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艺术可以这样玩!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这些数字艺术颠覆想象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5月16日,在北京海淀区创业路6号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数字艺术展”,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形态和力量。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从现场看到,展出的艺术家们创作的样式新颖的数字艺术作品,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传统“艺术”的概念,让人感叹“艺术竟然可以这样玩”!数字艺术需要调试,而且调试的不再是笔墨,而是材料和技术。

《千月》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了30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分别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美国、法国、秘鲁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艺术家们通过数字媒介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思考,通过富有个性的数字作品,呈现了亚洲文化和文明在地域性、全球化语境下的交融性。同时,展览也比较生动的体现出艺术家们的努力,他们试图构建一个文化与科技对话融合的平台,推动面向未来的跨领域文化创新。

对文化的深度反思和艺术呈现,是亚洲数字艺术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步入展览大厅,第一件作品是中国艺术家徐冰创作的《汉字的性格》,用手绘动画的形式,展示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在一个长达近20米的长屏上,观看一幕幕生活场景,逐渐抽象化线条化,最终成为方块汉字,的确令人浮想联翩。比如,作品中展示了部分汉字笔画的起源,“撇”在作者看来,是取自象牙的意象,“钩”就来源于鱼钩。据作者徐冰介绍,作品源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頫手卷这件传世之作的观看、分析与想象,以动画影片的方式,阐述中华民族特殊性的来源。在作者看来,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这种特质又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格莱米尔创作了《书法运动视觉》《京剧运动视觉》《功夫运动视觉》等,以动态视觉艺术的形式,通过感应追踪设备,撷取书写、表演、运动时的动作、力度及移动,探讨中国书法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戏曲表演中服装和动作对人体的重塑,以及功夫哲学等话题,别有新意。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交互,或者互动,由此探讨文化的复杂性和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呈现样式。艺术家费俊创作的《有趣的世界》,是一件互动影像装置。费俊介绍,“艺术也可以像玩游戏那样有趣!”他特别强调了作品的“交互”特点,“威尼斯下雨,画面上也会呈现出雨中景像。”这样的关联,是因为这件作品本为回应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而创作,艺术家通过设计一套社会化建造的游戏,来连接来自世界的参与者。最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参与者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实现同其他“世界”的联通与互动。当然,这种联通和互动,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介入。所以,费俊认为,这件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下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由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和我国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共同创作的VR互动作品《沙的房间》,互动感更加强烈,这件作品曾在第74届威尼斯影展VR虚拟实境竞赛片单元中,成功摘下最佳体验大奖。作者本人尚未来到展览现场,黄心健创作团队的一位成员介绍,“巨大的黑板是一个象征人类记忆的符号,虽然可以不断擦拭覆写,但是旧有的记忆是有残留的。”黑板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由无数巨大黑板构成,宛如一座记忆迷宫。当戴上VR头盔,进入这个“黑板”世界,感觉有如梦境一般,人飘浮在空中,进行随心所欲的自由探索。当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仅仅为了好玩,“主要是为了让参访者可以探索文字与记忆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