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专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技术创新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难点之一

记者|马悦然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正式对外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应用环境出发,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两大类。工业机器人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指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显示,全球工厂已有3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运行,同比增长了10%。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0年,在全球经济下滑和停滞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仍达23.7万台,实现了19.1%的同比增长,再度创下产量最高纪录。

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增长了20%,出货量为16.84万台,创下有记录以来单个国家的最高数值。

但国产机器人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以ABB、发那科、安川等为代表的外资巨头,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供应商则主要做集成和代理。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电子等下游市场的增长,国产机器人正在加速替代,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在技术及产品方面,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产业规模中,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在应用上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

近日,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参与者之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就《规划》亮点中的亮点、值得关注的部分以及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难点、应用市场等话题与其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采访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界面新闻:此次下发的《规划》有何亮点,值得关注的部分有哪些?

宋晓刚:《规划》首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发展的趋势等。

针对当前机器人产业高端供给不足、基础技技术研发薄弱、推广应用广度、深度不够等主要差距,提出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此外,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基础、增强有效供给、拓展市场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这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界面新闻:《规划》提到,将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地区?

宋晓刚: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定局限于地理位置的划分。

产业集群主要应结合不同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形成能够支撑当地的制造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集群,在助力当地制造业、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拉动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支撑当地的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工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制造发展。

界面新闻:2025年中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如何理解这个目标?

宋晓刚:中国整体工业规模大、门类完整,且正在面临向高质量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机器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装备。机器人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应用中,需满足不同的需求,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服务业市场高速增长,加之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服务业、制造业存在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

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应用最大的市场,未来还有巨大增长空间,这是成为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的最大优势。

界面新闻:《规划》提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倍,这一目标实现难度大吗?

宋晓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20年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员工拥有246台机器人,新加坡和韩国位列前两名,分别是922台/万人(万人为每一万个制造业人口)和605台/万人。排名随后是日本和德国,中国大陆机器人密度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位列第九。

如果很好地贯彻落实《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上中国巨大应用市场,到2025年机器人密度实现翻倍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界面新闻:多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一直处于追赶国外水平的过程。未来国产机器人有可能在哪些领域领先吗?

宋晓刚:在机器人行业,中国的确主要还处于追赶阶段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短、技术积累不够,但现在已有一些创新性的行业应用,比如在陶瓷卫浴、家具、光伏、五金工具等领域,国产自主品牌已经开发出与国际同等水平的产品,与国外产品在并跑了。

近几年来,中国协作机器人发展很快,因其安全性高,柔性化程度高,易安装、易操作、易维护,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国产机器人在这些领域会很快取得领先。

界面新闻:“十四五”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有哪些?

宋晓刚:技术创新是最大的难点之一。加快提升机器人技术水平和质量,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市场并促进整体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机器人在本体、零部件、集成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都面临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规划》提出的五项主要任务中,把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列在首位,就是希望“十四五”期间能够进一步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

界面新闻:上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问题?

宋晓刚:任何产业政策、国家政策的实施,都会面临一些具体问题。

《规划》实施过程中,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及各个地方都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贯彻落实。《规划》是对“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是引导和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健康快速发展。

界面新闻:“双碳”目标对于机器人行业有何意义?

宋晓刚:一方面,机器人产业自身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产业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等,行业本身需要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各行各业及服务业的节能减排、绿色制造、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