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对证券型代币发行(STO)的政策

在亚洲,一些国家比如中国对区块链(包括STO)领域监管严格,但是新加坡、香港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区块链领域政策较为宽松,因此有大量的STO交易往来。此处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加坡对STO发展的政策。

STO全称是“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型代币发行)”,它是首次代币发行(ICO)的一种全新的,更监管友好的替代方案,使企业能够以代币化资产的形式出售其公司的股份。在STO中,投资者可以购买代表公司所有权股份的证券型代币,如传统股票。

STO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监管的互动层面更进一步。通过为通证增加一些额外的代码,来满足监管层的要求,比如禁止超大额和超小额交易,交易黑名单功能等。这无疑更为切合监管层的需求,实名认证(KYC)和反洗钱(AML)的合规确保了公司和投资者的参与透明度,这无疑对市场是有利的。

行业欺诈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改善。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准入的门槛,但身处行业中的各位不难看出,行业里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不合格的投资人,他们缺乏知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只看中市场的赚钱效应进入其中,因此在重大风险面前不具备丝毫识别能力。有这个第三方机构站在中间,接受监管的同时,也对通证的发行主体进行监管,这将大幅度降低投资暴雷,团队跑路的风险。

同时,通证的优势将会显现出来,资产的流动性将在中小范围内大幅提升,至少在监管区域内是如此,人们可以更自由的交换,转移和变现自己的财产和权益,更轻易的证明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催生出某些新的商业模式。

2016年,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加坡出台了沙盒监管政策——”Sandbox监管机制”。

此沙盒政策意味着,只要在沙箱中注册的任何金融技术公司被允许从事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业务,就必须事先备案。即使以后正式终止相关业务,也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沙盒”政策不是专门针对区块链的,而是针对所有金融科技企业的,区块链就是其中之一。

新加坡方面对证券发行有着与美国一样严格的定义和制度规范;但同时在新加坡又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符合标准的融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专业机构的存在确保了法律体系的实施和实施。根据新加坡或香港的证券法规,如果公司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在某些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如仅针对投资机构或合格投资者,则可直接进行,没有任何审批或监管程序。

新加坡有数百家持有RFMC牌照的机构,可以帮助合格的投资者投资,是STO的潜在投资者。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认为STO和整个私募市场都很活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证券交易服务的许可。历史上,除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外,没有其他交易所获得金融管理局颁发的证券交易许可证。近期新加坡的一家证券交易服务公司CapBridge获得了金融管理局的许可,可以进行私募股权交易。在新加坡,这种许可证被称为认可市场运营商(RMO),它允许公司提供不对公众开放的私募股权交易服务,如报价、清算和交付。

综上来看,新加坡对金融包括区块链领域监管较为宽松,公司只需2-3个月就能进入沙盒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