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讲座回顾|东方遇见西方:国际合作项目给陕西文物保护修复带来了什么?

几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揭开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文物修复师的巧手神思和细细打磨让尘封岁月中的文物焕彩生辉,展示出文物保护修复的神奇魅力,也让大众开始关注这一冷门的领域。今年9月,成都博物馆举办了以文物保护修复为主题的展览:《凿刻与记忆———大理石技艺对雅典卫城古迹修复的贡献摄影展》,展览用102张照片述说了雅典卫城遗址保护修复工作。11月14日(周六)下午,成都博物馆有幸邀请到了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到馆,以《基于国际合作项目影响下的陕西文物保护修复》为题,与观众分享文物保护修复的历程与故事。

“拿来主义”

周萍院长向大家讲述了陕西文物保修复与日本、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中的有趣故事,如1984年秦始皇陵博物院与德国合作研究秦俑彩绘保护、1994-97年,中意合作建设西安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文物保护修复对外合作项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们都是‘拿来主义’”。周萍认为,1984-2000年是陕西文物保护修复对外合作初级阶段,是完全引进西方文物保护修复先进理论、技术和经验的阶段,对国外资金、技术的利用不仅提升了陕西文博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改进了实验室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这对后来的中国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技术方法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

“西学中用”

在经历了引进、学习、消化、吸收这一初级阶段后,文博工作者们意识到中西有别,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西方文物修复理念与方法和中国文物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修复。这是一个茫然、艰难的阶段,但却是必经的过程。在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中解读文物修复理念,思考中国文物修复的弱点,利用对外合作所得知识寻求发展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造就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是陕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给出的方案。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目前陕西文物保护修复的实力,周萍以亲身参与过的蒙古国博格达汉宫项目、缅甸蒲甘保护项目为例,分享了近些年中国文物保护修复“走出去”、向外输出技术、资金、人才的经历。让她难忘的是,在现场修复时,因为当地习俗不能穿鞋,中国的12位专家每个人的脚后来都踩烂了。“文物保护并不仅仅是节目里那样”,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诸多的辛苦,甚至自己都退休了,项目还不一样能完成。即使如此,身为参与者,周萍依然感到无比的骄傲。

“以心换新”

在讲座的最后,周萍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国际合作项目的吸收和学习、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对当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近年来,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不断上升,周萍以几次引起社会热议的石窟修复为例,讲述了作为资深从业者的角度和看法。在感谢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关心的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保护修复,能够了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渴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她也认为文物保护修复不仅仅是个技艺,也需要跨学科的参与,对文物艺术审美的理解,对历史文化的体会,都会影响到最终呈现的修复效果。

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从拜师国际到有来有往,从考虑怎么结合中西技术到深入理解文物艺术,从无人问津到今天有关注有赞扬有批评,这就是中国文物保护的道路,尽管艰难曲折,但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