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周科创要闻(2021年8月30日-9月5日)

【1】《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统筹推进粤澳深度合作,大力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加快建设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家园,着力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不断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

就“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提出要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多币种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外资加大对合作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合作区设立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点评:作为“世界休闲旅游中心”的澳门,寻求多元发展,毫无悬念,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成为了首选。这里,同时也是一扇面向葡语世界的窗口,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吸引资本对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着难得的独特之处,耐心耕耘好这块试验田吧!

2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

9月1日,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组织建设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根据2021年7月工信部、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印发的《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网络产品提供者应当及时向平台报送相关漏洞信息,鼓励漏洞收集平台和其他发现漏洞的组织或个人向平台报送漏洞信息。平台包括通用网络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工业控制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移动互联网APP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车联网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等,支持开展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技术评估,督促网络产品提供者及时修补和合理发布自身产品安全漏洞。

点评:如同太阳和影子,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与之相伴相随。曾经,来自民间的安全漏洞平台,因为缺乏必要透明度和有效监督机制,在争议和遗憾中折戟。现在由政府部门组织发起的安全漏洞平台正式上线,有望扬长避短、为网络社会发展营造更安全、公平的环境空间,为企业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免除后顾之忧。

3工信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公示

9月1日,工信部公布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其中包括55家工业大数据应用单位、86家行业大数据应用单位、40家大数据重点产品单位、23家数据管理及服务共204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征集并遴选一批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推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点评: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至今,大数据的产业化应用更多元化,也孕育出新发展思路。此次公布的名单,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应用上提供参考,相信在未来可以看到更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大数据产品为行业解决痛点问题。

【4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发布

8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述两项管理办法是国家药监局组织对原《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的成果,修订后的《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共10章124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共10章125条。

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科学高效的审评审批程序,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要求等。

点评:近年来,中国创新型医疗器械的不断涌现,中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已基本实现低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正朝着高技术、高质量、高精度的方向发展。针对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两类产品的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提升审批效率,能够提高医疗器械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推动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工信部:开展2021年度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申报工作

8月30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根据《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关部署,支持打造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提升5G应用安全保障能力,组织开展2021年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申报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联合体可自愿申报。

点评:目前我国已开通建设5G基站99.3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县区和35%的乡镇,5G终端手机连接数超过3.92亿户,5G新基建已经进入下一阶段,在探索5G应用新场景的同时,5G应用安全同样值得重视。

《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加强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开展5G应用安全示范推广、提升5G应用安全评测认证能力、强化5G应用安全供给支撑服务。此次申报面向重点行业5G应用发展中的安全需求推动最佳实践,带动提升5G行业应用安全水平。

6中芯国际将在上海投资88.7亿美元建28纳米芯片工厂

9月2日,中芯国际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芯国际拟出资占比不超过51%,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的投资主体拟出资占比不超过25%。双方将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该项目计划投资约88.7亿美元(约573亿元人民币)。

点评:在上述消息之前,中芯国际计划投资23.5亿美元在中国深圳建厂,每月可生产多达4万片12英寸晶圆。目前全球汽车业正遭遇半导体芯片短缺问题,中芯国际的两项建厂计划,生产的成熟节点芯片可能针对汽车制造行业,将能缓解中国汽车行业缺芯状况,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提供保障。

【7】南开大学“分子盔甲”团队开发生物药储运新方式

9月2日,南开大学官网发布消息,南开大学药学院“分子盔甲”学生创业团队开发出一种安全性高、成本低的新型生物药保护存储技术,可以代替低温储运,为生物药储运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该团队研究创造性地将新型晶态材料与抗体类和疫苗类等生物药结合,对多克隆抗体和广泛市售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达木)进行了“包裹”,通过反复测试,最终筛选出适用于生物药的新型晶态材料保护策略,并对该新策略的安全性和保护性能进行了多方面测试。实验证明,穿戴“分子盔甲”的疫苗可实现日常环境甚至极端环境长期贮存、运输和使用。

另外,该策略使用的新型晶态材料保护壳——“分子盔甲”可以在生物药使用前通过一种极其简便的方式完全去除,不会随药物进入人体,使用“分子盔甲”大大提高了新型生物制剂的安全性。目前团队正在开展针对酶、激素等其他生物药物制品的新剂型的研究。

点评:以新冠疫苗为代表的众多生物药,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极为苛刻,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非冷链”储运问题是领域内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上述研究成果若能在应用领域继续推进,或将大大降低疫苗等生物制剂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成本,也能极大拓宽生物制剂的使用范围。

【8】大连化物所:实现高效制备生物燃油

9月1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院联合中科院院士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设计并构筑了具有金属-酸“限域毗邻”结构的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实现了高效制备戊酸酯类生物燃油,对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戊酸酯类生物燃油被认定是新一代高性能生物燃油,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目前,相关成果已发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化物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点评:如何替代化石能源燃烧技术,已经成了各国之间的科技竞赛。在全球“双碳”共识的大背景下,中国迎来了国外人才与国内资本一起奠基科技发展的辉煌时刻。由衷欢迎新的能源燃烧材料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后备力量,期待未来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9】复旦团队研发纤维锂离子电池

9月1日,《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团队的论文——《Scalable production of high-performing woven lithium-ion fibre batteries》(高性能编织锂离子纤维电池的可扩展生产),该团队成功研制了高性能的纤维锂离子电池(FLIBs)。

该研究发现FLIBs内阻与长度成双曲余切关系,有效解决了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制成的FLIBs基于整体质量的能量密度超过85 Wh/kg,在长度为1米时容量可达25 mAh,可为心率监测仪和血氧仪等商用可穿戴设备提供超过2天的续航。另外,这种纤维锂离子电池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以1厘米曲率半径弯折1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仍大于80%,可织成可靠的柔性透气电池织物。

点评: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心脏”,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器件是现代电子工业和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述研究团队的成果显示,可穿戴纤维锂离子电池的很多功能已经实现,但要真正的推广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0】广汽埃安发布A480超充桩

8月30日,广汽埃安举行线上发布会,发布能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超倍速电池技术和全球充电功率当前最高的A480超充桩。这一超倍速电池技术由其内部孵化的技术企业巨湾技研提供,采用高孔隙涂覆陶瓷隔膜、新型低粘度高功率电解液、特有的软碳/硬碳/石墨烯包覆改性技术等新型技术及材料,让锂离子迁移过程极大加速,从而实现超倍速充电。

点评:充电时间长,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痛点之一。广汽埃安发布的这一超级充电桩,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从电压看,它不太可能成为家用充电桩,倒是更适合作为公共充电桩之用。充电技术不断创新进步,当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的时候,电动汽车的市场接受程度也更进一步了吧。

【11】北京:发布“新智造100”工程方案

8月3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新智造100”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实施以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的“新智造100”工程。方案具体包括助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支持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样板效应和产业链带动作用的标杆性“智慧工厂”,还提出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装备与核心软件供给能力。到2025年,北京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点评:随着科技发展,制造业寻求数字化、智能化的赋能是大势所趋。在2021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北京智造”新名片同样被写入其中。此次发布的方案将会使北京工业制造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并且为全国的制造业升级带来示范效应,专攻数字智能化设备与软件的中小型供应商会从中受益。

【12】上海:临港新片区对民用航空产业做出专项规划

9月1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民用航空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该文件规划“十四五”期间以保障大飞机总装批产增速发展和商用航空发动机国产化为目标,打造集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运维、检测、服务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逐步实现“双核驱动、五大集群、千亿带动”。

具体地,产业规模要达到500亿元,集聚100家民用航空企业。产品研制上实现国产干支线飞机批量生产,初步实现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成功,产品技术性能达标,主要产品进入飞行台试验验证阶段,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商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体系,基本实现自主创新战略转型。同时在航空材料、发动机制造、关键零部件、核心系统、先进工艺、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点评:民用航空产业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引擎。研制过程中的溢出效应,能辐射新材料、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现代制造、计算机等一连串高新技术领域。当前,全球民机“双寡头”垄断市场特征凸显。而我国在商用飞机重点领域环节,以及关键核心设备方面尚不能完全自主可控。若要实现技术产业突围,需要攻克众多难关,希望此专项规划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13】新加坡交易所正式出台SPAC上市框架

9月3日,新加坡交易所(SGX)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的主板上市规则生效。新交所的SPAC框架主要涵盖,SPAC上市时市值不可低于1.5亿新元(约7.2亿元人民币)、必须在上市后的24个月内完成并购交易、并购交易后六个月内为锁股期、发起人必须在SPAC上市时认购不低于2.5%至3.5%的股份(股票、单位或认股权证)、只有获得过半数独立董事的批准和过半数股东的投票支持才能进行并购交易、股东所持有的认股权证可以与普通股分离、所有独立股东均享有赎回权等要求。

点评: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是借壳上市的创新融资方式,美联英语、优客工场等中国公司均通过SPAC在美股上市。2021年3月,新交所SPAC上市框架征询意见时,曾邀请多家中国媒体记者参与了发布会,到近期推出,6个月时间,新交所也是行动迅速。相比而言,港交所在2021年初称正在研究引进SPAC上市的相关机制,目前还未有具体进度消息。

对中国企业而言,新交所推出SPAC为国内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多一项的选择。需要冷静看待的是,SPAC也有短板,对于小公司、初创公司易于操作,但规模较大的公司就需要壳公司前期募得更多资金,这不仅加大了难度,亦有可能压低估值。

【14】中国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视频致辞时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证监会同日发布消息表示,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随后的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9月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首批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包括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等。

点评:中国创新创业型企业不断涌现,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产业多元、类型丰富、业态多样,资本市场需要提供差异化服务。北交所的设立就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又一次有力补充。目前中国交易所板块先后设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今年4月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定位在于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此举对于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剂强有力的定心针,未来资本注入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