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多个全国“首创”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设立以来创造了多个全国“首创”,首先是设立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这是我国第一个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厘清了政府权限和市场范围。到底什么情况需要政府监管,什么情况需要向政府报备,让外商投资变得简单、公平。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推出后获得很好反响,随后扩展到全国,形成全国外商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
其次是在贸易监管方面,创新贸易通关的单一窗口,海关、出入境检验等各部门通过电子化办公,实现效率提高,通关一体化模式也从上海自贸区走向全国。
第三,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从审批制到报备制的转变。事前监管是企业需要形成资料对所有相关部门进行报备,才能进行市场活动,现在企业只需要报备就能迅速进入市场,政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事中、事后监督。
我们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发现,企业进入市场面临“证”和“照”两重壁垒,不仅营业执照申请复杂,开展具体业务还有需要获得许可证的问题。上海自贸区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解决了获得“照”的难度,现在第二步要做的是“证照分离、照后简证”。这样,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壁垒得以不断消除。国务院也在根据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清除冗余的许可证。
第四,上海自贸区还在金融方面做出很多“首创”。
1.设立金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账户),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国内外资金自由流动,方便了个人和企业金融资源的使用,也是我们在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重要一步。FT账户已经在海南自贸区得以复制,其他自贸区也在积极申请。
2.进行了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外币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企业和客户自行确定利率,这是在金融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也是踏实的一步。我认为,我们接下来要攻克的最后难关是整个存款利率市场化。
3.上海自贸区把金融与贸易结合建立大宗商品交易所,其中最早的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其重大意义是实现了交易主体的国际化。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需求国之一,此举可以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这里成为利用人民币的国际平台,促进在国际贸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一步。
更开放、更国际
上海自贸区在产业集群方面分工明确。以外高桥主要从事流通服务业,比如那里有世界最大的红酒流通服务区;浦东空港、洋山港注重贸易便利化,洋山港和舟山港合作进行仓储物流服务;陆家嘴专注金融服务和大宗商品服务;金桥是高端制造业中心;张江是高科技研发中心,聚集众多高科技企业。未来在此基础上,上海自贸区将在现代服务业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上海自贸区的第二次扩区也可能带给高端制造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期,特斯拉、穆迪等国际企业选择落户自贸区,展望上海自贸区的未来,我认为外商对于自贸区的投资会更加高涨,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会更有热情入驻自贸区。
随着上海自贸区对外开放政策大幅迈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上允许外资控股,更多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在准备扩展中国业务,外来投资潜力巨大。金融行业、高端制造业(比如电动汽车)、现代服务业(科教文卫)前期已有在自贸区投资的基础,也将是未来的投资增长点。此外,引导高品质生活的商业零售、大消费类进口会吸引更多投资热情。中高档建筑方面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上海自贸区不仅仅依靠港口建设,更依托国际大都市上海和长三角的广大腹地,在政府管理、服务、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营商环境建设中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比如在港口建设方面要对标新加坡、迪拜,在科创中心引领方面,要对标美国硅谷。
上海自贸区要通过设立多元的、能衡量的目标和明确的体制机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底线思维、开拓思维,鼓励企业大胆试,大胆闯。同时也要有好的评估手段,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