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流
新加坡的历史比传奇故事更精彩!
海峡新加坡
沿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探寻,新加坡是绕不过的一个“坡”。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面积相当于昆明市的五华区和盘龙区加起来那么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很小的地方,却是东西方海路的必经通道。
打开东南亚地图,我们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从宏观看,新加坡是亚洲大陆南端凸起的一部分(新加坡人认为这就是亚洲的最南端,通过北边狭长的马来半岛,新加坡跟亚洲大陆陆路上连成了一个整体)。
丨新加坡集装箱码头
说到这里,要重点提一下今天的泛亚铁路。这条铁路是近些年亚洲国家共同敲定的极其庞大的铁路计划,号称“钢铁丝绸之路”。中国的昆明是泛亚铁路西南最重要的站点。通过昆明有三条路线,分别经缅甸、老挝和越南抵达泰国,再从泰国沿着马来半岛深入亚洲的末端——赤道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中国跟新加坡传统的交往以海路为主。所以不难想象,如果泛亚铁路修通,中国的西南部就可以直接跟新加坡连接,而不用绕道香港、上海。到那时,云南人想感受新加坡的热带风情,坐着火车就可以去了。
新加坡的海路交通很受人们关注,其中的焦点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峡是西北—东南走向,全长有1080公里,是印度洋安达曼海通往中国南海的必经之路。这条狭长水道的北边是马来半岛,属于马来西亚,南边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群岛。这条水道向东连接中国南海时必须经过一个海峡——新加坡海峡。这个海峡很窄,但水足够深,是来往东西方的巨型轮船最好的停靠点。
出一道试题: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的国家是哪一个?答案当然只能是新加坡。
狮城无狮?
前面提到新加坡的“坡”,其实不是戏称。新加坡这个中文名来自马来语——SingaPura。Singa是指狮子,而Pura(坡)是城,合起来就是狮城。
丨新加坡的狮身鱼尾雕塑,有7米多高,是新加坡的地标。现代国家都喜欢搞一些关于国家的神话,新加坡这样理性的国家,也不能免俗
狮城得名有一个故事。说新加坡曾经有狮子,而14世纪的某一天,一个王子带着手下来这里游猎,第一次见到这种奇怪的动物,当别人告诉他是狮子时,他就以狮子给这个地方命名,并且在这里建立了国家。这大概是公元14世纪的事情。
这个故事今天在新加坡国家层面被普遍接受,所以他们在城市的中心区雕塑了一个巨大的鱼尾狮身塑像,成为新加坡的标志。
然而,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里会不会有狮子?有人认为新加坡不会有狮子,至于SingaPura这个称呼,其实只是新加坡众多称呼中的一个。有学者考证,从1511年到1806年的295年中,记载了新加坡名称的海图有32张,它们的写法很不统一,有Singa-Pura、Cincapura、Sincapura等9个。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郑和下西洋经过新加坡时,他们的海图里所记录的新加坡的名字叫淡马锡。
另外,对SingaPura在马来语中的含义,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船舶暂泊处”。如果学者的这种说法成立,那“狮子城”就更加靠不住了。
蓄谋已久的买卖
新加坡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起点是200年前的一天——1819年1月28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日子。这天可谓蓄谋已久。
因为当时控制东南亚的几股势力中,英国和荷兰竞争最为激烈。莱佛士是东印度公司很有头脑的“好员工”,他看到了新加坡的前景,向公司总部提出,要占领这个地方。上岛之后,他就与当时掌管新加坡的大领导(苏丹)和二领导(王公)做了一笔交易:每年给两位领导一笔钱,换得当地的贸易经营权。
丨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不仅是因为城市干净,绿化好,还因为城市的花园的确也是相当有特点。新加坡是资源贫乏的城市国家,连淡水都缺乏,不过他们用科技力量去弥补,同样创造了很多精彩
1824年,马六甲和新加坡都正式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把马六甲海峡一带的殖民地称作海峡殖民地,专门组织了管理机构。
今天的新加坡是国际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从那笔廉价的买卖,到今天寸土寸金的国际都市,新加坡的转变之大让人瞠目。其实,亚洲那些著名的海港城市,近一两百年来的历史,统统都是这个“节奏”。
如果没有欧洲人乘船到世界各地探险,没有新航路的开辟,没有殖民扩张,也就没有欧洲人去世界各地做生意。那这些海边的港口不过都是一些荒草丛生的渔村或者荒岛。
国际贸易及全球范围的物品、人才流动改变了这个世界,荒岛纷纷崛起。新加坡如此,中国的香港、澳门甚至超大城市上海亦是如此。
华人后来居上
历史大势要推动一个地方发展的确是飞快的事情,但也不能忽略其中人的力量。新加坡的故事就不能离开人去讲,尤其是那些从明代到今天都奋斗在新加坡的华人。
新加坡的华人差不多占新加坡人口数的75%,因为如此高的占比,有人说新加坡是华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
新加坡为什么有那么多华人,他们都来自何方?
华人迁徙到东南亚最早的历史很难追溯,但郑和下西洋前后,也就是15世纪,就已经有一些中国人乘着小帆,在海上漂十几二十天后抵达新加坡。此后4个世纪,东南亚其他港口华人人数增长很快,但新加坡的华人人数却很有限。
丨新加坡是精英教育,从小学后,就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小六会考决定未来前途。新加坡虽然是港口国家,但这个国家今天这样富裕,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发展教育和努力奋斗得来的
英国人把新加坡开发成自由贸易港,搁在今天,就是一个城市新区的开发。这需要政府政策要到位,各种招商引资、移民统统都必不可少。据学者考证,1819年到1824年短短的5年间,新加坡人口从1000人增加到10683人。从1824年到1849年的25年间,新加坡人口继续增长到52891人。在这些不同年代的新加坡人中,华人处于什么比率?
起初华人人口比率并不大。比如,1824年,华人只有3317人,而人口最多的马来人有6431人。到1836年,华人人口增长到13749人,而马来人则只有12487人。华人人口超过马来人,成为新加坡人数最多的族群。此后,华人人口数继续增长,逐渐与马来人拉开了距离,直到20世纪,华人保持在75%左右,马来人占13%,其他族群占剩下的零头。
华人移民新加坡,是民间自发的行为,跟明朝中原汉人移民云南,清代“湖广填四川”等移民不是一种类型。从区域,尤其是他们说话的方言分,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华人移民新加坡,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
丨新加坡幼儿园老师在上华语课。新加坡实行“双语”教学,官方语言是英语,华语是母语
16世纪开始,东南亚很多重要的港口就沦为欧洲的殖民地(新加坡沦为殖民地比较晚,也说明它过去不被重视),欧洲人到来之后,中国人继续在东南亚经营,且成为殖民政府的左膀右臂,不仅做各种生意,还为殖民政府服务,做包税商这样一些职业。
东南亚殖民时代的社会关系是,殖民者是统治者,当地土著是平民,而华人介于统治者与平民之间,为两边服务,逐步站稳脚跟。
峇峇娘惹与新客
早期的华人去东南亚(下南洋)通常不带家眷,很多人就跟当地土著——马来人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峇峇娘惹,峇峇指男孩,娘惹指女孩,合起来就是“土生华人”的意思。
新加坡开埠时大量华人移民涌入,其中一批有钱有势的华人就是峇峇娘惹。这个华人群体之所以在殖民地时代境遇相对较好,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华人身份,另一方面又有当地人的血统。所以他们左右逢源,比当地其他马来人要更为成功。
新加坡开埠时鼓励有钱人来投资,于是这些华人就在新加坡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事业。还有一些华人,从中国初来乍到,被叫做“新客”。“新客”中,起初也主要是男性,但到1875年前后,开始有华人妇女移民新加坡。进入20世纪后,跟随丈夫一起移民新加坡的华人妇女每年都超过2万,到1925至1930年间,迁来的华人妇女已经高达20多万人。
“新客”中女性的到来改变了华人结构。峇峇娘惹是华人女性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混血现象。但随着女性的增多,华人圈子通婚就有了新选择,峇峇娘惹这种混血人种就变少了,以致今天这个群体已经成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中的少数族群。
构建新加坡人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华人人口最多,但除了华人,新加坡还有很多其他族群。有一个说法看上去比较夸张,说新加坡在殖民时代的统计中,种族数目多达2000多个,号称“世界人种博物馆”。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对这个“博物馆”进行了分类,把新加坡的族群分成了四个大类,分别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族群。所谓其他族群,就是一些亚洲、欧洲各个国家的混血。
丨新加坡的小学教材
这个分类有点像中国20世纪50年代做的“民族识别”,就是给每个国民进行民族身份的认定。这也是新加坡国族建构的一部分,是他们想要融合各种种族的尝试。
新加坡华人融入当地大社会的过程中一度也产生过矛盾。过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一个国家,但当时的马来政府对李光耀领导的华人人口占多数的新加坡很怀疑,认为他们会在新加坡迫害人口占少数的马来人。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1964年7月21日,数万马来人走上街头要推翻李光耀领导的华人政党,引发了骚乱。这个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1965年新加坡被迫独立。
1964年的这个民族冲突对新加坡影响很大。现在每年的这一天,新加坡的中小学生都会过一个节日,叫“种族和谐日”。节日这天中午,一些华人学校会组织学生按照马来人的传统吃饭。比如,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右手,吃的是马来人的传统美食。
在新加坡,民族和谐、民族融合处处有所体现。比如,政府盖的组屋,按指标可以低价卖给新加坡公民,但组屋里的指示牌通常有四种语言:英语、中文、马来语和印度语。组屋的分配也按人口比率,华人占六七成,其他民族也有名额。
新加坡这种对少数族群的“照顾”,跟中国的民族政策有相通之处。但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给少数民族“特权”,而忘了这样做的背后,是为了构建一个超越各个族群的“国族”。新加坡没有类似“中华民族”的概念,但他们正在构建“新加坡人”。
从华人到新加坡人的认同转变并非朝夕。以李光耀家族来说,就历经了三四代人。1862年,李光耀曾祖父李沐文16岁独自到新加坡打工。作为广东大埔第一代华工,李沐文后来返回老家,30多岁就去世。而他的儿子,李光耀的祖父留在了新加坡。
丨新加坡代表性城市风景。左边是金沙酒店,以无边界游泳池和空中花园以及俯瞰新加坡的高度闻名世界。现代感是新加坡给人的主要印象
到李光耀这代人时,跟他的祖辈已经有很大不同。他留学英国,后来组建政党,最后缔造了新加坡,成为“国父”。他心中的那个国家,他所爱的那个国家,不是别的,就是新加坡。
虽然新加坡和中国就像两兄弟分家,各顾各的。但有难的时候,历史上的血脉联系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东南亚华人对祖国的支援被历史铭记,云南滇缅公路上那些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和司机很多都来自东南亚。
而正是因为对抗战的支持,日本人1942年占领新加坡后,对新加坡华人进行了报复,有将近10万华人因为支援中国或者有此嫌疑而被日本人秘密杀害。
礼失求诸野
华人融入新加坡的过程,为新加坡创造了一种很独特的文化。
种族上的混血,也造成了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而融合的结果是,几百年过去,中国大陆传统文化渐渐演变,而峇峇娘惹这个族群还保留了几百年前的文化元素。
比如,结婚时,新郎骑马迎娶新娘,新人向长辈叩拜行礼,新人烧香拜神佛及祖先,婚后12日回娘家敬茶等。结婚的着装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新郎穿长袍马褂,新娘戴凤冠霞帔。
“礼失求诸野”这句老话今天很有用。新加坡,在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时受到影响,而今反过来,又成为日新月异的中国想要复兴传统文化的依据。
新加坡的华人文化还不必都追溯到峇峇娘惹这样的群体中。19世纪后期,大量的华人移民新加坡,此后,新加坡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结合本地文化,创造出很多同样有百年历史的文化现象。
丨华人移民全世界,有一个规律是都喜欢集聚在某些地方,慢慢就形成了“唐人街”。新加坡老一辈的华人聚集的地方,不叫唐人街,叫牛车水。这里有很多百年老字号,云南人的踪迹很少
新加坡有一个地方叫牛车水,据说是当年用牛车拉水的地方。今天是新加坡的中心区,也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在这里行走到处可见中文繁体字的铭牌,就像来到一个中国旅游古镇。
在这里,你还能看到很多延续几代人的正宗百年老店。比如东兴饼屋,以卖蛋挞著名,自1920年在这里开店至今已有90多年,老板祖上是19世纪晚期(与李光耀的曾祖父迁徙到新加坡差不多时间)迁入新加坡的华人,由儿子创立了这个店,今天已经是新加坡著名的华人美食品牌。
冯满记也是这样一个老店。至今有100年历史,擅长做各种跌打损伤的药油。过去码头工人出苦力,伤身体,这类药油很受欢迎。
今天的新加坡已成为亚洲超级现代的城市,然而这里随处可见历史的遗产。这些历史遗产跟中国有深厚的渊源,而且它们活在今天,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
华人占主体的新加坡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和我们有一种亲近感,但我们更应看到除此之外由地理、体制、历史造成的差异。如此,方能全面了解现在的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