏州,做社区文体工作。这个山东妹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性格和好人缘,朋友圈精彩纷呈,每条点赞多得要往下拉个好久。

她的朋友圈里有一个高频动作,就是在东方之门(网上戏称“秋裤楼”)前的跳跃,几乎每周一张,没有断过。

这是她每周末早上都会做的事。她有个“6:40小分队”,几个人到点准时出发环金鸡湖健步走。路上遇到园区的熟人就边走边打照面。走到东方之门,一行人一定要做一个跳跃的动作定格拍照。然后走到李公堤吃一碗苏面,五脏六腑像是被洗了一遍。之后回家,开始一天的工作。

很多人嫌周末时间短,如果周末睡到快中午,那时间当然短了……我总是羡慕惠晓婷这样能早起的人,感觉一整天都满满当当的。

在我遇见的苏州他乡客中,惠晓婷来的时间最久,现在也成了一名苏州媳妇。她跟我说,苏州的小伙子是很抢手的,他们不但性格温和,家务上也大多是一把好手。如今,他们已经有了个8岁的儿子。和她一样多才多艺,一副可爱的模样,他很喜欢参加妈妈的活动,也喜欢妈妈带他去诚品书店。那是大陆开的第一家诚品书店。

Hui Xiaoting married a local in Suzhou several years later after she came here. She said young men in Suzhou have gentle personality and are very good at housekeeping, thus are nicknamed as “caring guy” and are popular among girls. Now the couple has a 8-year-old boy.

“时间长了,他们就只认你一个人”

第一次看到惠晓婷,我注意到她手上有一些泛红的、有点像冻疮一样的伤。后来问起才知道,那是她工作期间长时间在户外演出,弹琴、表演的晒伤。

虽然说话轻声细语,但惠晓婷是一个很有主意、也很拼的人。用北方话讲就是“能折腾”。讲起她办的活动就双眼放光,滔滔不绝。她去年年底办了一次新年快闪,还找人拍了MV。她存下了包括几家央媒在内的所有媒体的报道,骄傲地跟我说,“去年干了这么一票,值了!”

有次带队参加汇演,表演结束后,她发现她的四个脚趾甲都脱落了。但最后他们拿了金奖,拿奖的那一刻,她感到无比满足,疼痛什么的全忘了。

她的手机相册里记录着每次活动的瞬间。她翻到一张照片给我看,图片上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那是她组织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外国居民和上百位当地居民的活动。“你都想象不到,这是社区办的活动”

园区外国居民很多,惠晓婷经常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邀请这些外国友人参加,比如苏绣、苏扇、旗袍等等。时间长了,她和其中很多人就熟络起来。我们谈话间,她还聊起来一位中文说得很好的苏贝妮,想让她也过来一起聊聊,但说她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在休养着。

惠晓婷办的旗袍走秀文化体验活动

后来时间长了,只要是她的活动,“老外”们都会去。

“老外也是认人的,时间长了,他就只认你一个人。只要是你的活动来找他,他们就都会去。”

We built good connections. Once they trust you, they will accept your invitation and come to your event more willingly.

在社区工作上颇有心得的惠晓婷说,当一个城市的文明度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相应的公益类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在她们办的不少比赛中,参赛居民就会自愿拿出奖金,捐给对口支援单位陕西省吴堡县郭家沟中学的孩子们。

A city will hold more public service activities once it is comparatively culturally advanced. Resi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se activities will donate their money for children from Guojia Gou secondary school in Wubu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corner of Yulin, Shaanxi province, which is their target of financial aid.

妈妈的朋友圈

惠晓婷有时候会说,自己大概是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的人。

她决定来苏州时,并没想着要落个苏州户口,也不是为了嫁个当地人,或是买套当地的房子。当初来苏州,也是妈妈的主意。

惠晓婷上中学时,妈妈来苏州出差,瞬间被苏州的小桥流水吸引了。更让她惊讶的是,在北方往往需要不时掸掸灰的皮鞋,在苏州一个星期都不用擦仍然干净!

这一点我也有体会。这次苏南之行,我和一位90后编辑住在同一间,她的运动鞋也是干净了一周。那一个星期,我俩的护手霜也省了。

话说回来,后来惠晓婷听从了妈妈的心愿,来苏州上大学。毕业那个十字路口,导师又帮惠晓婷拿了主意。那时苏州工业园区正在筹划之中,导师的不少朋友也参与了园区的建设。他告诉惠晓婷:“园区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你的性格应该过来打拼一下”。

后来想想,这大概是决定了惠晓婷后半生的一句话。

惠晓婷的工作承包了居民的业余活动,因此周末也要工作,有时候妈妈来苏州看她,她们相聚的地方就是惠晓婷举办的某个活动的现场,但妈妈却从来没有怨言。惠晓婷给我看了她妈妈上次来时发的一条朋友圈,配图都是女儿在各个活动中的留影。她夸赞女儿:“高考如愿以偿,毕业后尽心尽力,为苏州的发展努力着”

At that time, I made a decision for my daughter to enter to college in Suzhou. She made it and worked devotedly for Suzhou’s development after graduation.

学艺术出身的惠晓婷特别感性,给我看着看着,她眼圈有些泛红了。

04

加班到11点,周围灯还亮着

唐宝杰 30岁 毕业9年

如果不写写这位工科男,大家可能会以为在苏南的年轻人都找到对象了。

不,每个故事的最后,都要有一个单身汉。

格子衫、眼镜、平头……典型的工科男标配。讲起话来也不那么油嘴滑舌,讨女孩子喜欢。在看到一张我的工作照后,他说“嗯,咱俩都是不上相的人”,我哭笑不得。

但和他一起创业伙伴相比,他是很外向的那一个了。

唐宝杰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学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他和四个同学一起出来创业,现在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主要做复杂环境下的成像技术,比如浑浊水域或者雾霾天气等等。

目前,他们的团队和苏大数学系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开发了一款应用于浑浊水域成像的系统。同时也与苏州水产站联合,研发流水槽智能养鱼系统。

出来创业这五个人大学的时候都没谈过恋爱,因为宿舍离得近,倒是经常在一起上自习、打球。大学毕业后,唐宝杰留在武汉工作,其他的四个伙伴则都读到了博士。一次,现在担任公司法人的黄帆从法国留学回来,几个人在一起聚餐,聊聊工作。当时唐宝杰在武汉刚刚升了管理层,听四个博士伙伴聊起技术,他提出了一起创业的主意。

All of Tang’s partners have PhD degrees; they were close friends in college. Years ago, when they got together after Huang Fan, now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any back from France, they decided to start a technology company together.

上学时,唐宝杰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负责同班同学学习生活上的大小事,组织春游之类的各种活动,这大概就是同学们愿意和他共事的原因。让我想起了《中国合伙人》里的黄晓明。

唐宝杰在团队里主要负责管理和人事。虽然与他接触的时间不长,但确实多少能看出团队成员对他的依赖。

后来,我和团队另一位学术大牛聊了聊,说起技术一清二楚,但提到人才政策优惠、项目报批,他说:“我只管技术的,这个我们有专人负责这件事的。”说着,他笑着指了指唐宝杰。

公司已经完成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唐宝杰说,融到B轮,他就去读MBA。

在这边创业,第一年不用考虑创收

决定创业以后,几个人开始了选址。恰逢此时黄帆获得了苏州市一个创业大赛的金奖。他们在对比了苏州、武汉、深圳,还考虑了唐宝杰的老家内蒙古。

虽然深圳校友聚集力度更大,环境也好,但考虑房价地价来讲,创业成本又有些高。可能比较适合有爆发力的互联网公司去创业。

但反观苏州,各方面成本相对来说较低;离上海高铁只要半小时,所以信息相对也发达;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上也到位,园区会帮他们介绍很多投资人。对于他们这种需要稳扎稳打积累的创业公司来说,来苏州是明智之选。2016年,他们来到苏州。今年,他们申请了园区科技领军创业项目,拿到了100万的资金。

The start-up cost in Suzhou is comparatively low. Adjoining Shanghai, Suzhou has a good information access and policy support, including meeting investors. This year, they applied for start-up fund for one million, which is vital for a start-up company.

“最起码第一年你是可以不用考虑纯收入的,不用一上来就考虑要怎么运营。”

With financial support like this, 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feedback and operation that much in the first year.

他们的团队博士很多,对于这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是有购房补贴政策的。为了吸引紧缺人才,园区购房最高可补贴500万元,像他们这样的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也能拿到数十万的购房补贴。唐宝杰也觉得,这种补贴力度能让他们留下核心团队的人。

“安居乐业,你不可能指望大家前十年在外打拼但不顾及家庭嘛。”

几个人都打算在这里安家。不过现在唐宝杰有点发愁找不到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湖东CBD 陈雨禾 摄

唐宝杰自称宅男,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周末偶尔打打网球,看看电影。偏园林式的园区生活环境让他格外喜欢。

在园区里,周围很多人都是创业者,都是以创业者的心态在这里生活的,这给他一种很有朝气的感觉。因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很多,所以大家也都是说普通话。唐宝杰想得很长远,说之后如果把老人接来,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会让他们很容易融入。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s full of entrepreneurship; a lot of people here are entrepreneur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speak standard Chinese instead of local dialects. “It’s easy for my parents to fit in,” Tang said.

创业总是很艰难的。唐宝杰和伙伴们有时候会加班到半夜。但即便晚上11点钟,打开窗帘,外面其他公司的灯都是亮着的。

和他们几个聊完,我带着满满的故事和幸福感坐上了回京的高铁。我心想,自己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奋斗着的,热气腾腾的年轻人。

记者:李雪晴

编辑:李雪晴

实习生:许圆圆 薛宇航 周瀚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