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产大负载工业机器人的产销研困境

最近有个土豪朋友向我打听,说自家的配件产业跟着新能源车的火爆销量一起迅速发展,生意极好、产量跟不上销量。所以TA想问问有没有合适的工业机器人推荐,随便买一两台用于生产线提速改造。好家伙,敢情土豪的购物车都是40万的机器人当手机买啊。不过转念一想,土豪戴着陀飞轮腕表、公私时段分别开着别克GL8艾维亚和凯迪拉克CT6,买一打40万的工业机器人也没毛病,我只能直呼好家伙。

和TA细聊下来,这改造需要的机器人必须是超大负载的工业机器人,要能抓250到300公斤左右的重物。这个负载的分量有点大,我一算,和TA说你这下估计得挺伤脑经了,一年估计也买不到新机,要么淘淘二手哈。

在中国电商遍地各类产品货源充足的情况下,居然有标准产品大半年买不到?或许大家都不信,说这又不是芯片光刻机。的确,中国是机器人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和保有量都是世界前几,虽然人均保有量不高、不如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但妥妥的已经是绝对有分量的大市场。国内外机器人厂家云集,竞争激烈市场良性发展多年。除了工业机器人,各种特种民用机器人也层出不穷,好玩好看好吃的机器人可不少。为啥会买不到?

然而,大负载工业机器人门槛高,国外能做的主要也就是四大家族:发那科、库卡、ABB和安川,国内能做的比较好的公司并不多。这些公司的产量有限,往往供不应求。尤其是国内大负载工业机器人行业其实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困境:研发困难、制造缓慢、卖不过进口品牌,然后恶性循环导致研发和制造更加缺乏动力。那比起光刻机,看看国产大负载工业机器人的产销研有哪些挑战:

一、疫情、战争、芯片、供应链。这阵子遇到“天启四骑士”联手,啥大型设备研发和交期都完蛋。道理大家都懂,但短时间内解决不了。

二、各大机器人品牌对大负载产品的产量、销量、规格都不愿优化。虽然如新松、新时达、首钢和广州数控等,技术水平尚可,但每年的产量并不高。大负载机器人本来买的不太多,售后又更难维护,扩产的意愿不大。规格查了下也有差距。国产大负载最多只能做到500公斤负载3米臂展,比起四大家的泰坦巨人型大负载机器人(1500公斤3米5以上臂展)还是有差距。毕竟高手过招,一寸长一分强,力大一级压死人。但四大家族即使有这些优势,也知道这钱不好赚,扩产动力也不如搞些快销的民用中小型机器人。

KUKA Titan

三、大部分资本都涌向了小型协作机器人,过度吸引市场注意力导致恶性竞争。遍地开花的协作机器人都长得有点像优傲,那客户为啥不买优傲呢。市场上工业能用的场景毕竟有限,民用的场景又人工成本不太高或者工序难度过大。比如我前阵子拍过机器人做奶茶或者拉面饺子,前后道往往需要多人配料辅助,没有省下多少人工。用户看着很有趣很满意,手机拍了半天,但不一定会掏腰包买奶茶和拉面。加上小负载机器人技术门槛低,协作机器人推出没几年,就被各类资本一下子把蓝海搞成了红海。

我以前发的小型机器人做奶茶视频

四、初创企业做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也太难了,也缺乏动力。机械部件、运动学算法、软件系统、整体设计集成和批量制造,每个都包含了上百项专利论文和数万小时测试经验的沉淀,没个一二十年和上百人的团队是做不好的。超大的负载,高标准的开动率OEE、重复精度、MTTR/MTTB,友好的编程操作,有一个做的不好,就卖不掉、卖不多。超大负载又大大提高了其他所有性能指标的实现难度。而且四大家族一旦发现对手,降价倾销就可以直接灭掉。大负载工业机器人看上去又不像芯片那么关键,似乎大家觉得还不至于要国家拨款扶持。

那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到底有没有芯片那么关键,如果国产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一直做不好会有什么问题?老毛子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一旦被制裁封锁,怕是我们很多大型设备和自动化线都没法依靠国产大负载机器人等效替代。好的大负载机器人抓个车举重若轻,敏捷快速毫无压力。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没留意,哪怕好多国产中小型卫星组装线的报道中,生产线上都只用四大家族的机器人。其他没那么敏感的民用工业产线就更不提了。国产大负载机器人精度、负载、臂展和视觉力觉控制等,往往至少有一样不能满足高精尖的产线要求,导致很难进这个市场。更不谈进口机器人都强制要求禁止组装武器,我们万一东南边有个急事都不让用。

FANUC机器人,没事谁还不能举个车

回到土豪朋友的问题,大负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哪里找,我说我给你找个国有机器人大厂的销售,你问问他一手的/美女自用九成新的/二手翻新的机器人有没有。聊下来绕了几个大圈,最后土豪朋友从国企大厂销售找来的哥们,给TA推荐了一台四大家族的二手翻新机。

哎,大家就这么将就着解燃眉之急吧。希望评论里有更专业的人士补充点信息,也好宽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