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普华永道新形势下全球化转型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力

导语:七年来,中国不断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深化经贸合作,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双边投资持续增长,经贸合作区和自贸区网络建设有序推进。本文主要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四大支柱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该行业的发展将会为在新形势为全球化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报告提要:“一带一路”倡议驱动未来全球贸易:四大产业作为新基建基础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并承载全球贸易高速发展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行业具有将人力资本、设备、服务和市场充分链接的功能,可以打破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瓶颈,促进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设施联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方向,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中国利用自身基建基础和技术带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改善基本设施建设和布局,促进当地和跨境的交通便利及人货流通。在此基础上,绿色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将会是未来进一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潮流。

交通运输与物流

作为连通社会生产、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主要包括航空、航运、陆上运输及物流等细分行业,而并购行为在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是业务增长以至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所有这行业的并购的活跃程度说明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就全球范围的并购交易而言,中国表现最为活跃并占据交易并购的主导地位,交易数量及金额近三年来平均占比全球30%左右。目前中国仍主要专注本地市场,少数龙头企业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着眼全球市场进行布局,未来预计将加大境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投资与布局。新冠肺炎疫情后数字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将会进一步推进企业进行创新及加大相关领域的投资。

金融服务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进程中,金融是一个重要支撑,是撬动和连接各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支点与纽带,也是促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条件和催化剂。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坚定地推进和扩大对外开放,以实现对国际贸易的支持及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推动了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跨境电商业务,跨境支付属于跨境电商中的基础设施,跨境支付平台的发展提高了跨境电商的运行效率,并提供安全的保障和信息增值;同时,跨境电商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对跨境支付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跨境支付平台不断创新和迭代。中国发挥支付行业在世界范围的领先优势,从各个维度带动“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支付行业发展。中国不断开放的资本市场一直在为“一带一路”倡议夯实资金融通的基础,我国的交易所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交易所的合作,协助提升该国资本市场对所辐射区域内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我国亦持续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本在工具层面的创新和互联互通;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将加速形成区域化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金融的应用将是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工具。同时,气候危机也为加速全球经济低碳转型,化危为机,实现绿色复苏提供历史机遇。中国将引领绿色金融新潮流,成为绿色复苏模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电信与科技

在“一带一路”政策带领下,电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企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多领域广泛运用,其中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是海量数据的承载实体,是互联网流量计算、存储及吞吐的核心基础设施。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新挑战,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大显身手,众多管理者意识到,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将是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而海量数据的管理是一切转型创新的核心基础手段、正吸引着大量的国际私人资本。新冠疫情下,“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中,电信行业水平发展一般的国家会更加需要中国运营商的技术以及设施、建设的支持,应该会出现较多投资机会,但与此同时,根据当前地缘政治形势,“一带一路”倡议所鼓励的投资政策在部分国家推行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两种趋势并行,也将成为电信行业国内外发展的新常态。

一、 “一带一路”助力全球贸易持续发展

1、中国在全球贸易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冠疫情对全球超过200个国家的经济、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供需求以及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2019年年底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正常商贸秩序受到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全球化变革,国际关系中的矛盾更为突出,并给国际环境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疫情还促使全球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企业应对各种国内和跨境活动领域的变革。尤其对于在计划部署 “走出去” 战略的中国企业,以及已被 “引进来” 中国内地继续扩张的国际跨国企业而言,更需进一步观察全球疫情动向对全球供应链、贸易、投资等的重大影响。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前,2019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1.5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0%;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 2.92 万亿元,增长 25.4%。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0%以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进口贡献了全球进口增量的六分之一。对全球大部分制造商而言,中国是全球举足轻重的消费市场,推进和稳定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同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世界各国经贸联系和互动往来越来越密切,在全球经济和多双边经贸合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冠疫情自2020年年初开始大幅度影响中国外贸,直至近月外贸水平才逐步回稳。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0.0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0.6%,降幅较前7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05万亿元,增长0.8%;进口9万亿元,下降2.3%;贸易顺差2.05万亿元,相比前一年同期增加17.2%。

贸易伙伴方面,对东盟、欧盟和日本进出口增长,对美国进出口微降。自2020年一季度开始,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93万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欧盟过去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2.81万亿元,增长1.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中美贸易总值为2.42万亿元,下降0.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2.1%。中日贸易总值为1.4万亿元,增长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7%。

除近年对中国贸易额逐渐增长外,英国脱欧也是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主要原因。英国历年占欧盟与中国贸易总额的10%-14%左右,英国脱欧后直接导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降低5,000-6,000亿元。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政府已先后与近150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从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到2019年的贸易总值累计超过44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6.1%。中国已是“一带一路”其中25个参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进出口总值为9.27万亿元,增长了10.8%,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7.4%,占进出口总值29.4%,较2018年提升了2%。中国对“一带一路”参与国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0年1-8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约为5.87万亿元,同比下跌2.29%,降幅较1-7月收窄0.8%。今年1-5月,进出口月同比皆处于负增长,但6-8月均已恢复正增长,分别为5.1%,6.5%和6%。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约11.99%,中国继续维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的位置。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贸易发展持续增长,预计将会助力中国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的地位。

2、中国-东南亚贸易在新冠疫情下的逆势增长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不同地区的互联互通展示出不同的发展速度。一直以来,东南亚地区凭借与中国的地缘优势以及文化认同度高等因素,呈现出很高的经济融合增长速度。即将正在接近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今年即将建成通车的中泰铁路都说明,各国均积极通过建立顶层合作架构,以基建合作、基建扶持构造物理联通,为区域间贸易、资本的流动扫除障碍。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国际贸易大幅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却实现了逆势增长,为乏力的全球经济,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相信,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格局、人口构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将驱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再度起飞。

中国一直与东盟保持密切的双边贸易伙伴关系。自2009年起,中国一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至2018年间,东盟一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9年更超越美国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期,双边商品贸易额由2.75万亿人民币增长至4.43万亿人民币,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8.2%。东盟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由10.66%增加至14.03%。且从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东盟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1-8月,双边商品贸易额达到2.93万亿人民币,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14.60%。

根据统计,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工业设备、金属及其制品,以及精加工化工、纺织原料或半成品。东盟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计算机及电器设备、矿物燃料及炼化品、橡胶、农产品等。这与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发展特征,以及行业投资特征有较大关系。

二、四大支柱行业在“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发展

1.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资

驱动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倡议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老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包括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和桥梁等,是商品及商业出港实现互联互通的前提基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有了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正因此变得更加互联互通。 “设施联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回顾

步入2020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重大变局和深刻调整——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与诸多国家国内治理困境开始显露。正是由于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的显著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面临全新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本次新冠疫情大流行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可以看到各国隔离防疫措施造成的停工停产、交通运输中断、供应链受损、投资贸易剧降等事实,使得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同时诸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被迫暂停,多个“一带一路”参与国被迫寻求债务延迟或减免。

截至2019年6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达到2.3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达到1.6万亿美元,地域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涉及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工业与民用建筑、石油化工、通讯等领域;业务覆盖设计、咨询、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虽然在疫情爆发之前,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略有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2019年《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年度报告》,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稳中略降,从2018年的121下调到119。但参考过去五年的平均指数表现,2019年该指数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交通和能源行业发展需求强劲。由于受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拉动,“一带一路”参与国在交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在目前阶段显著高于水务和通讯等行业,各国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需求巨大。同时,能源行业表现突出,尤其以风电、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项目成为了能源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基础设施行业具有将人力资本、设备、服务和市场充分链接的效力,可以打破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瓶颈,促进经济增长。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公开数据,2019年,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参与国中62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944份,合同额总计达到1,548.9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9.5%,同比增长23.1%;完成营业额979.8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6.7%,同比增长9.7%。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快速增长亦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新去向。此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直接促进了“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水平,国家间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世界银行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71个潜在参与国的贸易影响,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

1.2 “一带一路”参与国及中国基础设施合作框架性准备

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受到重点关注的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框架性政策和计划,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战略对接的可能,并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开辟了新的舞台。

以东盟经济共同体为例,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于2015年底,并同期出台了《202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力图将东盟共同体打造成为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在促进互联互通和部门合作方面,根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为实现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该计划涉及交通、电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在东盟内部,诸多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也相应制定和出台了国家经济建设计划。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在泰国东部沿海的北柳府、春武里和罗勇三府设立经济特区,通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实行一系列重大投资优惠政策,将泰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特区打造为国际经济枢纽。除此以外,在最近5年内,已经有多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推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划,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开拓新的平台和机制。其中包括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的“中间走廊”、蒙古国的“发展之路”、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以及匈牙利的“向东开放”等等。

为使“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走出去”同时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中国在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仅着眼于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在行业倡议和地方规划层面,政府近两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案、规划和意见,使得“一带一路”发展路径日益清晰。2019年,中国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贸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商务部、财政部、外汇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多个合作相关文件等。与此同时,中国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参与国和地区的国际援助事项,这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经济合作和参与国的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

1.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主要趋势

1.3.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之一。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改善“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当数量的“一带一路”国家具备优异的光照辐射和风力资源条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巨大。考虑到良好的自然禀赋条件 、改善严重的能源电力短缺现状、实现低用电成本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规划的配套支持,可再生能源在“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于近年来快速发展。面对一个具有广阔空间的市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直接投资和开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主体:国有电力企业、工程承包建设企业、光伏风机设备制造商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投资“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时,在融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国内资金的回笼滞后造成海外项目开发的资金能力不足;项目竞争加剧;投资国主权担保减少;金融机构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不足;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短;纯项目融资难操作,公司融资债务负担重;国际商业金融机构、多边机构和项目所在国金融机构参与较少;项目缺少长期投资机构的参与等。为了应对以上融资困境,投资主体应当加强与国际长期投资基金的合作并探索与多边机构的混合式融资,此外还建议相关投资主体企业应当拓展债券融资渠道,比如发行绿色债券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当着力拓展新的融资模式,尤其是无追索项目融资和结构化融资;此外应当强化气候风险分析,为新能源等绿色基建投资和传统煤电项目等提供差别化风险分析。

1.3.2 数字基础设施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重点是传统基础设施的部署,但很明显“数字一带一路”也是“一带一路”总体刚要的关键部分,中国将利用其综合技术优势来增加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影响力。各个数字丝绸之路通过管理数据流,已成为中国整体“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中国政府寻求通过倡导本地技术和电信,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中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公司,并利用国有银行为这些建设项目提供资金。除了“数字丝绸之路”中新的5G和光缆网络,中国还推出了“空间信息走廊”通讯,定位和观测卫星系统。得益于来自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已经加入的 “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市场中,很多中国企业都抓住了加速扩张计划的机会。整体而言,电信与科技行业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4 中国“一带一路”在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根据《“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19)》提供的相关数据,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的得分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状况,其中,东南亚地区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已连续三年在地区排名中位居第一;南亚、西亚、北非地区指数排名均较上年上升一位;葡语国家、中东欧地区的排名均下滑一名,其中,中东欧地区指数得分在七个区域中最低。具体来看,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发展指数为138,位列第一。越南、马来西亚发展指数分别为123和119,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从总排名来看,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同样位列71个重点国家的前两名。这71个重点国家当中,包括63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相对有利的基建环境,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旺盛,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市场空间巨大。2019年东南亚地区指数为125,主要国家的指数排名均比较靠前。在东南亚10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的指数得分位列本年度排行榜前20位。

根据BMI统计的全球基建项目数据,2018年“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交通行业新签合同额在四个行业中占比最高,交通行业中道路和桥梁行业新签合同额占比47.5%。

1.5 “一带一路”传统基建项目在东南亚、拉美地区、中东欧地区以及非洲的现状与投资机会的进一步分析:(略)

2.交通运输与物流的交易并购

2.1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投资概况

作为连通生产、贸易、消费等环节的纽带,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涵盖空运、航运、铁路运输、物流、货运等多个重要细分领域,对于“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起到关键作用。作为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投资并购活动始终受到关注,某种程度上,投资并购的活跃程度和特点体现了本行业的发展热点以及趋势。据统计,全球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的相关并购约占所有行业并购总交易金额的4%。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共发生超过800宗交易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并购交易,整体交易规模约4,300亿美元,其中东亚、东南亚、中欧、西欧及南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的交易贡献了较大份额。

2018年起,中美贸易纠纷对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显著,影响了全球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易的活跃度,导致2018年行业投资并购活动放缓,但在2019年则有所回升。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相关投资并购活动暂缓,行业整体的并购交易规模大幅减少,对于不同细分行业来说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如物流及货运领域的并购交易活动恢复较快。

在全球范围的并购交易中,中国表现最为活跃并占据交易并购的领先地位,近三年来约有30%的交易与中国相关。除专注本地市场,国内企业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与优势,顺应跨境贸易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布局。从地区来看,亚洲的东南亚地区、欧洲的西欧和中欧是国内企业出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物流与货运、航运及港口则是首先关注的领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跨境贸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这也将推动交通运输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及相关并购活动的活跃度。其中,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凭借着其良好的抗风险能力持续获得关注,除了这些重资产细分领域外,智能数字化、综合物流等领域的机会亦吸引着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2.2 2017-202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并购交易回顾

2017-2019年间,全球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的总体并购交易情况发展平稳。全球交易2017年交易宗数达到高峰后,2018年交易宗数及交易规模同比分别下降20%及14%,但在2019年有所回升,交易宗数及交易规模较2018年分别上升12%及24%。以下将从地区和细分领域两个维度回顾2017年至2019年行业并购交易的特点。

2.2.1 地区分布

在2020年中期以前,全球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并购交易始终活跃,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贡献了较大份额。从具体地区来看,

亚太地区:交易频率较高,主要受中国境内,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交易的驱动;

欧洲地区:单笔交易金额较大。跨境交易的比例也较大,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的西班牙与德国在交易的表现尤为活跃,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等地的运输物流业国际化程度明显,对外国

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南美地区:交易数量总量较小,但近年来愈加活跃,尤其是基础设施相关的交易频繁发生,交易活动多数发生在巴西及智利。

2.2.2 细分领域分布

从各个细分领域来看,物流与货运、航运及港口等是投资者关注的热门领域。

物流与货运:物流与货运是各个细分领域中交易宗数最多的领域。快速增长的全球电商产业、本地良好的零售环境,以及供应链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相关交易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就“一带一路”国家来看,西亚和南亚地区随着电商产业的完善和发展,吸引一大批国际物流巨头并购交易。亚马逊通过收购阿联酋的Souq.com进入中东市场,同时在印度自建物流中心。DHL全球货运公司与阿布扎比商业枢纽,即阿布扎比港口子公司KIZAD签署协议建设一个物流中心,提供物流和供应链服务,提高运输时效,连接全球客户。

航运及港口:近年来,航运业及港口行业的整合与收购不断进行,行业集中度已攀升至较高水平。如招商局港口通过与达飞货运集团的合资公司terminal link完成了对广泛分布在东南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港口资产的收购。未来行业内的大型并购机会较少,但中小型区域性资产仍存在整合空间和并购机会。

地面客运:大多为大型交易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涉及到收费公路特许权或公路资产的收购,交易呈逐年递增态势。

航空及机场:相关并购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地区,疫情可能进一步刺激航空及机场的整合。

铁路:交易数量长期处于较少的细分领域,主要由于铁路公司国有企业所占比例高且经常涉及反垄断审查。

新冠疫情的冲击影响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经济、社会运行陷入低迷甚至停滞的状态,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受到明显的冲击。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且反复的环境下,相比起长远的扩张规划及投资并购活动,短期内的稳定及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行业活动的低迷亦使得投资者变得更为谨慎,投资并购活动较以往期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上半年5,000万美元以上总共有92宗交易并购,交易宗数及交易总金额较近5年的平均数下降26%和57%。2020上半年发生的8宗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交易中,4宗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标的的投资并购。在未来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港口和联运码头等有稳定回报及受到疫情冲击相对较少的资产类型,在未来将更有吸引力受到投资者青睐。从地区来看,欧洲、亚洲等“一带一路”参与国继续显示出良好的活跃度,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交易规模和数量。其中,欧洲的企业和投资者显示出惊人的韧性,参与了约33宗收购(对比2019年上半年33宗,下半年36宗),总交易金额103亿美元。而有赖于中国境内的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并购交易的活跃,亚洲地区的交易数量和规模继续领先其他地区,在2020年上半年发生了50宗,约203亿美元的并购交易。与中国相关的并购交易规模环比虽然有所小幅下降,但交易次数亦保持着往年的水平,暗示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乐观积极。

2.3 中国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并购情况(略)

2.4 交通运输与物流行业趋势展望

2.4.1后疫情时代下的行业复苏之路

经济学领域常用U型、V型、L型来研判经济或行业恢复的轨迹。其中,“U”型增长比“V”增长处于底部的时间稍长。“L”型增长则指因内需无法得到激发从而陷入较长期低谷或增长较为缓慢。在后疫情时代下,交通运输及物流里不同细分领域的恢复时间有所不同。

物流与货运:由于西欧、南亚、南美等地区疫情的严重以及持续反复,这些地区跨境贸易量的大幅下滑使得物流货运受到冲击。但各个物流与货运企业的具体恢复状况,将取决于他们所服务行业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例如,汽车领域受到疫情的猛烈冲击,而食品行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医疗、医药行业的物流配送更是需求猛增。因此,综合来看,物流和货车运输板块的交易并购活动仍是整个交运物流行里最活跃的,未来将呈现 V型或U型复苏。

航运及港口:受到疫情冲击较大,行业内大多数公司已经封存运力。但随着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对防疫态度的放松,以及下半年重要节假日的到来,发达国家地区对来自亚洲等地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将扩大,航运及港口市场将迎来较为快速的复苏,尤其是中美、中欧航线,未来预计将呈现V型或U型复苏。

航空与机场:隔离和出行限制造成出行需求锐减,客运行业遭受重创。其中,航空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预计为L型恢复曲线,预计行业需到2023年方可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地面客运及铁路:在疫情冲击影响下,区域间的人员来往有所减少,各国地面客运及铁路业务短期内受疫情影响较大,而各地的疫情发展亦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员流动的恢复情况亦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复苏情况亦有所不同。如亚洲国家疫情渐趋明朗,社会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预计呈U型复苏。但欧洲、美国等地疫情持续反复,经济持续受到较大冲击,复苏之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5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行业未来投资并购交易展望(略)

3. 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概览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进程中,金融是一个重要支撑,是撬动和连接各国建设不可或缺的支点与纽带,也是促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条件,跨境电子支付更是跨境电商以及全球化贸易的结付手段。因此,“一带一路”参与国需要强化金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方案,创新跨境投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对接,增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更好地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金融流通。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金融行业坚定地推进和扩大对外开放,以实现对国际贸易的支持及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中国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有序地推进金融行业“一带一路”工作的开展:

一是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支付体系建设和完善,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稳步提高。2019年,中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6万亿元,同比增长18%,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6%,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下的跨境使用更加活跃。

二是稳步扩大海外布局和对外开放。截至2019年末,中国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参与国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包括19家子行,47家分行和13家代表处)。中资保险机构也已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设立营业性机构。与此同时,截至2019年末,已有来自23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48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包括7家法人银行、17家外国银行分行和34家代表处)。中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也各自发挥优势,通过一系列股权合作和业务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加强金融创新与合作。除提供传统信贷支持外,通过跨境人民币融资、投贷联动、发行“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开展“一带一路”项目投融资,加强与外资银行同业及多边国际机构合作,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与境外资本市场增加了互联互通,开展了产品、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

四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中小企业和民生发展。

3.1 跨境支付

“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推动了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跨境电商业务

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1月,中国已经与22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并建立了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速超过20%,与柬埔寨、科威特、阿联酋、奥地利等国的交易额同比增速超过100%。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例如宁波跨境电商综试区与拉脱维亚投资发展署合作启动了中国(宁波)—拉脱维亚跨境电商港湾项目,西安开通长安号(西安—明斯克)跨境电商出口专列。

目前,中国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注册企业已经超过2万家,带动了168个配套园区,超万家企业转型升级,在80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00多个海外仓。2019年1月份至9月份,中国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明显高于外贸的整体增速。

跨境电商的业务发展与跨境支付业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跨境支付属于跨境电商中的基础设施,跨境支付平台的发展提高了跨境电商的运行效率,并提供安全的保障和信息增值;同时,跨境电商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对跨境支付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跨境支付平台不断创新和迭代。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0.5万亿元,较2018年的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6%。在迅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大潮下,2019年中国跨境支付行业交易规模达 7500 亿元,同比增长51.69%。数据还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80.5%,跨境电商B2C交易占比19.5%。在跨境支付交易的参与者中,银联国际、支付宝、微信支付布局频频。其中,蚂蚁金服和腾讯主要发力C端市场,连连支付、易宝支付等主要发力B端市场。

中国银联近年来在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市场和业务领域的资源倾斜和投放。目前,“一带一路”参与国中已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银联业务,累计发行超过4300万张银联卡,受理覆盖逾1200万家商户80万台ATM,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分别增长了超过25倍、8倍和3倍。银联移动支付服务在3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跨境支付以中国为圆心,从多维度带动各国的跨境支付建设

中国的支付行业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水平属于领先地位,从各个维度带动“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支付行业发展

激活当地消费市场

中国先进的支付工具和创新的支付场景为全球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电商层面的合作和贸易极大推动了当地的电商产业发展。以俄罗斯为例,2019年的“双11”,俄罗斯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7亿卢布。借助跨境电商,“双11”已经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购物节。

技术赋能,提升当地支付技术水平

在中国的支付企业积极开展全球布局的同时,也将领先的支付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

帮助当地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

在中国各大科技企业积极布局海外的同时,中国银联和人民银行也在协助各地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建设,其优良的系统功能和可靠的运维服务,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银行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加入,从而使人民币成为结算的重要选择。

根据《2020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人民币在东盟使用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19年年末,东盟国家共有71家金融机构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参与者,248家东盟商业银行与中国境内186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人民币结算代理行关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优化和完善。

帮助建立国际支付行业标准

目前的国际支付行业标准由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 (EMVCo) 制定,全球银行和商户必须遵守这一标准。针对中国领先的二维码支付,EMVCo在2017年制定了一套标准并在全球推广。作为全球移动支付的主要参与和推动者,中国正在推动各个支付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框架内,中国推荐84名ISO注册专家加入了26个ISO标准制修订工作组,深度参与各领域ISO金融标准编制。在第三方支付信息系统安全目的等,中国专家参与了牵头编制的ISO标准当中,同时,“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也积极参与,在标准立项和起草方面形成良好共识,合作推进。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国制定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8 -2020年)》,推动开展金融领域标准化合作,服务构建稳定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围绕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第三方支付等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深化与沿线国家金融标准化合作,共同制定金融国际标准。欢迎沿线国家当地银行机构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 统 (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System,CIPS) ,积极推广CIPS业务标准。截至2019年4月,中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85份标准化合作协议。通过开展标准对比研究,支持投资贸易便利化。

3.2 金融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带一路”跨境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中国不断开放的资本市场一直在为“一带一路”夯实资金融通的基础。观察发现,中国的交易所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交易所的合作,协助提升该国资本市场对所辐射区域内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亦持续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本工具层面的创新和互联互通;此外,在制度层面,畅通的跨境证券投资通道,可为在跨境贸易中积攒了大量人民币的境外企业提供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

3.2.1 股权合作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股权合作时,中国的交易所会采取股权投资或者共同出资建立的形式进行。股权合作并不单纯寻求财务回报,更看重借此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满足境外投资人对人民币证券产品的投资需求,为“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企业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3.2.2 业务合作

除了股权合作,中国交易所还在业务层面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国家交易所进行深度交流,通过与参与国的交易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或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改善两地资本市场的合作机制和环境,促进两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

3.2.3 持续推进资本工具层面的创新和互联互通,拓宽“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公司融资渠道激活当地消费市场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涉及资金量巨大,参与国的企业有必要拓宽多元化融资途径,充分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效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取经营扩张和贸易往来所需资金。

3.2.4 制度层面跨境证券投资可为沉淀的人民币资金提供投资渠道

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快速增长,“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企业通过贸易积攒的人民币也在增加,这些企业渴望有效的途径来实现沉淀人民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在制度层面,中国资本市场已构建多元化途径满足境外企业跨境证券投资的需求,境外企业可通过RQFII、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等渠道投资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获取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高收益投资回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根据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2019 年,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9.51万亿元,同比增长49.1%,净流入6,219 亿元。其中:

债券投资:2019 年,共计796 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入市435家,通过“债券通”入市491 家,其中130 家为同时通过两种渠道入市。全年净流入4,501 亿元,其中债券通渠道净流入1,378 亿元,直接入市渠道净流入3,123亿元。

沪深港通:2019 年,沪深港通业务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03 万亿元,同比增长22%,资金净流入574亿元,其中沪股通和深股通净流入2,770 亿元,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净流出2,196亿元。RQFII:截至2019 年末,共有21 个国家和地区获得RQFII 投资额度1.99 万亿元。223家境外机构备案或申请投资额度6,941 亿元。2019 年,RQFII 资金净流出260 亿元。2019 年9 月,取消RQFII投资额度及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

中国债券和股票持续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债券方面,2019年4月,彭博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2019 年9 月,摩根大通宣布从2020年2 月28 日开始分10 个月,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股市方面,2019年3月,明晟公司宣布分三阶段将中国A股在MSCI全球指数中的权重由5%增加至20%,并于2019 年11 月将中国A 股中盘股纳入MSCI 指数;2019年6月,富时罗素将A 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2019年9月,标普道琼斯将A 股纳入新兴市场全球基准指数。至此,全球三大国际主流指数全部纳入中国A 股。

中国正在通过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其中,2019年5至6月,人民银行、外汇局发布《存托凭证跨境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作为“沪伦通”和存托凭证业务的重要配套政策安排,并正式启动了沪伦通;9至10月,取消QFII/RQFII 投资额度及RQFII 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人民银行、外汇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同一境外主体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债券进行非交易过户,资金账户之间可直接划转。2020年9月25日证监会、央行及外管局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证监会也同步发布相关配套文件。QFII/RQFII新规降低了准入门槛,扩大了投资范围,加强了监管,进一步加大中国A股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3.3 疫情对于“一带一路”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均出现巨大挑战,各国政府竭力应对。疫情催生“去全球化”思考,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将逐渐形成以中、美两国为区域中心的分化格局。

3.3.1 后疫情时代金融行业对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直处于全球化进程。中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贸易主要以美元结算,以“中国制造”为基础的出口贸易带来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美国,加快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收益的时期。 对于这些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来说,尽管他们可能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廉价商品中受益,但也同时面临着工资增长停滞、就业减少和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过去20年,亚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于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至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个五年,更是让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济联动更为紧密和频繁,为亚太区经济的腾飞起到积极作用。2018年,美国与中国产生了贸易摩擦,世界显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由2019年底开始,中国加速推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推进与东盟、日韩、澳新的自贸协定。有研究学者猜测,未来有可能形成“一个世界、两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系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系,全球金融也可能分开成两个金融体系。

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摆脱困境,无论借钱还是印钱,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大量资金,以解决就业、刺激增长。若能用好这些资金,借助必要的行业政策,将能加速全球经济低碳转型,化危为机,实现绿色复苏;反之,经济发展继续锁定在旧的污染路径,加重未来转型障碍。中国作为最早进入复苏的地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供应链重要环节,有机会成为绿色复苏模板,贡献全球命运共同体。

3.3.2 “一带一路”参与国的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将加速形成区域化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金融的应用将是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工具

前世界银行前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曾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应着重于亚洲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个五年,随着中资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广泛金融合作,境外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建设已完善。这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尤其是亚洲国家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在亚太区域的贸易交易推行广泛使用人民币结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完成了设计,并且准备进行测试。现在,人民银行正在各地开展试点工作,测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机制。后疫情时代,数字化金融需求更旺盛,大力推进数字人民币的测试和应用,将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更有效地进行贸易结算,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此外,加密交易公司Circle首席执行官Jeremy Allaire在接受CNBC采访时称,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指出,中国拟议的数字货币会“绕过西方的银行系统和SWIFT系统等”,打破国际结算体系的传统模式。

3.4 后疫情时代全球和中国金融行业展望

区域化经济将促使分别以人民币和美元为中心的两个平行互通的金融体系的形成

在疫情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将可能促使以中、美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分化。金融行业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基础,为区域内的国家经济联动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以中、美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将可能催生以人民币和美元为中心的两个金融体系。这两个金融体系相互独立的同时也相互连通,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小型全球化”。

后疫情时代,全球金融行业将加速数字化转型,资本回流各国、支持本国经济复苏

疫情使得全球化受到阻力,世界主要国家为扩大国内就业、缓解产业空心化,将着重于将资本和产业链回流国内,以加强疫情后本国经济的复苏。同时疫情后全球各国群众储蓄、保险意愿骤增,线上服务将使得更多的投资理财、保险产品触及零售客户。银行、保险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拓宽获客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金融资产的底层资金,也能够投入本国经济,支持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中国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的广泛应用

过去几十年,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建立了领导地位,90%以上的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其原因在于“石油美元”的建立,代表着对资源商品一定的占有权和支配权。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与中东石油国家建立联系,以沙特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决议,确认美元是石油的唯一定价和交易货币。石油和美元的挂钩,坚持“石油美元”的建立,保证了美元的价值和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保值和增量平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发展为中国社会积累了财富,其中大量的社会财富是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民币的财富会受到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冲击。

尽管人民币的国际化属性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未来仍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对资源商品的定价能力,以支持境外贸易国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运用人民币作为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后疫情时代,是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亚太区域金融和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中国将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建设和应用

2019的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央行数字货币的诞生。据新华网消息,哪怕在严峻的疫情中,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主要在大幅降低处理和储存成本,增强可追踪和防伪功能,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应用,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共同促进区域化经济和金融体系建设。

4、 电信与科技行业的建设与运营

“一带一路”参与国接近15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电信市场发展情况不一,既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通信“发达市场”,也有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市场”。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下,电信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南亚地区为例,目前,在兴建当中的中巴光缆北接中国新疆,从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口岸进入巴基斯坦。再经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通过穆扎法拉巴德,最终南接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现有光纤网络形成汇合。中巴光缆高效链接了两国以及有关的“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中形成高效链接,进而推动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互联互通。这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巴间信息技术集成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提升了工业园区、海陆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据了解,有关港口引入了线上一站式清关系统,大大减少了繁琐的手续,整体提高中巴边境的清关效率,驱动了中巴的贸易活动。

此外,从瓜达尔港向外延伸的海底电缆将连接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将会大力推动多边贸易在未来的持续增长。众所周知,阿联酋是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非石油贸易总额约28%。目前,阿联酋拥有超过4000家中国公司;跨境数据和数字服务的交付在两地人民的购物到文化,再到营商和社交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这些数字化基础建设将会为中国——中东地区的电子商务与贸易活动的互联互通提供坚实的基础。

4.1 回顾过去:“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海外足迹

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就完成了对巴基斯坦电信运营商辛姆巴科的收购,并在2014年完成巴基斯坦4G首发,在2018年完成1万个4G基站的部署等重要战略目标。2014年,中国移动认购泰国电信运营商True Corporation 18%的股权,实现双方在多领域的合作。此外,中国移动在香港建成了中国移动环球网络运营中心,可为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和地区的产业合作伙伴和广大客户提供国际专线、国际互联网接入、语音交换、移动漫游、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一站式全面服务。中国移动同时加速建设陆路和海上信息高速通道,在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四大周边区域建成开通8条陆地光缆,参与建成5条海底光缆,增强了其国际通信业务疏通能力。同时,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建成5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建成29个“信息驿站”(POP点,网络服务提供点),确保通信联络更加便捷、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中国电信近年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多项突破,其中标成为菲律宾第三家全业务运营商并于2019年取得运营牌照;参与建设的中巴、中尼光缆也开始商业运营;同时中国电信国际公司完成包括丹麦、匈牙利、柬埔寨、西班牙、瑞士等过个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中国电信在国际海缆、跨境陆缆、境外传输节点等方面的建设也有较好表现,大幅度提高了“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传输效率。中国联通也通过在境外设立多家分支机构的方式,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服务欧洲市场。于2018年12月建立的中国联通法国公司是中国联通在境外设立的第32个分支机构。

4.2 2020年以来新常态下的国内和国际电信行业发展及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影响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影响全球,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及经济环境下,2020年5月14日,中央提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由“国际大循环”向“双循环”转变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新基建将成为推动“内循环”的重要抓手。2020年上半年在新基建背景下,国内的5G建设进入高峰期,且我们预计5G高峰期建设将持续数年。随着5G用户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运营商积极拓展与上下游行业的合作,加速应用落地产业发展,面向产业端的物联网领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与传统以WiFi、蓝牙连接为主的消费物联网不同,5G时代物联网规模覆盖更多面向产业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快速增加、且更加智能化,涉及产业包括楼宇自动化、汽车、电力设施等,相关垂直应用领域将发展迅速;而推动这一发展的核心基础之一就是海量数据管理,与之相关的数据中心领域正吸引着大量的国际私人资本。新冠疫情下,“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中,电信行业水平发展一般的国家会更加需要中国运营商的技术以及设施、建设的支持,或有较多投资机会,但国内企业需谨慎评估国际关系影响。在这场疫情中,国内运营商通过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不断提升产品水平来共同抗“疫”。但与此同时在,根据当前地缘政治形势,“一带一路”倡议所鼓励的投资政策在部分国家可能会出现各种障碍。两种趋势并行,也将成为电信行业国内外发展的新常态。

4.3 新基建

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依然主要集中在亚洲,与亚洲各经济体的贸易总额达10582.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2.1%;其次是欧洲,贸易额达3,964.6亿美元,占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9.5%;再次是北美洲,双边贸易总额达2,606.8亿美元,占1-6月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8%。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外贸发展向电子商务的转变,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传统线下贸易渠道受阻,线上贸易需求相应增长,电商业务优势得以发挥。中国电商企业的出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它将带动相关的物流、仓储、通信、移动支付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这有助于中国发挥比较优势,对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以及带动沿岸经济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为有效遏制疫情,“一带一路”各主要参与国家均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供应链、国际贸易、货物及人员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开始从线下转向线上,一方面通过电商平台开拓新的客源;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赋能,提高贸易效率(如大数据精准投放广告,VR实景展示,网红直播带货,无人机运输,移动支付等),构造新的支付场景、创造精准的客户吸纳方法,解决货品配送的问题,提高电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而跨境电商企业的集采渠道优势在进出口物资采购、端到端配送等方面也得到了有力发挥。

4.3.1 丝路电商成为推进国际合作的新名片

疫情期间的亮眼表现是“丝路电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随着“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加快,市场容量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丝路电商朋友圈将会不断扩大,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深;同时,丝路电商通过科技的更新改变也将带动“一带一路”商业模式创新,使“一带一路”成为数字丝绸之路,让世界人民都能享受到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电子商务作为中国最有优势的领域之一,本次疫情更为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虽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但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的推广,电子商务行业愈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疫情终会过去,但疫情的冲击唤醒了沿岸外贸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意识,且推动了新消费习惯的养成,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而且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4.3.2 新基建加速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多领域广泛运用。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Z冠疫情全球爆发的新挑战,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大显身手,众多管理者意识到,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将是企业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此前,发改委发布“新基建”概念时明确指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不同行业的企业需要认清与其相适应的新基建领域,根据新基建建设现状识别自身优劣势和核心提升方向。只有正确定位“新基建”浪潮中自身角色,企业才能更好地把握产业链整体迭代融合过程中的新机遇。“新基建”的落地加速推进技术融合,扩展应用场景,不少企业由此实现了降本增效与创新发展。

4.3.3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就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建立信息丝绸之路、网上信息之路等主张,该主张与发展数据中心新基建概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互联网+,已经慢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所谓互联网+是指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以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并且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各行业创新能力。因此,将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纳入整体规划,将中国通过”互联网+”战略发展新经济的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参与国,共同打造更大范围的”互联网+”经济,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在2016年明确提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网络互联、促进信息互通,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化发展,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和跨境陆地光缆建设,提高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中国-中亚信息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建设规划。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要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论坛会发布的联合公报提出:强调各国要借鉴国际良好实践,加强包括跨境高速光缆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城市,缩小数字鸿沟。可见,“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基础设施,而数据中心这类信息基础设施正是高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4.3.4 “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即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个特殊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将数据集中存储和运作的“数据图书馆”。数据中心为海量数据的承载实体,是互联网流量计算、存储及吞吐的核心资源,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是IDC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

IDC一方面作为云计算IaaS的底层基础设施,受益于云计算的发展而发展。另外一方面,5G将带来的流量爆炸对IDC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IDC业务市场整体规模增至6253.1亿元,同比增长23.6%;公有云市场增速接近30%,是拉动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22.0%,预计2020年全球IDC业务市场整体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从全球国家经济发展来看,发达国家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远远超出“一带一路”参与国。“一带一路”参与国,近一半宽带接入速度小于或等于1Mbit/s,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入门级固定宽带速度标准(5Mbit/s),而在于移动电话已成为主要信息通信工具,移动宽带是互联网接入的主要方式的当今,“一带一路”参与国的信息化建设潜力更大,空间更广,后劲更足。另外,“一带一路”提倡加速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联合沿线各国全力打造高效信息通道,全面提升各国宽带功能,强化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并且加强各国“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合作。在打造“网上丝路”的跨境电商拉动全球贸易增长的同时势必会带动数据流量增长,计算、云和边缘需求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数据中心的投资与发展。而随着“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和贸易的发展,更多的中国物流企业也希望把业务拓展到全球,但是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受到很大限制。通过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并充分利用各节点的合作伙伴,快速实现业务全球化。

4.3.5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数据中心投资

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以及贸易电商的发展,同时因“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整体互联网基础设施上较为欠缺,“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数据中心的投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主要投资企业为以下三类:中国电信运营商,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发展电信以及宽带业务,投资来自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对于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其电信业务在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开展,势必需要更多的海外数据中心作为支持。

贸易电商及云服务提供商,在“一带一路”参与国提供贸易服务或为全球化客户提供云服务的云计算公司和各类互联网公司,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而跨境贸易的不断繁荣也将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全球化互联网公司,因业务需求或当地监管要求存储互联网应用的内容和数据,例如字节跳动等。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据安全也慢慢成为各个国家的焦点问题,也因此促进对全球数据中心的投资。例如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字节跳动,近期不断表示为保证公司TikTok海外业务拓展,需要加快海外数据中心建设步伐。

字节跳动旗下Tiktok业务在海外市场发展快速,但也面临着来自隐私保护和版权上的问题。因此公司也在通过海外数据中心建设,来解决所在国在隐私保护上的顾虑,同时改善当地用户体验。其中,在印度市场,字节跳动近期公开承诺增加投资,表示未来3年将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1亿美元用于投资数据中心建设,主要用于该公司避免印度政府的封杀审总体来说,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互联网开始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不仅为国际私人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其带来的业务增值和数据安全提升也将进一步反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在深化国际合作中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实现互利共赢,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多方面建设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结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与物流、金融服务、电信与科技行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四大支柱产业。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已在多个领域进行共同投资和开发。基础设施中的标杆项目包括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中欧班列;促进东盟共同体的区域公路、铁路与海上物流走廊;助力东南亚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等。中资金融机构在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并与当地交易所在股权投资等业务上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海底电缆与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也推动了跨境电商的发展。这些跨地域、跨行业的投资与合作具有增速快、规模大的特点,有力地支撑了“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跨境多边互联互通,推动了一些参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普华永道)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