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三届)轨道交通与城市峰会在深圳地铁、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北京地铁和新加坡捷运(SBS Transit)的支持下,于2020年6月22日至23日在深圳隆重召开。华为企业BG交通行业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副总裁袁希林、华为企业BG综合交通解决方案总监李明群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引领新基建,助力轨道行业数字化——华为在轨道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并参与圆桌讨论。以下是嘉宾精彩观点实录:
华为EBG交通行业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副总裁 袁希林
“新基建”新在哪里?
国家新基建政策颁布以后,网络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谈到新基建,大部分人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哪里?4月20日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官方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基建有非常浓重的网络属性 ,具体可分为三张网络:
第一张是面向比特的信息网: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
第二张是面向原子的交通网:包括高铁、城轨等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张是面向瓦特的能源网:包含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光伏、风电以及充电桩、加氢站等。
我们从三种文明阶段来推演新基建的底层逻辑:
在农耕文明时期,物质资源是稀缺的,世界规则掌握在物质资源主导者手中;
在工业文明时期,能源成为了核心资源,勒克菲勒、卡耐基这样的企业家主导着世界的规则;
在信息文明时期,最珍贵的是数据,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既没有能源也没有物质,却因掌握着核心数据资源而拥有极高的市值。传统经济到新经济的演变过程中,对核心资源的利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引擎——数据,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工具。算力是新生产力,数据是新劳动对象,”云+AI+5G”等ICT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资料。
交通行业”新基建”——用技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
历次工业革命,交通都是重要标志和推手。交通行业”新基建”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5G、云、大数据、视频云等ICT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资料”与交通行业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安全,效率,体验全面提升的智慧交通。
通过ICT技术将参与交通运输的每一个人、每一件货物、每一个交通工具,每一个业务流程数字化,汇入数据湖,进行智慧化管理,构筑智慧化大交通,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以数智赋能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强强联合,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轨
华为服务全球交通行业20载,”交通强国、城轨担当”,城轨作为传统基建的典型代表,在与”新基建”的结合方面已经率先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深圳地铁与华为公司合作,基于华为沃土数字平台的联合创新,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GIS/BIM等新技术的应用,先行先试打造”智慧城轨”。
2018年10月,深圳地铁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所有的创新都需要整体的统筹规划,深圳地铁从一开始就在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创新实践方面强化统筹。在智慧城轨的愿景驱动下,制定建设新蓝图,加强智慧城轨建设与战略规划、行业标准、工程建设和业务需求的有机整合,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实际效用。
针对客户需求,华为将30年的技术积累、能力以及行业理解力和客户需求结合,创新提炼出解决方案”三横三纵”的系统框架,即联接、平台、应用(三横)和咨询规划、创新生态和组织流程保障(三纵)的三大方向。联接是以5G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平台是以云为底座,计算为内核,整合了多种ICT技术的数字平台;而应用,则汇集了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生态伙伴。华为通过不变的框架,统一的平台,完善的生态,应”万变”的业务与需求,以系统思维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轨。
在联接层,华为LTE-M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WIFI承载信号切换多、稳定性差的弊端,使LTE-M承载信号成为业界主流。在深圳地铁11号线,华为首创AirFlash 5G车地转储解决方案,可实现超过1.5Gbps的高速无线通信,列车运行一小时产生的25GB视频监控数据转储,从过去人工拷贝1.5小时,到现在基于5G只需要2分多钟。效率提升13倍,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全面提升了设备运行安全和生产效率。
在平台层,基于云计算、AI、大数据等打造融合统一的数字平台,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各业务的全面整合,对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合理优化,使运营生产中的各类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实现各业务系统软硬件的集中部署、统建共用、信息共享,压缩投资。使深圳地铁集团IT资源利用率提升了50%,平台安全性提升了80%。
基于城轨云的深圳地铁Metrobox,在集团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消除了以往烟囱式的技术架构,打破业务割裂的现状,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联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共享形成的”城轨大脑”,使能上层应用”百花齐放”,聚合行业伙伴与行业应用,围绕地铁建设、生产、运营、运维等场景,开发智慧建造、智慧运营、智慧运维等解决方案,实现了远程监控、风险预警,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释放了数据价值,引领了地铁行业的创新。
例如,通过对工地现场视频的智能分析以及将工程信息跟BIM系统整合,快速实现对地铁建设过程的智能管控以及对风险的实时预警。深圳地铁现有400多个工地在同步建设,原来靠人工巡检15天才能把各检测点的数据汇总完毕,现在只需要5分钟,安全隐患识别率提升30%以上,日常巡检工作量下降35%以上。大大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
试想,如果一个城市所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交通工具都完成了数字化,并接入统一的数字平台,通过平台整合技术,融合数据,就可以实现对每一条道路的智能管理、城市拥堵的综合治理,从而更好的服务人们的出行与生活。
华为EBG综合交通解决方案总监 李明群
谈到智慧运维,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井喷式发展,运维压力大,但如果不尽快改变当前人工为主的运维模式,未来压力会更大。智慧运维的发展不是科技驱动创新的需求,而是典型的业务驱动的创新,从数字化维度建议关注:
1、边云协同:城轨云的发展已经是行业共识,各地都在建设自己的城轨云,要注意云-管-边的协同发展。根据IDC预测,到2020年末将有超过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未来超过50%的数据在网络边缘侧处理、分析、存储,云和智能向边缘延伸。在边缘计算进行实时推理,解决城轨车辆运行时的实时故障决策。
2、ICT设备的数字化运维:实现数字化、智慧化以后,大量核心业务会在ICT基础设备中运行,这些设备的运维也需要关注。而这些信息化设备运维的技能要求与传统的机电设备不同,人力成本远高于普通工程师,要从原生考虑端到端数字化运维。
3、平台先行:过去单个系统的应用是烟囱,现在的智慧运维、智慧车站等智慧化建设,不能再形成新的智慧化“烟囱”。在统一的顶层规划之下融汇全业务数据,通过比较前瞻性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平台,把建设、运维、运营以及人、财、物等在数据层面打通,边汇聚数据边发掘应用。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能有更多的厂商沿着同一个目标共同演进。要通过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实现智慧运维,除了物理基础条件保障外,既需要大数据分析技术,又需要非常密集的行业知识、经验和模型做为支撑。AI模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持续迭代更新、持续研发。
城轨设备运维故障数据,尤其是关键器件故障、失效、劣化等样本数据需要长期积累,并与其它多源数据进行碰撞以产生更大价值。平台先行,既能避免新的智慧烟囱,更能有效实现全场景数据汇聚。数据是智慧化的基础,是IT与OT融合的结晶,通过将IT的数据和OT的专业经验数字化为模型能力,是工业数字化的精髓。
面对未来的广阔前景,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提供完整的方案。华为服务智慧交通20多年,相信只有与行业伙伴携手,才能面向客户提供更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做大产业。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平台+生态”战略,与广大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大数据集成商、行业应用开发商等紧密合作,加速推动城轨行业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舒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