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发展油气全产业链 比肩国际加油大港

浙江日报

海上,国际货轮依次进入锚位,加注燃料油;岸上,年炼化能力达4000万吨的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正加速建设……这是浙江自贸试验区里油品生产、贸易的忙碌场景。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3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变——

3年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89项改革试点任务,浙江自贸试验区已100%完成;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11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7项,走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

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3周年之际,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又赋予了浙江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浙江自贸试验区继续以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油气全产业链这一特色,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

开放市场 百舸争流

14家供油企业、6000多家相关企业,浙江自贸试验区逐渐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充分竞争的多元化油气市场。舟山距离“比肩国际加油大港”的目标,越来越近。

3月25日,舟山的保税燃料油每吨278.5美元,同一天新加坡的油价为280美元。而此前,两者的油价差曾一度达每吨五六十美元。因此,每年10万艘途经舟山附近海域的国际船舶大部分选择到新加坡加油。

把市场的事交给市场。浙江自贸试验区开放市场,奋起直追。2017年6月,浙江自贸试验区就获得了颁发供油企业地方牌照的权限,打破了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经营原有的单一格局。

各家油企竞相扬帆,大大小小的供油船呈百舸争流之势。在油企的你追我赶中,去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完成燃料油加注超过410万吨,舟山港跻身国内第一、全球八大加油港之一,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在疫情影响下,今年1至2月全球港口船用燃料油加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浙江自贸试验区加油量逆势上升,同比增长近12.9%,达到64万吨。“接下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将参照新加坡的经验,对持地方牌照的供油企业采用退出机制进行管理,对长期经营状况不佳、业务开展严重不合规等情况的企业予以淘汰。”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口岸事务管理局局长崔义玲表示。

改革赋能 先行先试

3月18日,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收到了4298吨低硫船用燃料油的出口退税款,共191万元。至此,浙江自贸试验区完成向中央争取的船用燃料油出口退税全国首票业务。

3年来,在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实践探索和积极争取中,几乎每年都有这样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突破。舟山港综保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油气领域的地方改革自主权较小、产业创新难度较大,他们只能深入调研企业遇到的问题,向上争取政策。

“例如,混兑燃料油政策就能让我们的油价每吨下降数美元。”浙江自贸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多亏了2018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获得的政策,他们如今才能开展不同税号原料油的混兑,以此降低船用燃料油价格。从去年2月至今,该公司已完成燃料油混兑约8万吨。

“制度创新也为油品贸易便利化提供了支撑。”舟山海关保税监管科科长张磊举例,过去供油船一次只能为一艘外轮加油,有了新的通关便利化措施,供油船提油一次就可为多艘外轮加油。3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去年实现了加油通关速度比新加坡还快两小时。

落实新政 释放红利

日前,国务院发布《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浙江自贸试验区改革提速助力。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浙江自贸试验区量身定制的开放发展支持措施,也是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出台的第一个聚焦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省自贸办副主任、省商务厅总经济师朱军表示,“新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接下来需要我们加强实践,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舟山市港航与口岸管理局副局长丁涛表示,文件要求“创新国际船舶供应与保税货物管理业务模式”“提升国际海事服务竞争力”,对此,他们将加强与商务、海关、综保区等部门协同,推出一批类似“一船多能”的改革举措。

“一船多能”是去年底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的一项综合海事服务业务创新。舟山港海通港口服务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刘小路介绍,以前他们为外轮提供海事服务的船只能一船一用,而有了新政策,船舶就可以叠加功能,降低成本。

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将成为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核心任务之一。业内人士表示,平均每1美元的燃料油加注费用背后,就有至少15美元的综合海事服务产值。而要抓住这一巨大市场,就需要海关、港航等部门加强改革创新。

“新政涉及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油气全产业链的各环节。”浙江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的政策对浙江自贸试验区推动油气体制改革、保障国家能源经济安全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将这些新政尽快落实落细,将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加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