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狮城新加坡历史上最严重的房屋倒塌事故,也是新加坡历史上遇难人数第三高的意外。原本应该牢固稳定的一座大厦,竟然跟豆腐渣一样不堪一击,33名无辜市民的生命,被埋没在了大厦的层层瓦砾之下。
事后人们调查得知,这场震惊世界的意外事故,罪魁祸首是一位无良抠门的开发商,与一位假冒设计师的共同“杰作”。而如果在设计初期和事故发生前就能有所察觉,或许这场惨剧就可以成功避免。
一、豆腐渣工程的诞生
新加坡实龙岗路与奥云路,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新加坡“小印度”(英语:Little India)社区的一部分。新加坡开埠后不久,大量的印度和南亚移民来到此处聚集、居住,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有着浓郁南亚风情的商民两用居住地,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小印度社区
1966年,新加坡联益地产私人公司买下了位于两条马路交界处的这块地皮,按照公司董事经理黄康霖(Ng Khong Lim)的构思,此处要兴建一座6层楼高的商务建筑,其中地下室为停车场,一层为两个商铺和停车位,二楼是餐厅,其余楼层则是酒店。
大楼的想象图
图纸做好了,但在实际设计阶段黄康霖却犯了难:原本负责设计的工程师因故去了邻国马来西亚,使得工程开始不久就陷入了停滞。为了能够及时完工投入使用,一向抠门的黄康霖最终找到了原来工程师身边的一位助手梁瑞龙(Leong Swee Loong),请他来主持大楼的建筑工作。
“二把刀”的设计师——梁瑞龙
而梁瑞龙本人也是胆大妄为,他本人虽说在建筑师的团队工作了13年,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仅仅是上过理工学院的制图课而已,而且还没有完成,说白了就是个“半成品“。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成了一座大楼的实际设计者,可见黄康霖为了节约成本是多么地不择手段。
之后,黄康霖又联系了两个人:一个只负责签字的土木工程师,还有一个是工程师的助手,大厦的实际结构设计者向崇兴,三个人就这样开始了对大厦的建设。期间负责签字的工程师因故离开了设计团队(后经调查是被人投诉后,吊销了职业资格),黄康霖不得不另找了一位工程师来代替他的位置。最终经过一波三折的设计和近4年的建设装修,以及各种审批检验,1971年该大楼顺利落成,起名为“联益大厦”(Lian Yak Building)。
招租工作也随即展开,不久之后联益大厦就迎来了入住的商户,一楼为工商银行,2楼为一家印度风味餐馆(后来入驻了一家名为贵夫人的夜总会),而3-6楼为拥有67间客房的实龙岗大酒店(后改名为新世界酒店)。此后的日子里,联益大厦逐渐成为小印度社区最为著名的商务建筑,尤其是大厦内的新世界酒店,成了不少游玩旅客的主要居住地,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网红打卡地”。
联益大厦的一层,可以看见工商银行和新世界酒店的招牌
此后的十几年,联益大厦一直都是相安无事,除了1975年发生了一次煤气泄露外,其余时间与平常无甚区别。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是,常年的隐患已经开始显现,这里的住户即将迎来一场生与死的惨烈考验。
二、从天堂到地狱
1986年3月14日下午3点,位于大厦二楼的夜总会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原来是舞池里的一根柱子突然发生开裂,墙灰混着水泥渣子落在地面。被吓得不轻的老板马上找来施工人员前去补救,而工人也轻松地整理好了一切。当晚九点,夜总会依然莺歌燕舞不断,嘈杂与喧闹成为了这里的主旋律,唯独在更衣室里还留有些许片刻的安静。
大厦内夜总会一角
这时一位化妆的舞女突然发现,自己镜子后面的柱子开始出现开裂,但因为事发突然且没有发生任何伤害,这件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3月15日10点10分,一楼银行的一名储户跑来向大厦保安报告,说他在停车时看到地下停车场里,有好几个支撑大楼的水泥柱发生了严重开裂,有的裂缝甚至可以塞进拳头,地下停车场里也散落着许多混凝土碎渣。
事故复盘视频里,可见大楼水泥柱的裂痕
听到消息的保安将情况告诉了大厦所有者黄康霖,这位抠门的老板命令两名工人从旁边的工地搬来一根四五米高的方木顶住天花板,但大楼的裂缝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裂越大,开裂的敌方也是越来越多。无计可施的黄康霖只能要求工人再去找一根方木来顶住天花板,而他自己却悠闲地回到楼上继续谈生意。
11点22分,大厦突然传来此起彼伏的晃动和怪异的声响,楼内的许多人开始感觉事态不对,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几分钟后随着一声惊天巨响,联益大厦以极快的速度轰然倒塌,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看起来就像是慢放的定向爆破一样。大厦里的所有人瞬间便从天堂掉入了无尽的深渊,时间也永远定格在了1986年3月15日上午11点26分。
噩耗传来,新加坡全国上下惊愕不已。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全部蜂拥而至,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是一片巨大的混凝土废墟,根本看不到任何生还者。不久之后,新加坡警察部队、民防部队和部分军人赶到了倒塌现场,救援工作正式开始。指挥中心和受难者家属中心被立即设立起来,生命探测仪和红外成像仪等先进设备也都陆续到达现场。政府官员也纷纷抵达现场开展安抚和指挥工作。
事故现场的救援人员
为了拯救深埋地下近10米的银行员工与客户,经过多方面研究和讨论,指挥部决定召集正在为新加坡修建地铁的外国专家,采用隧道挖掘的方式对被困人员展开救援(下图)。一声令下,救援人员在废墟中钻开四条隧道,医务人员和军医也深入其中,为尚有意识的幸存者提供基本的营养和饮用水,为救援争取时间。
第一天的救援行动中,有9名人员成功获救,此后这一数字开始不断增长。到3月18日凌晨,最后一名生还者时年30岁的蔡金珠被成功救出,事故发生时,她幸运地躲在一张桌子底下而幸免于难。最终经过7天6夜连续不断的救援,医务人员和救援队从50名被掩埋的人员里,找到了17名幸存者,其余33人不幸遇难,当中包括大厦所有者黄康霖和他的妻子。本次事故也是新加坡建国以来死亡人数第三多的意外。
被救出的蔡金珠
事后,新加坡政府对参与救援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其中来自英国的工程师托马斯·穆尔莱阿里还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但工程师本人得知该荣誉只属于他自己而不属于整个救援团队后,委婉地拒绝了这一奖励。所有人都震惊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军医林明建博士甚至认为这是“二战以来新加坡经历的最惨烈的事件”。
三、不可避免的灾难
善后处理完毕后,针对这起事故的调查工作也迅速展开。经过调查,工作组成员排除了恐怖袭击和煤气爆炸的可能。针对调查员和救援人员认为是建筑物混凝土质量与强度不足的疑问,工作组又邀请实验室专家对残骸进行强度测试,最终也排除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现场遗留的混凝土和钢筋
后来,有幸存者反映是大厦违章搭建了许多额外建筑造成的坍塌,包括一个重达22吨的银行金库、三个位于屋顶的冷却塔、50吨装饰外表用的重型瓷砖,总量达到了110吨。但经过工程师的计算,发现这110吨额外的重量与6000吨的大楼自重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事故的调查再一次陷入了谜团。
红色为违章建筑的位置
最终在一份大厦设计图纸上,人们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原来这份图纸的设计方案漏洞错误百出,完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机构的系数和计算数值完全是胡编乱造的,其设计水准甚至比不过一份土木专业学生不及格的课程设计!当中的数据按照标准来分析,根本无法承受大厦本身的重量,有些柱子的安全系数数值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而之所以大厦从1971年建好后能一直屹立不倒,估计是规范标准当中很多材料的数据取了较低的数值,并且某些不会在计算中考虑的结构实际上也承受了部分的荷载,这才使得大厦惊险地躲过了之前的许多次劫难。期间大厦所有者黄康霖曾经试图弥补结构上的缺陷,对部分支撑柱进行了加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大厦的倒塌速度。
而在倒塌前几年,大厦便已经出现了多次险情,但都无人对此表达意见,最终酿成了这起惊天惨剧。这起新加坡历史上最严重的楼房坍塌事故,也随着这份最终报告的出炉而正式盖棺定论。
结语
新世界酒店坍塌事故三年后,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建筑物设计均须由认可的查验员复查。其中商用建筑物在建成后每隔5年,都必须经过专业严谨的工程师进行检查,政府之后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房屋建造标准,杜绝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
参考资料
1.《新加坡历史年鉴》
2.《重返危机现场》
3.《新加坡灾难史196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