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科科
编辑:晨鹤
风品:邓亮 沈禾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树欲静风不止。
经历两月停牌,基石药业6月1日终于复牌。然理财暴雷、高管动荡、业绩亏损等阴云,依然挑拨市场神经。
新帅李伟如何提振内外信心呢?
1
理财大亏 谁的责任?
不算苛求。
放眼创新药企,资金链紧绷是常态。而因IPO募资尚未用完,截至2021年中期,持续亏损的基石药业账上还有24.47亿港元,显得颇为豪横。
根据公告,彼时,入职不到一年的财务副总裁翁晓路,向基石药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江宁军建议,使用闲置资金投资招银国际理财产品,称“能产生低风险的良好回报”。
最终豪投1.89亿元人民币,但结果差强人意:截至2021年末,投资事项的未变现亏损6421.4万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投资的未变现亏损约为名义金额的29%,即账面浮亏5481万元。
更玩味的是,该理财本应去年底到期,而2021年11月18日,翁晓路却将其展期至2022年10月31日。随后自己12月16日离职,次日担任创胜集团CFO。
一番操作,翁晓路完美跳槽,也引发市场质疑。
根据公告,在公司检讨程序中,基石药业提到:检讨及加强对雇员离职程序的内部控制。疑似剑指翁晓路提前离职。
6月13日,翁晓路发布声明,表达对上述公告的“不满”,称自己“不是最终决策人”,首席执行官才是。
的确,该笔投资经过了江宁军口头批准,而公司各大董事直到2022年3月才知道。
基石药业规定,低于5千万美元的外部付款将由管理层批准。上述投资为3千万美元且首席执行官口头批准,故不存在明显违反该付款授权政策的情況。
换言之,江宁军、翁晓路似乎都没有错。
但值注意的是,基石药业的投资政策明确禁止投资衍生证券。调查表明,上述投资基金54%买的A港美股及期权,投资具有非现金等值或非保本属性。
对此,翁晓路提出,投资政策由首席执行官亲自书面签署,其应了解相关限制;且该投资项目,是在路演中首次了解,首席执行官亲自批准并书面签署;基石公告称由他本人向首席执行官推荐并称“能产生低风险的良好回报”与事实严重不符。
各执一词、孰是孰非?基石药业没有回应。
2022年5月31日,作为基石药业创始人,江宁军将不再担任董事会主席职务。不过,依旧担任执行董事、且持股7.25%是公司主要股东。
同时,将外部支付的签名授权门槛从5000万美元降至300万美元,还成立了投资委员会。
制度完善,财务副总跳槽,董事长卸任,一场折戟暴雷似乎画上句号。
只是,真结束了吗?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背负无数投资者利益与信任,如此口水闹剧注定让舆论意难平。无论责任在谁、谁背锅谁甩锅,背后暴露的管理漏洞、制度瑕疵,风控体系内控力待提升,总是避无可避、值得冷思的。
一句话,亡羊补牢可赞,风险前置、隐患敬畏更关键。
2
营收大增、亏额加剧
新药上市只是开始
如此较真,是有良苦用心的。
2021年以来,基石药业新药陆续获批,3月,普吉华(普拉替尼)获批,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选择性RET抑制剂;其后,泰吉华(阿伐替尼)新药上市申请获批准,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药物;12月,择捷美联合化疗,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D-L1抗体;
今年1月,拓舒沃(艾伏尼布)针对携带IDH1易感突变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在中国获批,即将上市。
重磅产品接连入市,外界对其业绩自然充满期待。
2022年5月31日,停牌2个月后,基石药业终于公布2021年财报,也是公司新药上市后披露的首份成绩单:
2021年总收入2.437亿元,增长迅猛。以阿伐替尼和普拉替尼为例,上市八个月内净销售额便达1.628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66.8%。凭借业绩助力,基石跻身中国医药创新企业百强。
只是,亏损依然扎眼。达到19.2亿元,是收入的近八倍,同比2020年12.21亿元的亏额,也增长迅猛。且授权费收入比2020年10.39 亿元锐减92%至8,090万元。
拉长维度,2019年亏损23.08亿元,2018年亏损17.93亿元,短短四年亏超70亿元。
当然,这和创新药企的属性有关。产品快速上市背后,是研发投入及销售费的大增。
2021年,基石药业研发开支为13.049亿元,2020年为14.05亿元,2019年为11.89亿元,连续三年超10亿元。
同时,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全球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为现有设施的6倍。还有10个正在进行的发现项目,包括多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抗体-细胞因子融合分子,以及用于靶向其他不可成药细胞内蛋白的专有平台。
目前,基石药业已取得7项NDA批准,还有6项NDA待批准,用于其他适应症或区域拓展。
2022年,基石药业预计提交超过5项新药上市申请,公布2-3项关键研究数据,并在今后每年都争取提交1-2项具有同类首创、同类最优潜力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3
什么更重要?
博弈论背后
换言之,基石药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大笔投入的关键期。摆脱亏损时间未知的情况下,极度考验企业的战略聚焦、效率效应、精细化运营。
由此再看上述理财,不利业绩的同时,是否更显不理性、不严谨呢?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不确定性强,上市后还要经过商业化检验。要想高效高质、赛道卡位,极度考验专业性、前瞻力、战略定性,容不得太多“杂念”。
的确,随着新品陆续上市,销售费也水涨船高。2021年,销售费用开支为3.64亿元,较2020年的1.422亿元增加2.216亿元,增幅156%。据披露,目前公司已建立一支约300人的商业团队。
自然,这有利企业快速商业化,但也预示着花钱地方更多了。且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大势下,销售力已非万能药,研发质量、产品效果才是根本。而降幅提质的大背景下,创新药利润也在压缩。
如何平衡投入产出,依然是一道严肃考题。毕竟,资本市场是有忍耐线的。
停牌两月后,6月1日股票正式复牌,盘中一度下跌近10%,好在收盘翻红,报5.34港元/股,市值63.45亿港元。截至6月24日,基石药业收报5.63港元/股,累计并未多大涨幅。相比2021年6月的19.12港元高点,更累计缩水约7成。
如何提振信心?
聚焦此次换帅,现年61岁的江宁军是基石药业创始人之一,2016年7月起担任首席执行官、2018年8月出任董事长,其曾在赛诺菲担任全球副总裁兼亚太研发部主管,业界运管经验丰富。
接任者李伟,2015年底基石药业成立时担任董事,2018年调任非执行董事,此前一直未介入管理团队。但其拥有丰富投资经验,身后更站着基石药业第一大股东毓承资本。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李伟开始担任毓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及管理合伙人,2017年出任通和毓承执行合伙人。上述机构都与CXO龙头药明康德密切相关,前者由原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2015年独立而来,后者由通和资本和毓承资本联合成立,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是通和毓承董事长。
也基于此,外界将此次换帅,视为公司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博弈。
孰是孰非,仁者见仁,不做评价。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短期的理财暴雷,还是长期的亏损之痛,基石药业都需要做出更多改变。如何更高效精准、提振内外信心,新帅李伟担子不轻。
4
厚积薄发
坏事能否变好事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化本身,就代表一种希望。
客观而言,基石药业虽亏损连连,却也是创新药企的常态。能否跨过此分水岭,真正跻身一线甚至头牌,一些翻盘底牌不容忽视。
除了背靠研发、生产销售合同组织(CX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其还有强大朋友圈。
如2021年,基石药业进一步深化与辉瑞合作,将在大中华区联合开发辉瑞的后期肿瘤资产洛拉替尼,用于二线治疗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2022年5月,洛拉替尼治疗ROS1 阳性晚期NSCLC的关键研究实现首例患者入组。
2021年3月,与国药控股达成合作,推进包括普拉替尼在内的两款癌症精准治疗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后的商业化进程;
2021年11月,与恒瑞医药达成战略合作,授予恒瑞医药在大中华地区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抗CTLA-4单抗CS1002的独占权,总金额达2亿美元,借此有望加速CS1002的开发及商业化。
海外方面,2021年11月,与新加坡多特生物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多功能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基石药业认为,该合作将为公司的管线2.0战略提供临床前候选药物,进一步推动药物研发和源头创新。
同时,基石药业和EQRx也在与美国、英国及欧盟等主要市场代理商,就择捷美注册进行洽谈。
财报透露,为进一步加内部研发能力,预期2022年下半年新全球研发中心将投入运营。并计划建立一个研发孵化器,多特生物将成首个合作伙伴。
商业规模生产也在做筹备。目前位于苏州的生产基地已试点运行,可生产26000升生物制剂及10亿小分子药物的药片和胶囊。2022年,将继续进行多款产品的技术转移,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不难发现,基石药业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闭环路径。蓄力已久,厚积薄发或并不遥远。
不过,有舆论认为,从基石药业现有的15条产品管线看,仅有已上市的四款产品可能再获批用于新适应症,其他自研管线大多处在临床前段和一期临床段,需要警惕未来两年可能出现无药可上的“空窗期”。
要打破这个尴尬,需要引入新管线。只是,手头有多宽裕呢:2020年底,基石药业手持30亿现金,而2021年底仅有7.4亿元。
当然,这正为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李伟提供了施展空间。
挑战希望并存。从此看,基石药业、李伟的底牌并不错。而上文的理财暴雷就是一记警钟。看似坏事,如能查漏补缺、举一反三,对目下基石药业的长远取胜大有裨益,不失一件精进好事。
能否坏事变好事呢?
危机常在转角、危机孕育新生,新人能否新气象,值得期待。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