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金融科技让进出口保理便捷易行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国际保理业务的突破带来契机。在近日由广东省商业保理协会、广州市商业保理行业协会、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主办的“商业保理与供应链金融公益大讲堂”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Incomlend中国区负责人甘剑雄进行了题为“浅析进出口保理金融科技”的讲座。

在甘剑雄看来,目前进出口贸易中的主要金融产品有银行贷款、信用证、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保理等,在国际贸易中很多买家并非世界500强企业,这就涉及到国际保理机构怎样弄清楚买家信用的问题,进而还要解答两个问题:保理公司愿不愿意为一家企业办理保理业务?给多少额度?

甘剑雄所在的公司主要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机构为当地企业做评估并给出额度。这背后,需要用到该国公司财报和进出口数据。以英国为例,普通人就可以很方便查询到一家公司的财报和进出口数据等信息。“当我登录某保险系统时可以查到国外一家公司的保险额度,意味着外贸企业和国外这家公司做生意遇到风险时,可以得到保险赔付。所以我公司也是据此判断能否为国外买家办理保理业务,能给出的额度也因此有了参考值,不会是主观推测的额度数字。”甘剑雄介绍说,“这项保理业务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买方企业,若买方在非洲则做不了。”

接下来还需要弄清楚,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为何愿意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出口商有时候遇到订单不一定敢接,国际保理最大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后,中国出口商在产品装船后可以拿到90%货款,这样就可以更加放心地接订单、扩大销量。”甘剑雄举例说,国内一些产品出口到国外大超市有账期,再加上有一部分产品是寄售型,产品放在国外超市卖三个月回款后再付款给国内企业。这种情况下,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后,通过保理可以扩大销量,解决国际贸易双方为付现金还是延期付款而产生的矛盾。

甘剑雄曾拜访过国外某知名企业其在中国国内的唯一授权生产商,该生产商有6000名员工,工资开支和生产花费很大,国外买家虽然优质但一般提前八个月下订单,生产商生产出产品,八个月后才收到货款,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有比较大的压力,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后明显减轻了资金压力。

在从业中甘剑雄观察到,国内进口商也有旺盛的保理需求。在进口实务中,国内大买家希望有账期,国外卖家不愿意给账期,双方因此谈不拢,这时候垫资入场的中间贸易商和国际保理都可发挥撮合交易的作用。“因为进口利润丰厚,进口贸易商对保理费用不敏感。”

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发挥的作用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方便查询买家保险额度的系统外,国际保理审批通过、国际贸易卖方上传发票、提前获得90%货款等步骤皆可在线完成。甘剑雄说,由于是在线审批办理,风控工作量较小,所以不用像过去的传统金融机构那样主要做大单,在金融科技支持下即便金额只有几千美元的小单也可以进行。

甘剑雄说,国内一些地区的企业对国际保理还比较陌生,国际保理在国内很有市场潜力,只是,还需要宣传和推广。“遗憾的是在国内联系客户不能太直接,直接拜访可能会被保安挡住,打电话则可能会被前台挡住。所以我们更多地要借助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的支持,通过他们引荐和介绍会更顺利一些。”甘剑雄感慨道,这和国外是不同的,由于保理业务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在国外给陌生公司发邮件一般会收到回复,打电话过去也会比较顺畅。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刘国民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