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重看10年规划,未来科技城曾经差点就成为了杭州版“横店”

历史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完全还原。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城市史研究。一千多年的杭州老城就不消说了,关于它的记忆、考证、著述早已汗牛充栋,但依旧是挂一漏万,依旧存在错漏偏差,依旧常有新发现、新惊喜,所以需要城市秘密来打捞“一座城市和他们的生活”。

即便像未来科技城这样一片不算小,也不太大的土地,当你真正深入其中,同样会惊讶地发现,虽然追根溯源,从最早的余杭创新基地算起,其“城龄”也不过十几岁,但很多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了,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讲述也已经有所差别。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想努力还原一段更接近真相的未科成长史。过去几个月,城市秘密先后采访了未来科技城的决策者、规划者、创业者、居住者,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维度,梳理、再现未来科技城的形成经过,身处其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创业故事。

在此过程中,我们萌生了一个更大的野心,试图在回顾未来科技城建设历程的同时,对其成长路径、个中启示做一个初略的总结。毕竟,不同于常见的CBD新城,像未来科技城如此体量规模、崛起之速的科技新城,即便放眼世界,除了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也是不多见的。它的经验、教训,对于后来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归去来兮,“未来”可期。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城市的发展同样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利益的冲撞、博弈中,而那些取得成功的,无一不是自己主动,靠自身的努力。就像未来科技城这片如今的当红热土,在新世纪之初还很少有人关注,更别说看好其未来了。

当时一条文一西路,由于市、县财政分灶吃饭的缘故,修到西湖区边界上就到此为止了。所以那时候从城西再往西,交通十分不便,到了五常,陆路基本就不通了。仓前那一片,过去是杭州重要的产粮区,到处都是农田,虽然也有样学样,搞了个工业园,但规模很小。

如此困境,看似无解,却激发出了余杭人骨子里的那股子闯劲。

当时,浙江共有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是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与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江干区政府四家共建的浙江省大学科技园,位于城东九堡附近;另一个则是创建于2001年的浙江大学科技园,地点就在紧挨着仓前、五常的西湖区。

考虑到西湖区作为主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多,缺乏拓展空间,余杭方面便打算利用地利之便,启动建设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定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块”,主动承接浙江大学优质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辐射,推动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培育自己的科技型企业,以盘活区域经济。

回头来看,如果余杭当初没有主动出击,率先迈出这一步,后面诸多利好即便从天而降,余杭也未必接得住,更无法为未来科技城的腾飞画龙点睛。

果然,命运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初,杭州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的空间布局,并随即于第二年的9月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市级层面的战略调整,在地方上产生了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原先断头的文一西路延伸了过来;五常作为西溪湿地三期所在地,第一次被纳入了市里的通盘规划,市、区发展开始融合。

▲旧时的文一西路延伸段 摄影@章胜贤

这一变化,提高了余杭的心理预期。特别是文一西路两侧的开发,将仓前、五常的胃口彻底吊了起来,开始计划打造属于自己的城西新空间与科创产业园。

经过细致调查与反复研究,2007年,余杭区作出决定,将仓前高新技术产业区块扩展为以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高尚居住为特征的余杭创新基地——生态科技岛,并于次年开始实体化运作。

为确保创新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余杭区制订了《加快信息与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还专门成立了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抽调有关部门、镇乡的骨干力量组成了筹备办公室。

工作组最初只有40多人,但个个是精兵强将,其中不少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有些至今仍在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任职。

▲余杭创新基地当时的规划范围及用地功能分布图

回顾那些年余杭创新基地的筹建经历,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掰着指头,说主要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控违,将原先无序的土地和建设规划都管了起来;第二件是项目招引,恒生、省委党校等第一批落户单位,就是那时候敲定的;第三件,也是最关键、影响最深远的是启动空间规划。

为此,他们特地请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将从五常到中泰那一大片都纳入了规划范围,总面积达到98.9平方公里,是当时杭州城区最大的高新产业发展连片区块。

▲目前未来科技城的最高地标大楼 摄影@Einspänner

“现在未来科技城的空间规划当时就在做了,并且已经深化到天际线设计这一步。”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回忆,由于邻近西溪湿地的缘故,市里对创新基地的建筑提出了限高要求。后来一些人吐槽未来科技城没有中心,缺乏地标和制高点,某种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但不可否认,没有当年创新基地的思路谋划,后来的余杭组团、未来科技城不一定能脱颖而出。

▲余杭组团

事实上,就在余杭着手打造创新基地的同时,2007年,杭州在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仓前、五常及周边闲林、中泰、余杭等乡镇的部分区域,被打包划入余杭组团,并于2008年正式挂牌,成为杭州第一个设立管理机构的组团。此举也标志着,杭州市与余杭区在城市发展战略方向上的正式会师。

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成就斐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城市发展需要机遇,也得懂得舍得。回顾未来科技城的区域进化史,这种博弈与妥协、机遇与努力几乎伴随始终。

▲未来科技城里原住民老人 摄影@皖兰

根据最初的定位,高等教育、文化创意是创新基地重点打造的方向之一。城西土著应该记得,文一西路以北、高教路以东,曾经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嘉泰学院)的所在地。2009年,位于浙江理工大学北侧五百多米、占地面积是其数倍的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也破土动工。当初的想法是从西湖区的浙大紫金港,到余杭的杭州大学城,再到临安的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医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杭州城西形成一条高教走廊。不过想法没有变化快,未来科技城永远在变化中发展。

▲2009年时的浙江理工大学与2021年的杭州师范大学地块位置变化

文化创意方面,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要算跟香港知名企业英皇集团的合作了。

当时英皇集团看中了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对面的两块地,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花5到6年时间建成英皇影视文化村,用来培养高级影视专业人才、制作高端影视作品、承办大型活动庆典,并将适时发展中国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市场。

▲英皇影视村曾经大概的规划位置

整个影视村项目的建筑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英皇影视学院、影视制作中心、可容纳2000人的会演中心、约2200间客房的度假村等。“其中,英皇影视学院已经内定由成龙出任校长,而度假村的建设更是填补了杭州还没有1000床以上宾馆的空白。”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记得,当时跟英皇的合作方案已经谈到相当细致的程度,2011年8月,双方甚至还在黄龙饭店举行了一场颇为隆重的意向签约仪式。

英皇方面,为了表示对合作的重视,签约当天,不仅集团主席杨受成、英皇影视学院校长成龙、世界华人协会主席程万琦等悉数到场,还拉来了著名导演冯小刚、金像奖导演林超贤、笑星赵本山、音乐人李宗盛、周华健、金像影帝谢霆锋、张家辉以及影星吴彦祖、容祖儿、刘亦菲等几十位一线明星站台助阵。现场可谓高朋满座、星光熠熠。

▲2011年9月19日下午,余杭区和英皇集团强强联手,正式签约。签约现场星光璀璨,众多明星到场。图自杭州网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受成表示对项目前景非常乐观,还声称:“9月,我将带领大队人马,包括许多影视明星来杭州正式签约。”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港方的某些顾虑,项目最后无果而终。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不仅为后来未来科技城的开发建设留存下了大片宝贵的土地,也磨砺了招商引资人员的工作阅历,从而使创新基地获得了另外的发展可能。如今,这些地方相继崛起了不少科技园与商业体,所以影视村项目的告吹究竟是福是祸,其实很难说。

况且,这些微观层面的遗憾,并没有改变从创新基地到未来科技城一路延续下来大的发展方向。比如“人脑+电脑”的产业定位,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至于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包括邀请英国的相关专家来给管委会的招商人员上课,这些做法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的,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从当时正在建的海创科技中心望向中央公园及文一西路 摄影@洪培生

所以如今再回头,大家已经能够坦然面对那些遗憾。因为城市发展终究要面向未来,而未来天然具有不确定性。20年前,谁也想不到杭州第三中心有一天会转移到未来科技城——这片城西更西处的田畈上。

对于不确定性,是消极保守,还是积极进取,将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点在未科的那些成功企业身上,在未来科技城自身的发展史上,同样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说到未来科技城的成功企业,必然绕不过阿里巴巴。关于它从滨江到余杭的那次历史性西迁,坊间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初余杭为了招揽阿里,给了很多优惠政策,甚至连土地都是白送的。作为那次招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对此给予了坚决否认。

据他回忆,在相关空间规划大致确定以后,从2008年开始,创新基地管委会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招商工作。起初,招商进展得并不顺利。对外,很多地方人们压根没听说过余杭,更不知道还有什么创新基地;对内,如果去杭州其他区招商拉客户的话,又难免给人挖墙脚的不良印象。

▲改造后的梦想小镇 摄影@洪培生

好在此时,杭州另一个科创高地——滨江,在经过十多年高强度的建设后,土地开发已趋于饱和,产业转移不可避免。于是创新基地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便带了四五个人简装过江,与当地的相关高新科技企业进行接触。

他们成功招揽到的第一家企业是恒生电子。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供应商,恒生电子200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后,董事长彭政纲便一直想搞一个专业园区,用于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务。无奈公司总部所在的滨江区土地资源紧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恰巧此时,遇到上门求贤的创新基地一行人,双方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的恒生科技园。

相比恒生电子这类成熟产业,第二个签约的阿里淘宝项目,一开始大家对其B2B模式都有些看不懂。这也是阿里之前接触过很多地方,从杭州市内的几个区,到省外的一些城市,但屡屡碰壁,始终定不下来的原因。

之所以最后落户余杭,说来也是凑巧。有次阿里一帮高管来城西考察,正好本地有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与其交熟,便介绍给创新基地认识。

当时,淘宝的B2B业务刚起步,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对其提出的450亩的巨大用地需求,余杭方面很是谨慎,四套班子多次讨论研究。为了搞懂B2B模式究竟是怎么回事,余杭区还组织了一帮人上网搜集行业专家对其发展前景的预测。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专家持反对态度,有些甚至还预测其未来每年将有20%的增长率。这点后来被作为重要论据,摆上区委常委会,并最终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决定大胆引进淘宝。

▲阿里 摄影@子夷

尽管接纳了阿里,但土地是不可能白送的。根据余杭区一位退休老领导的回忆,批给淘宝的450亩中有380亩是工业用地,定价48万一亩,相当于当时的片区综合价。另外70亩商业用地,则标价70多万一亩。“总之政府方面没有吃亏,更不存在白送之说。”

2008年2月5日,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和余杭区政府正式签约,启动淘宝城项目建设,这也标志着余杭创新基地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签约仪式上,阿里高层保证,“5年后淘宝网上交易额将达到1万亿,成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这令在场的领导大为震撼。当然也有一些人以为阿里在说笑话,结果到了2012年,淘宝的交易额果然突破了1万亿,比原计划还提前了一年。

▲研究发现大部分西溪园区阿里人选择住在公司旁边,区内居住人口占比约 52.2%,主要住在离公司较近的西溪北苑、翡翠城和欧美金融城周边,但仍有 5.5%的上班族居住在较远的滨江、萧山。 数据来源@允九数据、智慧足迹

事实上,不只是引进阿里这一件事,后来的海创园、梦想小镇,也都是在没有前例可循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做出的坚定选择,并相继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天,阿里也好,海创园、梦想小镇也罢,都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城的响亮名片。在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平台的吸引下,过去十年,未来科技城的常住人口保守估计增长了10倍,达到约60万人;入驻企业数量已超过3万余家,其中不乏OPPO、VIVO、字节跳动、富力中心等巨头。

余杭因此连续多年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尽管成绩背后,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足,但这种在不确定状态下大胆决策、果断执行的干事风格,让人们对未来科技城克服困难、补齐短板的能力始终保持乐观。

前不久,大数据公司“允九数据”做了一份针对阿里西溪园区上班族的调研报告。当被问及“未来科技城有哪些需要改善之处”,有高达70.9%的受访者选择了“教育设施不足”,位列第一。

虽然这只是打工人的直观感受,背后却有着来自官方数据的支撑。根据杭州教育局网站和2020年杭州统计年鉴,未来科技城的幼升小适龄儿童与招生数之比达到1.05,也就是说,未来科技城每100个小学招生名额对应105个适龄儿童。而滨江、西湖、拱墅等主城区都是不饱和状态,可见上述“教育设施不足”之说并非毫无根据。

▲教育资源不足,适龄儿童入学难度大。 数据来源:允九数据、杭州教育局网站、2020 年杭州统计年鉴

与此同时,未来科技城的民办小学首轮摇号招满比例却只有33.3%,远低于主城各区,只有滨江区(66.7%)的一半,而最高的上城区甚至达到了80%。

平心而论,这并非未来科技城独有的现象,而是几乎所有新城都面临的成长烦恼。一方面,余杭创新基地一开始的定位是作为产业园区,而不是城市来打造开发的,所以刚起步时,管委会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产业培育上;另一方面,未来科技城后来每年几十万几十万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当初谁都没有预想到的。

根据“允九数据”对未来科技城上班族年龄结构的调查,发现25至39岁年龄段占比超过8成。由于工资高、福利好,超过一半的IT人意向留在未来科技城。这么多年轻人的涌入,带来了住房、消费、娱乐以及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需求的井喷。

▲未来科技城上班族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允九数据

事实上,早在余杭创新基地筹建初期,就曾考虑引进一家国际学校,并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国际学校进行过接触。其中新加坡某知名国际学校也有意来杭办学,为此还专门做了详细的市调,结果发现当时常住杭州的外籍人士只有90多人,创办国际学校条件尚不成熟。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2013年左右起,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便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专门制定了关于教育的三年规划。根据“公、民并举”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未来科技城以每年2至3所的速度大量新建学校,同时引进了文澜、人大附中、杭二中等知名教育集团,并对原有的乡镇学校进行改造提升。

去年8月21日,余杭区隆重召开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奋进大会,提出“5年内建成100所以上高品质、特色化学校,其中包括51所幼儿园、26所小学、20所初中、3所高中……”的目标,还成立了包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中学、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徐汇中学等27所高校、名校的余杭名校教育合作联盟,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中国美院等签订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12名教育领军人才成立工作室。

▲未来科技城第三初级中学、未来科技城第四小学、未来科技城第五幼儿园。

不只是教育领域的疯狂补课,这些年,全省面积最大的浙一总部来了;地铁5号线、16号线通了,12号线、13号线和4号线延伸等多条地铁规划公布了;可容纳6万人的国际体育中心官宣了;总建筑面积约224万方,包含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歌剧院等15个场馆中心,以及媒体发布、商业商务、滨水码头等功能区块,定位为“杭州国际性的新一代城市公共中心”的未来科技文化中心也正在逐步成型中……

▲向上发展中的未来科技城 摄影@hexiang

当然,学校建设也好,新城开发也罢,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对此不妨给予多一些耐心,就像对待成长中的孩子,教训要吸取,经验要总结,不足可以指出,成绩也请多多点赞。相信用不了多久,未来科技城就能成长为与主城区无异的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

各位看官,你们对未来科技城的成绩和不足有什么看法,都可以留言给我们,未来的未科同样需要自下而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