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航运大咖齐聚!这是一场关于智能航运发展的“盛宴”附发言摘编

“‘区块链’将在航运数字化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化危为机,引领航运高质量发展”“助力智能航运发展 打造综合智能航保新体系”“全球疫情对航运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月6日,大连海事大学与中国航海学会联合举办了2020年“智能航运发展”云论坛。论坛旨在加速实现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徐祖远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以主论坛和专题讨论形式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智能技术下航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新冠疫情下全球航运应对策略”等主题,从智能航运发展的全链条、全要素,以及疫情状态下航运发展的新挑战等多维视角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对智能科技创新、行业发展和海事教育具启示意义。

当前,正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航运成为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何建中表示,作为现代航运的新业态,智能航运不仅是当前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前沿与趋势,也是我国推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更是构建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推进智能航运发展成为我国提升航运竞争力、抢占航运领域先发优势的必然选择。

徐祖远从我国航运业所处的历史方位、重新审视我国航运业在国际供应链的地位、化危为机加快航运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对智能航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前瞻性预判。他指出,面对新形势,航运业界要坚持全球化战略,加快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要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和航线的合作,加快海外战略支点港口和海外仓的布局,提升国家对海运资源的应急动员能力,保障国家的运输安全。要注重对航运智能化人才梯队培养,增加关键核心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尽快搭建跨界、交叉、协同高效的智能航运创新平台,形成研究合力。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表示,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是引领智能航运技术发展的关键和“头雁”,智能航运技术走向成熟自主领先,需要鼓励万众创新的机制,也需要公共实验测试条件支撑,更需要在国内创造宽松的应用环境。只有抓住这次智能航运的机遇,我国的航运业才会走上智能化的快车道,实现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梦想。

今年是大连海事大学建校111周年,作为部属的唯一重点大学,海大紧跟技术前沿,加快推进新技术与学校办学的深度融合。今年,该校获批建设无人船舶领域首个行业重点实验室,大连海事大学将以此为基础,紧跟智能船舶等科技发展趋势,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力争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智能船舶、智能航运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表示,智能船舶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是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航运发展的未来。智能船舶以及智能航运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保障,学校将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实施航海与海事类人才分类培养,完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推进航海类专业教学改革,按需调整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建立适应智能航运新业态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部属院校,海大将紧跟技术前沿,加快推进新技术与学校办学的深度融合。海大愿与各方携手,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搭建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机制,共同打造我国智能航运发展领头羊,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说。

以下为嘉宾发言摘编

实现船舶智能航行技术领先才能成为智能航运技术强国

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宝晨

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是智能船舶的核心技术,其本质是运用现代感知、通信、网络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取代在船驾驶员眼、耳、脑、手、口,实现船舶航行,包括智能航行核心技术、智能航行支持技术两大分支,同时智能航行治理技术是其紧密的相关技术,其关键难点在于狭窄水域的多智能体避碰如何实现、大风浪条件下的高质量避碰、船舶动力推进等系统的高可靠性如何实现以及网络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是引领智能航运技术发展的关键和“头雁”,智能航运技术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技术集群,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和智能航运监管等五大技术分支之间相互联系十分紧密,相互影响很大。其中,智能船舶技术对传统船舶技术的颠覆程度最高,其他技术分支不仅要解决自身技术升级问题,还要适应和满足智能船舶的颠覆性技术要求。智能航运技术走向成熟自主领先,需要鼓励万众创新的机制,也需要公共实验测试条件支撑,更需要在国内创造宽松的应用环境。

发展智能航运是水运行业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这次机遇,我国的航运业才会走上智能化的快车道,实现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的梦想。

智能船舶的研发与实践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中国航海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大连海事大学校友总会会长 孙玉清

智能船舶是智能航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的研发,将引发船舶运营领域的颠覆性革命,从而重塑船舶、港口、船东、船厂、船员等传统航运要素的交互模式,是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必然要求,是航运业和船舶工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航运发展的未来。智能船舶以及智能航运的发展,也将对未来高等航海教育和航海类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智能船舶,IMO统称: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MASS),直译:海上自主水面船舶,按自主程度可分为4个级别。大连海大智能船研发计划分为实验室训练、人员现场监督下的海上测试、岸基遥测遥控下的自主航行以及船端完全自主航行四个阶段。海大无人船研究组织机构完整、科研平台完备、国际交流充分,已在多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多项。下一步,海大将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着力推动智能航运下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实施航海与海事类人才分类培养,完善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的海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根据智能航运新业态的需要在智能感知、运维、操控、无人船系统工程等领域设置工程博士。推进航海类专业教学改革,按需调整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建立适应智能航运新业态的人才培养模式。

“区块链”将在航运数字化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 孙家康

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也正在对航运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将成为重塑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关键基础设施。如果说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船舶、无人船舶是生产力的技术,那么区块链则是重塑生产关系的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完善,定将成为重塑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关键基础设施,并在航运数字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航运业的运作模式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作为区块链技术在航运业的推广者之一,于2018年11月起联合多家全球知名港航企业签署意向书,打造了航运业首个区块链联盟–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旨在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标准的制定及传统流程的变革与创新。同样,其他航运公司也在不断推动“区块链”在航运业中的应用。马士基集团于2018年1月与IBM联合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集装箱航运物流平台TradeLens。今年5月,招商局港口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协议,将联合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港口开放协作网络。

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除了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等典型应用之外,在燃油供给、船舶备件、船舶保险等众多领域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区块链技术与航运业务的深度融合,将会有效推动航运业在本次数字化浪潮中的高质量发展。

化危为机引领航运高质量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 柳鹏

我从三个方面就化危为机引领航运高质量发展与大家交流。

首先,要把握机遇挑战。要把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机遇;要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机遇;要积极应对境内外疫情挑战带来的机遇。

其次,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问题导向,高效务实推进。近年我国已完成了一批智慧港口示范工程。二是更加注重结果效益,更好激发市场活力。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成本,提升了服务效果和质量。新能源利用方面,港作机械油改电推进很快,而岸电协同不够、使用率不高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

最后,以三化为着力点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数字化。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从商港向信息港拓展,推动港航物流数字经济升级。二是自动化。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和智能船舶建设,推动港口高危作业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和港区内部集卡和集疏运通道自动驾驶。三是智能化。推进智能化港口系统建设,促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协同发展,谋划推进航运“四网”融合发展。

智能航运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着力点,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转型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立足智能航运 打造综合智能航保新体系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 宁波

智能航运是当今全球航运发展的前沿趋势。作为智能航运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建设一个适应智能航运发展要求的综合智能航保体系,是我们亟需研究并加快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认为,智能航保就是利用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感知、处理和发布与船舶航行密切相关的各种导助航信息、海洋环境信息等,为船舶智能航行提供支撑和服务。从这个层面讲,强调的是智能化服务,也是智能航保的根本宗旨。

信息化技术引起的智能化变革颠覆了多传统行业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航运业也不例外,从数字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过程已经开启。从智能航运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航保为智能船舶提供了可供分析、处理和决策的外部信息,与智能船舶、智能港口的发展具有先天关联性,是智能航运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应当先行。同时,综合智能航保体系的建设也要充分服务于智能船舶和智能港口的需求、遵循智能船舶技术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最终实现智能航运各要素间相辅相成、共荣共生。面对智能航运发展的浪潮,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席卷而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自我革命,一场对传统海事监管和航保服务理念、模式、手段的革新。

数智结合令智能航运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招商轮船董事长、大连海事大学港澳校友会会长 谢春林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智结合下,智能航运将呈现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是船舶运营智能化新生态。“数字船舶”能全面采集感知船舶运行工况、海洋环境、货物态势,依托海量数字化模拟数据,驱动了多方向的智能化研究应用,促进船舶运营更经济、安全、高效、绿色、环保。

二是船岸一体构建协同新平台。新型卫星通讯、5G、物联网、数字终端技术等,在公司岸基构建“数字孪生船舶”,开展船岸一体管理协同紧密耦合,实现可视、可感、可分析、可管控的船队精准管理。

三是非接触性服务成为作业新常态。疫情倒逼了数字技术在航运领域的新型应用。未来,非接触性作业或将进一步发展深化。

四是链式协同释放航运新价值。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促进航运上下游各方主体实现数字化连接融合、信息开放互联。数据驱动的协同与运输生态服务的构建将会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近年来,招商轮船推动“数字轮船”“智能航运”,打造招商航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参建并运营全球首艘风帆VLCC,作为唯一船东参研工信部“智能船舶1.0专项”等,在航运创新科技应用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未来,我们招商轮船还将持续跟踪研究可能引发航运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积极参与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的建设。

后疫情时代 航运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

新加坡大新船务总经理、大连海事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 张兰水

上半年,疫情使干散货市场在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达到新低。预计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航运市场会止跌回升,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

本次疫情对航运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严重程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所以,如何化解现金流危机,目前是所有航运企业的当务之急。 除了想方设法增加收入之外,企业成本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

疫情对船舶管理的影响:一是居家办公对船舶管理模式带来挑战。可以分段上班,采用协同办公软件,增加协同办公效率。二是各国限制措施对船员更换和就医产生影响。要提前做好联系沟通,做好船员工作,在国外缺员时可以招聘当地船员。三是对船舶物料和备件的供应造成影响。要提前安排、提前采购,适当港口充分供应。四是对船舶检验审核的影响。要提前沟通进行延期、远程审核、远程检验。五是疫情对船舶修理带来影响。一般修理安排船员修理,需要进厂提前做好安排。

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远程办公和审核/检验是航运企业未来趋势;航运公司和船队数字化进程会加快;船舶信息化进程加快,网络安全问题突出;3D打印和无人机送货加快步伐,方便备件供应;大数据和AI将推动航运业安全和环保评级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航运金融的危与机并存

交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航运业务总监 方修志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传统航运融资银行遭受重创,而中资金融,特别是国内金融租赁公司逆势而行,持续加大对航运业的资金支持,成功填补了外资银行退出后的市场空缺。中资金融租赁公司借助租赁“融资”和“融物”双重优势,已成为中资航运融资机构的主力军。航运租赁公司运营朝更加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今年,疫情对国际航运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对除油运市场外的大部分国际航运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冲击,船东投资信心下降,新造船订单减少,航运业受挫程度已超过2009年。

展望未来,虽然航运业形势严峻,但疫情也在催生新的机遇。疫情爆发前,航运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从传统融资向期租甚至包运发展,大型矿商贸易商跨过船东直接和租赁公司对接。疫情爆发后,这些趋势不会变化,航运市场逐步提升,但并未完全脱离危机。危机并存,金融机构应继续加强航运融资服务,航运企业投资需要更加谨慎。从金融的视角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和冲击之后仍能持续稳定经营的航运公司都是好公司,金融支持航运会有更充足的信心、更明确的方向。

数字化创新解决疫情时期供应链难题

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 吴冰青

数字化创新是马士基连接和简化客户供应链的重要战略之一,马士基一直致力于研发和推广相关的创新产品,促进全球供应链实现数字化。

疫情爆发初期,航运和物流业呈现“低接触化”,我们加快数字化产品的应用推广,保障大中小型企业供应链的持续畅通以及业务的连续性。

我们在去年成立了马士基大中华区数字化创新部门,以探索和孵化最适合国际航运与供应链物流的创新解决方案。除此以外,马士基的在线订舱、定价产品Maersk Spot、人民币电子支付系统、智能客服、智能柜台、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等一系列的数字化产品投入运营,使我们能最大程度地减小疫情对航运和供应链物流的巨大冲击。

疫情加快了航运与物流业的数字化进程,这一系列创新产品的成功应用显示了数字化的巨大潜力。

在过去,航运与物流业需要处理大量复杂的纸质文件,操作流程繁琐,行业通用数据流标准缺乏。数字化是为企业提供无缝衔接供应链服务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减少全球贸易摩擦和供应链中断,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进程。数字化进程已经对全球航运和物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马士基希望在这个大环境下,能跟合作伙伴们携手并进,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智能航运新业态下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 初北平

法律与航运新业态的适应有其内在逻辑。以高新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智能运载工具和以大数据运用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上升为新业态之前都有先天的困境存在。在无人船、无人码头或区块链领域,除了航运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困难,更不可忽视的就是业界对于新技术未知安全的恐惧感。保险业承担起商业化运作与风险之间的桥梁,然而,保险业本身也有风险,保险监管法律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保险合同法、侵权责任法、航运行政法、电子交易、电子签名法也都因为商业化运作而成为必需。数字或智能航运供应链相关的领域最大的困难则是航运商业模式与大数据的融合,以及传统航运、港口、造船、金融、保险行业商业模式跨界贯通重组的盈利优势构建。这涉及到民法对大数据财产权以及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航运法、港口法、金融法(包括保险法)、财税法对商业主体的规制,以及运行政法对于数字化平台的营运许可及监管。

因此,智能航运的法律体系框架应该从国际和国内以及航运公法与私法两个纬度进行构建。有几个重点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也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一是全球竞争背景下,我们对于智能船舶商业营运发展对我国利益影响的预判不足,导致国际立法的立场出现方向性摇摆,进一步导致我国在国际公约的修订以及补充中贡献不足。航运政策与航运立法的研究应深度融合,这样才有助于提出中国的IMO或者UNCITRAL提案。二是国内立法中,技术改革与立法补足未能有效衔接,急需技术与法律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三是领域法学理论的跨部门法的研究成为必需,围绕数字化和智能化航运供应链领域的法律体系需要法学界跨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