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阴虚阳虚”不再虚幻 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阴虚阳虚”不再虚幻

中医药打通世界“任督二脉”

“奇经八脉”“任督二脉”….。。这些听起来很玄的中医“术语”,如今获得世界权威组织的认可。新华社5月25日19时17分发布消息称,正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25日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医专家历经10余年持续努力取得的宝贵成果。

国际数据

支撑中医研究

更高效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了分类。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人们首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评估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等,并可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后,中医药具体对哪些人群、哪些疾病有效,相关数据不仅可以从中国收集,还能在国际上更广泛地收集,因此可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据。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卫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科研以及政策制定方面,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全球卫生健康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基础和通用标准之一。

阴虚阳虚

“奇经八脉”

获世界认可

长江日报记者查询《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发现,传统医学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其中“奇经八脉”“任督二脉”“阴虚阳虚”“风寒肝火”等描述中医证候的词汇均在列。

《国际疾病分类》历经百年已经过10次修订,并于2007年启动第11次修订工作。在世卫组织牵头组织和技术指导下,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通力合作下,《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最终建立了以中医药为基础,兼顾日韩传统医学内容的病证分类体系。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可以说,纳入本身对中医药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刮痧》“虐童”到奥运会“拔罐热” 中医药一步步走出“国际范儿”

在不少专家眼里,认为是中医文化在海外社会从“被认识”走向“被认同”的过程。中医在海外的传播度和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2001年

刮痧=虐童?

电影《刮痧》里,爷爷用中医传统“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却在美国被当作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

2010年1月

世界话语权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落户上海,中国才开始逐渐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由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中药有效成分不清、作用机制不明、质量标准缺失始终制约着中药走向国际化。

2017年5月

首个世界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三七药材》国际标准,该标准是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个针对药材产品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

随后,艾叶、灵芝、板蓝根、铁皮石斛、天麻等中药相继获得国际标准。我国也将在推行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15年10月

屠呦呦

获诺贝尔奖

中医药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推向快车道。

2016年

奥运会里的中国印

拔火罐、针灸等作为“神器”意外走红里约奥运会,受到美国泳坛巨星菲尔普斯、美国体操运动员艾利克斯·纳杜在内诸多奥运健将的追捧。古老中医理疗方法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中医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

目前

融入世界

中医药传播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

数读中医药

世界成绩单

已 传 播:183个国家和地区

合作协议: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

海外中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批

院 校: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

自由贸易区谈判:我国与14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

据了解

中医药已纳入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高级别合作框架;中韩、中新(新加坡)、中马(马来西亚)政府间传统医学合作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东欧国家、东盟、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在传统医学国家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标准化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本组稿件长江日报记者张偲 整理 制图/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