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开盘大涨56%!41岁四川博士IPO敲钟,云从科技市值160亿

又一只AI独角兽站上IPO敲钟舞台。

投资界-天天IPO消息,今日(5月27日),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此次IPO发行价为15.37元/股,开盘大涨56.15%,截止发稿市值超160亿。此前,云从科技IPO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正如身后投资人感叹,这个过程很揪心。

云从科技身后,是一位80后博士——周曦。1981年,周曦出生于四川内江市,先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2011年,周曦放弃留美,选择回国——到重庆研究AI。云从科技正是脱胎于周曦参与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项目,后来将总部迁到广州。

成立时间最晚,云从科技是中国“AI四小龙”最后一只独角兽,一路走来融资至少11轮,曾经蔚然壮观。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商汤终于成功上市,旷视恢复发行注册程序,而依图选择终止IPO。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群中国最耀眼的AI独角兽悄然间走向了不一样的命运。

开盘大涨56%

中科大80后收获市值160亿

云从科技的故事,起源于中科院的一间实验室。

1981年,周曦出生于四川内江市,自小成绩优异。1999年,18岁的周曦顺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这座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大学里,他开始崭露头角,曾凭借声纹识别研究获得NIST评测世界冠军。

在中科大完成了本硕连读之后,周曦继续着求学之旅,2006年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下称“UIUC”),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周曦曾回忆,离开中国前一个晚上,父亲在床边跟他促膝长谈了一番,父亲希望他能够理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赴美求学,周曦的博士生导师正是“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后者当年仅在全球招收三位学生。读博期间,周曦将研究方向由语音识别转向了图像识别。这一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他曾回忆,“实验结果基本上都会很坏,因为程序、推导可能写错,假设也可能出错。在这么长的链条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但很快周曦就找到了突破口,在UIUC搭建了Cluster服务器阵列,将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领域交叉实践,获得的成果显著。此后,周曦带领团队代表UIUC接连参加了多项国际比赛,先后战胜了MIT、东京大学、IBM、Sony等著名研究机构,六次拿到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

博士毕业之后,周曦收到了多份高薪工作的邀请。时值2011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在西南地区筹建研究院,筹备人袁家虎(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长)三次赴美与黄煦涛教授及周曦见面,希望能够为国内引进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袁家虎院长的诚意和表态,让周曦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国工作。

因此,在留美5年之后,周曦放弃了优渥生活和事业,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图像识别与人脸识别技术等。此后仅两年时间,周曦所在的团队便开发出智能换发换衣、人脸属性分析等人工智能系统。

2015年,周曦决定带领团队投身创业。谈及创业初衷,他曾表示,前沿尖端技术的创业,如果研究人员不能亲力亲为,成功的机会等于零,“亲力亲为,或许也只有很小的几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愿意一搏。”

时至今日,云从科技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在业务布局方面,云从科技也已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当然,持续亏损仍是云从科技无法忽视的问题。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云从科技营收分别为8.07亿、7.55亿和10.76亿元;在同期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6.40亿、-8.13亿和-6.32亿元。

回顾创业历程,周曦曾经感慨,“我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好在他坚持了下来,云从科技今日正式登陆科创板,开盘市值177.8亿,延续着A股五月无破发的态势。周曦,也终于斩获属于自己的第一个IPO。

融资11轮,VC/PE队伍庞大

IPO一波三折

透过云从科技背后,可以看到一支阵容庞大的投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云从科技已至少完成11轮融资,其中来自广州的投资机构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刚刚成立的云从科技完成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广州佳都科技、杰翱资本。同年年底,云从科技又获得了近2亿元的A轮融资近2亿元

随后,AI在国内大爆发。2017年,云从科技获得5亿元B轮融资,身后诸多国资背景的机构如元禾原点、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还有顺为资本、普华资本、兴旺投资等,以及星河集团与工程院院士发起设立的基金星河·领创天下,同时还出现了老股东杰翱资本、佳都科技的身影。

“对云从来说,它已经把AI玩的很熟了,更应该把精力投在产业里面,一旦把产业理解透了以后,就可以切入到客户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中去。这和天天说要做人工智能摄像头的完全是两个生意。”参与这一轮融资的某VC合伙人曾感慨。

2018年,另一个标志性节点出现了——云从科技B+轮融资超10亿元,融资规模和B轮相比扩大了一倍,粤科金融、中国国新控股、广州基金、联升资本、渤海产业基金、张江星河、前海德昇、越秀金控等近10家机构集体赶来。2019年,云从科技也获得了新鼎资本、金泉投资、众安资本、善金资本等机构的支持。

2020年更不用说。这一年5月,云从科技C轮融资18亿元,投资方包含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信中利、工银亚投、高捷资本等等知名机构。彼时有报道称,云从科技有望在2020年底上市。

但后续上市之路经历了一波三折。云从C轮融资完成后,很快被纳入了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一位投资人提到,当时担心可能对后期业务拓展有影响。2020年8月,云从科技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12月递交招股书,但很快又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更戏剧性的是,经历问询后,2021年3月底,云从科技因财务资料过期,上市申请被中止审核。“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位云从投资人依然印象深刻。随后在2021年6月,云从科技更新了财务资料,上交所恢复上市审核进程。一个月后,云从科技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曙光乍现。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云从科技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一位参与了云从多轮融资的投资人感慨,这是最让他揪心的一个项目,“以往凡项目上会必过的信心差点被摧残殆尽。”

一级市场刹车,冷静下来了

AI估值神话远去

云从科技上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曾几何时,无VC不投AI。时间回到2016年——谷歌旗下AI系统AlphaGo以4:1战胜围棋九段高手李世石。一时间,AI席卷创投圈。

曾有投资人向投资界回忆,“当时天使轮的项目投资人看看方向、团队,聊一聊就定了。很多公司什么都没有,一个PPT只要打上AI的标签就能拿到不错的估值。”这样不可思议的一幕,却屡屡在创投圈上演。

以商汤科技为例,2014年一成立就得到了知名VC的青睐,早期投资人只看了Demo,就决定投资数千万美元,并给出了2亿美元的估值。此后仅仅3年时间,商汤科技估值就暴涨到20亿美元,并连续完成了多笔数亿美元融资,均创下当时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额纪录,IPO前估值高达130亿美元。

同为“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在2012年8月拿下了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坊间流传着一个细节,当时某知名投资人找到旷视科技的办公室,直接说,“这几百万先拿着,不够尽管说话。”2019年获得5.9亿美元D1 轮融资后,旷视科技的投后估值就达到40.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6 亿元)。

AI融资在2018年达到了最高峰时,当时这一领域投资总额过千亿元,数量接近500笔。融资似乎成了一场竞赛,行业的融资记录被一遍又一遍地刷新,成为中国创投史上罕见的一幕。

目睹这一切,VC/PE圈并不是没有过担忧。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在2018年提醒,AI公司的估值总体偏高。“现在绝大部分技术型的、平台型的公司还是一To B的场景,但投资机构却把它们当作To C的公司来投。这样的公司,后续还需要多轮的融资支持成长。如果天使轮一下子把估值做到1亿,那A轮总得3亿,做到F轮怎么办?

很快,这样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

2020年5月,全球知名的AI芯片企业——Wave Computing 公司宣布已遣散所有员工,并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出,科技圈一片哗然。要知道,Wave Computing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曾被认为有和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一较高下的潜力。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完成8600万美元E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亿美元,但这依然没能阻挡它走向破产。

估值夸张,后续融资跟不上,AI破产潮开始出现了

而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国内,在烧钱、亏损的质疑下,国内AI行业同样在2019年急转直下。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AI公司的变现能力和扩展空间,估量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自此,一级市场的AI热潮迅速褪去。时至今日,一位北京VC投资人对投资界坦言,“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AI的创业项目了。”

这是一场残酷的大洗牌,摆在AI公司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悄悄关门,要么降低估值谋求上市之路。兜兜转转,“AI四小龙”各自走上了不一样的命运。

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正式挂牌港交所,最新市值超过1600亿港元,成为国内AI第一股。而其他独角兽的上市之路十分坎坷——2020年11月,科创板宣布依图科技IPO获得受理,但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7月初,依图科技主动撤单;而在今年3月中止发行注册程序的旷视科技,也终于在云从科技本月网上路演的前夜恢复了注册程序。

而另外一家被寄予厚望的AI独角兽格灵深瞳,上市后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成立于2013年的格灵深瞳,在上市之前至少获得7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众知名VC/PE,曾经被创投圈认为估值能够达到3000亿美元。然而今年3月,格灵深瞳正式登陆科创板,但开盘即破发,最新市值仅42亿人民币,令人唏嘘。

一位经历了AI行业震荡的投资人表示,即便一些AI企业在上市初期曾出现股价大涨,但由于盈利能力还没有得到验证,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估值还是偏向于保守。AI过去在一级市场的估值神话,经不住二级市场的检验。

历史的教训是,一级市场有些疯狂,无人买单。这一幕不但在AI上演,也在新消费、半导体赛道重蹈覆辙,不知下一个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